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盤活資產 化解地方債風險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家 |
2011/09/14 | 記者張凱勝/台北報導
大陸地方政府在推動城鎮化過程中,常以「土地財政」搭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來募集資金,是城鎮化建設融資的主要模式與資金來源。大陸財經學者巴曙松指出,地方政府此一作法,在金融風暴期間為城鎮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但因欠缺法規與風險管控機制,以及融資平台債務逐漸到期,對地方財政形成壓力,他建議以盤活現有資產、處分上市公司股權、發市政債等3途徑化解地方政府短期債務風險。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短期而言,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仍處於可控制狀態,較國際公認的債務警戒線還有一段距離;「但融資平台暴露的局部與階段性風險,不容小覷。」據大陸國家統計署數據顯示,有24.5%和17.2%的地方債務於2011年及2012年到期,且未來3年必須償還的比例超過53%。
根據大陸國家審計署的相關報告指出,地方政府性債務中約8.47兆元人民幣的資金來自銀行貸款,占全國債務總額的79%。巴曙松表示,由於債務資金來源單一,以銀行貸款為主,償債期限大多在同一時間到期,且部分債務期限與專案的投資回收周期無法配合,增加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尤其是作為地方政府償債主要資金來源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急遽下降,暴露地方償債的風險問題。巴曙松進一步指出,以目前來看,拓展信貸(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管道、盤活現有資產,成為地方政府化解短期債務風險的應急選擇。
巴曙松指出,從當前市場狀況來看,盤活現有資產作為地方政府應對短期債務風險的主要措施,有3種途徑。第一,減持上市公司股分。在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降的前提下,地方政府或地方國資委掌握的上市公司股分,成為地方政府償債的主要來源。
第二,盤活國有資產。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台貸款投資的同時,地方政府存量資產增加,這些資產主要有基礎設施與土地儲備等,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資產價值上升,若善加利用這部分資產,將能緩解短期償債壓力,其主要途徑有「直接出售」和「資產證券化」,前者簡單且直接,後者有市政建設、城鎮基礎設施、交通設施等投資項目,含有穩定的現金流,符合資產證券化條件。通過證券化政府融資平台資產,短期內可緩解地方政府流動性風險,長期不僅可拓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融資管道,降低融資成本,還能借助市場平台化解融資平台風險。
第三,探索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拓展市場化、規範化的融資管道。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某種程度相當於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而大陸《預算法》不允許地方政府舉債,部分平台貸款未來能否以專項稅收及一般財政收入歸還,存有制度和信用風險,可能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產生。既然地方政府有舉債事實,可以考慮允許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以市場化手段約束地方政府融資行為,並由資訊披露,讓市場決定地方政府舉債能力,將無序的融資轉變為有序的融資,「將隱性政府債務轉變為顯性政府債務」。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