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產業攜手 西進商機可期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评 |
2011/10/27 | 旺報
近年日本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競爭力逐年下滑,占有率由2005年的1 5.22%降到2010年的12.65%,今年1到7月更僅存9.96%,迫使日本政府及產業界必須積極思考突圍策略。台灣由於台日產業長期相互依存、信賴關係根深蒂固、兩岸適時簽署ECFA協議、大陸十二五規畫明確定出台灣專章,確立台灣參與十二五規畫的地位,因而促成日本政府及產業界探索透過ECFA「經由台灣,進攻中國」的可能性。加上日本3 11大地震後,台灣成為日本產業設置海外後援基地的首選,諸多因素,促成台、日於9月下旬簽署《台日投資協議》,為台日產業攜手西進奠定基礎。
台日產業合資西進大陸市場,早已行之有年,其中六和集團是最成功的模式。早在1994年六和機械就攜手日資企業豐田在昆山設立豐田工業(昆山),從事紡織機械鑄件,其後又陸續和日本愛信高丘、住友等大商社陸續在大陸昆山、廣州、天津等地設立合資企業,布局汽車零組件供應鏈,旗下九和汽車也同步和豐田集團合資,在昆山、青島、蘇州等地布局汽車銷售和售後服務通路。
目前六和集團在中國大陸的製造和銷售公司超過30家,其中將近半數是和日資合作,放眼台灣,六和應該是和日資聯手深耕中國市場最成功的集團企業。裕隆、和泰汽車集團後來開始套用這套模式,200 3年裕隆將自己分割為裕隆和裕隆日產,由裕隆日產揮軍大陸,規模更大、策略更經典、執行更細緻。這些布局當然與台灣汽車產業發展史上,日本的長期參與有很大關聯。
日本很早就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但受困於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結,往往吃力不討好。松下集團獨資在中國大陸建立40多座工廠,營運績效長期不如子公司台灣松下廈門廠(廈門建松),最後,中國松下只得低頭,讓廈門建松使用中國松下通路,寫下松下在中國市場上「孫公司打敗子公司」案例,是台日合作的經典案例。
長久以來,「日商掌握技術與品牌通路、台商接單代工」的台日合作型態,在台商大舉西進中國大陸後已漸漸改變,台商逐漸從「代工夥伴」轉型為共同開創中國市場的「策略夥伴」。
愈來愈多遭受「消失十年」衝擊的日商選擇與台商聯手,共同到經濟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打天下。結合日本的技術、台灣的管理與人脈共同開拓中國大陸市場,成為台日產業合作策略的基調。台灣全家便利商店已成為日本五大商社領頭羊,開始拓展便利商店登陸商機。亞洲光學與日本玻璃基板製造公司──日本板硝子也於深圳成立合資公司。
從某種角度來說,台日聯手進軍大陸是日商在台灣長期投資發展的合作關係延續,多偏重製造部門。但中國大陸將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隨著中國製造概念轉變為中國消費概念,這才是未來台日企業攜手西進的主要目標,台、日能否在服務業深化合作才是未來進入中國內需市場的最大關鍵所在。
嗅到商機的日商,已經開始布局。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今年8月日本五大商社伊滕忠,透過旗下服飾貿易商子公司Descente承購上櫃滿心企業發行的私募股,成為滿心持股15%的最大股東。
滿心是台灣成功的進口服飾代理商,除了在台灣有不錯的業績外, 2006年透過滿心(上海)貿易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在大陸的太平洋百貨、新光三越及伊勢丹百貨設立代理品牌專櫃,今年看好大陸內需前景,將在大陸新增5個據點。伊滕忠的動作,明顯基於陸客來台量增及大陸內需市場崛起的商機,獲利可期。滿心有了伊滕忠資金挹注,布局中國大陸腳步必然加快。相信將是未來日台合資進軍大陸市場的典型模式之一。
前述松下的例證,顯示台商在中國的事業營運柔軟度、人事管理及市場對應能力確實較具競爭力,運用台商在大陸的優勢,從以往的代工生產或代理銷售合作模式,轉型擴大為日台企業在資金、技術與管理層面的合作,是雙方前進中國大陸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在此趨勢下,將有更多台灣企業需要政府協助尋找具體且合適的日方合作伙伴。
政府應透過專業的諮詢服務,從產業分析、企業策略、企業併購、財務操作手法及具體的資金募集等各層面及角度,提供台灣企業攜手日本西進發展的策略模式。我們深信若兩岸盡快簽署投資保障協議,更將有助於強化日本「經由台灣,進攻中國」的信心。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