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台灣》別說「你們」
(2011-10-05 15:34: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岸交流小故事 |
2011/10/05 | 繆黃佳/南京.新加坡英華初級學院華文教師
「你們過來的人,都是買黃色的回去,沒有人拿白色的。」
我相信桃園機場免稅店的員工一定經過了仔細的挑選和訓練,如同眼前這個男生,年輕、清爽、聲音柔和、距離不遠不近、知道我的猶豫、給出他的建議,似乎看起來,他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但我,一個敏感而挑剔的「過來的人」,卻瞬間像過電一樣,感到了一絲被冒犯的不悅。
我本來就準備在機場花掉身上最後的台幣,買兩條長壽或寶島吧,給父親一點「台灣帶來的菸」的驕傲。琳琅滿目的免稅菸酒商店,選起來卻也不太難,豪華的不在我考慮範疇,所以也就是兩種長壽一種寶島而已。問差別,說是黃的味重、白的淡些。我倒愣了,這不像果汁或咖啡,菸的濃淡是什麼意思?就在這時,帥帥的店員在不遠處,「輕描淡寫」地說出了那句「建議」。
他的確什麼也沒有說錯,看起來也沒有一個字不禮貌或不周到,但我的不悅真真確確,是哪裡來的呢?他還是標準地在一邊站著,不給我挑選的壓力,我的眼睛看著一排排菸盒,腦子卻在不停回味我的感受。
「你們」、「過來的人」、「都是」,從他簡單的幾個詞語,流露出的微笑中,我嗅到了一抹見怪不怪的不屑。彷彿,「你們」這樣一群人不懂、品味欠佳、附庸風雅、標準觀光客,何必講究,何必動腦選擇,況你本來不懂,又有什麼腦子可動?「你們」有機會「過來」,隨便帶點「回去」就好,「你們」這種「都是」這樣,你也一樣。他大概未必想了這麼多,可是全在一句話的語氣和調子裡了,人的態度,大概很難真正隱藏。
這個回程前的疙瘩,是不是冥冥中的一種「呼應」呢?
剛到台北的第二天,一個以前認識的朋友硬要帶我出去轉轉,他選擇了對於初來乍到的我而言,是謎一樣的台北車站。他似乎有很多關於台北的見解要告訴我,我半帶小跑地跟著他的步伐,還要伸長耳朵在喧囂人流中聽他說的話。
上上下下無數的手扶梯,我注意到台北人和香港人一樣──也就是和北京人或南京人不一樣──他們認真遵循右側站立,左側留給緊急走動的規矩,哪怕沒人急忙在走,左側空著也不利用。
我站在朋友的後邊,他還在興致勃勃地不時回頭講著。不知道是不是我無意之中,流露出了向左前方伸頭、湊近去聽的意思,他忽然停下對於「台北捷運世界第一」的介紹,轉而說了一句:「在台北啊,你要注意,我們都是只站右邊的。」
那一瞬間我的感覺,和4個月後在桃園機場買菸,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這裡的疆界,是用「我們」劃出來。我那敏感的神經反射性地跳動,你話裡的潛台詞,是不是也像我們現在在上行手扶梯上的站位一樣:你在前我在後,你在高我在低,你要教導我,不要不懂得「你們」的文明準則?
後來他再熱情,我也沒有再和他一起出去,因為我不想再去陪襯有些人心中也許連他自己都不自知的優越感。我喜歡把我當「我們」的人──這無關誰迎合誰,而是歸根結柢,剝除我們身上外在的標簽,所有人本來就是平等且一樣的人。
好在也只有這頭尾兩次。台北大概並不想給我個壞結尾,機場裡我最後去的是「新東陽」,只買了一塊200台幣的八寶年糕,戴眼鏡的女店員卻熱心地給了我一個最大號的紙袋,讓我再也拿不下的N件登機行李,得以小小地整併收納。
她大概未必知道我的「謝謝」不僅是對這個袋子,更是謝謝她,為我的台灣之行挽回一個美好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