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產業合作應有宏觀思維
 (2011-11-03 06:27:32)
	
			
					(2011-11-03 06:27:32)		|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评 | 
2011/11/03 | 旺報
 
近來兩岸產業合作問題受到很大關注,上月20日第7次江陳會發表《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28、29日首屆兩岸產業論壇達成多項共識,昨日經合會第2次例會亦總結產業合作階段性成果,並策勵將來。鑑於當前兩岸產業皆面臨景氣衰退衝擊、結構調整及出口競爭等多重挑戰,產業合作須從總體面進行整合檢討及規畫,才能切中需要,事半功倍。
 
從短期來看,歐債危機及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導致全球經濟二次衰退風險升高,美、歐市場需求大幅減弱,自新興市場國家進口持續減緩,從而影響該等國家的出口及經濟成長。近月大陸出口及經濟成長均明顯減緩,台灣主力出口產品為易受景氣波動影響的資、通訊等高科技產品,因而更是首當其衝,過去政府極力扶持的記憶體(DRA M)及面板產業虧損累累,正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在兩岸建立大規模產業內分工的電腦、手機、LED等產業也都面臨產能過剩、訂單不足的嚴重問題;金融海嘯後兩岸大力扶持的綠能產業如太陽能、電動車等亦淪為艱困產業。若短期難關都無法度過,豈有能力奢談兩岸產業合作?
 
從中長期來看,兩岸產業發展亦面臨至為嚴峻的挑戰。在國際市場上,台灣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積極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歐韓及美韓FTA完成簽署及陸續生效,對台灣出口的衝擊尤深。而台灣出口最具優勢的大陸市場,不僅受南韓產品與日俱增的威脅,而且因為大陸本土產業快速升級,在零組件、中間原料及機器設備供應方面,大量取代台灣製造產品,從而導致台灣出口產品在大陸市占率不斷下降。有專家估計5至10年內,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超過一半將被大陸及其他國家產品所取代,台灣產業的危機正日益逼近。
 
大陸產業本身也面臨到工資大幅上漲、房地價及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衝擊,低附加價值的加工出口產業面臨強大的轉型升級壓力或被迫移往內陸或境外。大陸十二五規畫亦因應內外情勢變化,加大力道推動產業轉型換代,並大力扶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此等產業政策方向明顯和台灣產業出現競合關係,從而也增添兩岸產業合作的複雜度。
 
面對嚴苛的產業發展環境,兩岸合作必須抓對方向並有優先緩急的順序。在短期,合作重點應在協助產業因應景氣衰退,兩岸政府的角色當在協助整合產能過剩的產業,減少重複投資,汰弱留強,以為景氣好轉後競爭力提升,打下基礎。如面板、LED、太陽能等面臨衰退產業可列為最優先合作的項目,若能見到具體成效,必能增強兩岸產業合作的信心。
 
在中長期,兩岸都須深刻體認:面向全球競爭,遵循市場法則,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因此,兩岸皆應加速朝自由貿易方向發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旨在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對兩岸產業分工及長期競爭力提升,具有關鍵的影響。我們已多次呼籲應加速ECFA後續4大協議的諮商,排除阻力,及早完成兩岸自由貿易區的路徑圖。這也是馬政府不能再繼續拖延的關鍵作為。
 
另一方面,加速和主要貿易對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亦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馬政府宣示台灣將以10年內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為目標;台灣也正積極推動和新加坡、紐西蘭、印度、東協各國乃至美國、歐盟等洽簽FTA;但這些努力成功與否關鍵,繫於北京的政治考量。我們相信,唯有兩岸在參與國際經濟整合上相互扶持,兩岸合作才能可長可久。
 
在邁向全球競爭過程中,兩岸產業的策略性合作,是和南韓、日本等主要對手決勝國際市場的重要利基。兩岸當局須從國際產業競爭戰略切入,找出兩岸共同的利基,進而引導或鼓勵兩岸業者進行策略性聯盟,才能突破瓶頸,共同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高值產業。
 
總之,兩岸產業合作的成功要件,必須建立在自由貿易及市場法則之上,唯有通過全球市場競爭的檢驗,兩岸產業才能共創雙贏,締造令人期待的發展願景。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