《大陸人在台灣》天主堂裡過耶誕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岸交流小故事 |
2011/12/26 | 繆黃佳/南京.新加坡英華初級學院華文教師
一早,我便在網路上收到一條簡單的留言:「主佑平安喜樂,耶誕快樂!」不用看名字,就知道是來自台灣的朋友。只有當我在台北生活的那段日子,我才更容易聽到「耶誕」而不是大陸通用的「聖誕」,我也因此有機會認識更多基督教或天主教徒的朋友,他們會在這個節日,不是想著購物、狂歡,而是感恩「主」的庇佑,充滿了精神上的喜悅。
不一樣的平安夜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祝福,卻不能不讓我想起在台北的那個耶誕節,特別是在新生南路教堂裡度過不一樣的平安夜。我並不是教徒,在大陸時看教堂,總帶著一股陌生與欣賞異國風情建築景點的態度。
但是,到台北之後卻大不一樣,教堂雖談不上比比皆是,但確實離我的生活近了很多,光圍繞著台灣大學的就有懷恩堂、信友堂,以及稍遠一點的耕莘文教院,甚至校園裡面的藝文中心本身也是由一座小教堂改建的,尖尖的小頂、五彩的玻璃,總是充滿了童話般的美感。
12月中的時候,耶誕的氣氛已經很濃了,每棟教學樓或宿舍樓都擺起了亮著小彩燈的聖誕樹。於是我經常問我的台灣同學,你們會怎麼過節呢?倒不是因為我覺得寂寞,而是希望能聽到一點新奇有趣的玩法,我也可以體驗參與一次。可大部分人的回答還真是跟大陸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下課以後去東區逛街囉!」「快點回家啦,路上一定塞車!」稍微特別點的,就是「去shopping mall,一家一家走過去,拍耶誕樹!」好吧,也許為了不堵在路上,我就在校園裡一棟一棟地拍教學樓的耶誕樹。
宗教變得更親近
直到一位比較相熟的師母約我去望彌撒,這倒讓我很有興趣,耶誕本來就是宗教的節日,終於有機會去正本清源看一看它本來的樣子。我們要去的是位在新生南路上的聖家堂,早就聽說新生南路是著名的「天堂之路」,各種宗教的禮拜場所林立,而聖家堂是1950年代起建立的天主教聖堂。
白天我也許曾經多次走過新生南路,但沒有一次的聖家堂比平安夜這一晚美麗。黑色夜幕下,壯實而不纖細的教堂建築被溫暖的黃色燈照出光影,前院的耶誕小樹林中布設了耶穌誕生在馬廄的場景,熙熙攘攘的人流,微笑寒暄著,讓我本覺得有距離的宗教顯得更加入世,與普通的人們更加親近。
走進教堂更有一份設計,每個人都拿到一個小袋,除了印有Merry Christmas的賀卡和一個小小的十字木吊墜,另外還有一張幾何圖形的彩色小紙片,讓你寫上祝福或心願,自己去掛在一樓大廳裡兩層樓高的耶誕樹上。我倒一愣,平時說慣了耶誕快樂,但要認認真真地寫下點什麼來,卻真得要好好思量一番。
神父勾起思鄉情
8點鐘彌撒開始,滿滿的人群瞬間安靜了下來,耶誕歌聲輕柔美麗,教友抬著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緩緩走進來,我幾乎覺得像置身於一場需要自己參演的音樂劇之中。
歌畢,身穿莊嚴紅袍、年長卻氣度翩翩的神父一開口,我差點驚叫出來,他那溫和優雅的布道之聲,竟是我熟悉的江浙口音!來台北好幾個月,聽到的國語不論濃淡總是帶著所謂的「台灣腔」,我以為哪怕幾十年前渡海來台的老人們,大概也不能不被這社會共同的腔調所同化,沒想到此時此刻,眾人屏息聆聽的,居然就是這麼一個例外,他不疾不徐,大氣自然卻溫柔有加,雖然他講的是我不熟悉的宗教故事和宗教篇章,但句句卻又是我最熟悉的吳儂軟語氣息。
教堂裡的一切顯得更加和諧溫馨,簡直有勾起思鄉情,又療癒思鄉意的慰藉,這情形、這氣氛,才真正配得上「平安夜」這3個字本來應有的溫潤內涵啊。
彌撒結束後,人們還久久不願離去,教堂前的院子裡很貼心的擺放了熱茶,大家端了茶,一群群地跟新朋舊友聊天。聽說我從中國大陸來,不少人也很好奇,不過絕大多數對大陸的想像似乎都嚴峻了些,我於是要頻頻笑著解釋,大陸上宗教氣氛確實沒有這樣濃厚,但每個城市裡也都是有教堂的,普通人也是可以隨意進教堂的,無論是參觀還是聽講。
夜深了,離開聖家堂,慢慢地走在永康街上,一家一家的小店即便不開門也靜靜地散發著一種美感。雖然我不是教徒,但我想,這是我度過的,最美的一個平安夜了。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