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正面面對大陸磁吸問題
(2011-07-13 09:40: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评 |
2011/07/13 |
旺報
馬政府上任以來,致力改善兩岸關係,鬆綁兩岸經貿限制,陸續開放陸客、陸資、陸生來台,為台灣引進經濟活水,但是,也有部分人士及媒體從統計數字指稱大陸磁吸台灣投資及就業,並據此強調兩岸經貿開放對台灣弊大於利。最近國外媒體彭博社分析台灣就業機會遭大陸磁吸,更引發各方論戰。針對大陸磁吸問題,如何從嚴謹的經濟論證加以診斷,並開出正確處方,實為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課題。
從投資統計來看,自2009年7月至今年5月,經濟部投審會核准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達251.16億美元,為同期間核准陸資來台金額1.52億美元的164倍,去和來金額的相對照不成比例。再從就業統計來看,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雖高達10.88%,但製造業僱用人數251萬人,還低於2008年的256萬人,如果再將部分工時、臨時工及派遣工等非典型就業人數扣除,就業情況更不理想。但台商擴大大陸投資與國內就業機會不足,是否都是受大陸磁吸效應的影響,則需作更精確的解讀。
從投資理論分析,台商赴大陸投資,不論是以大陸為工廠,擴大產品全球競爭力,或是以大陸為市場,擴大產品在當地市占率,都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也是一種正常的磁吸。而成熟經濟體的企業到生產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開發中經濟體進行投資,就好比是水從高處往低處流,因此,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是很自然的現象;過多不必要的聯想與解讀,反易扭曲經濟問題的本質。
不過,這並不表示大陸磁吸問題不值得重視,因為超乎正常的磁吸效應對台灣經濟確實有很不利的影響。迄今為止,可以觀察到的不正常磁吸至少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國內產業移往大陸的速度超過新產業發展的速度。過去10年,台灣經濟成長高度依賴資通訊(ICT)產品的出口,但因為 2000年美國科技泡沫崩潰後的價格競爭壓力,迫使眾多資通訊業者將大量生產線加速移往成本低的大陸工廠,在國內資通訊產業升級不順及新興產業成長相對遲緩情況下,難免導致結構性失業及薪資成長停滯的問題。這種源自強大國際競爭壓力的磁吸效應,牽涉到台灣經濟成長模式的根本問題;和兩岸政策寬緊,關聯性不大。
第二種情況是大陸政策性誘導所引發的磁吸效應。台灣經濟發展程度領先大陸至少15—20年,產業技術水平較大陸業者高出很多,因而北京當局經常提供政策性誘因吸引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大陸「十二五規畫」楬櫫加快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扶植策略性新興產業及內需產業的發展。「十二五」重點扶植的產業,和台灣正積極推動發展的新一波成長產業,大多數雷同,因而北京提供很多優惠條件吸引台商投資或與大陸企業合作發展。這勢必引發新一波的磁吸效應,從而對台灣經濟成長及就業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第三種情況是兩岸薪資報酬逐漸拉近引發的磁吸效應。近年大陸薪資成長極為快速,年平均成長逾10%;相較下,台灣薪資幾乎是零成長,和大陸薪資差距逐漸縮小。目前大陸深圳、上海、北京工資水準約達台灣平均薪資4成5;估計到2020年左右就可能追平台灣。大陸薪資急起直追,對台灣勞動力的磁吸效應逐漸增強;復以大陸企業規模龐大,在延攬專技人才上,往往不惜以數倍高薪向台灣企業挖角,這種對高級人才的強大磁吸效應,讓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所需高級人力更形短缺,其負面影響難以估計。
要有效因應上述大陸對台灣的不正常磁吸,首須改變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讓可以創造更多就業的內需產業及出口產業能夠齊頭並進,均衡發展。其次,應透過兩岸協商建立有利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互惠合作模式,在雙方有共同目標的產業領域,台灣須擴大研發創新及高端生產活動的能量,才能在核心競爭力上保持領先。在人才交流方面,必須配合兩岸產業分工,讓更多可以提供高薪的高值產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台灣也必須改造經濟體質,從加速和貿易夥伴洽商自由貿易協定( FTA)及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開著手,改造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島,吸引全球的創新投資和人才,這才是應對大陸磁吸最有效的處方。總之,對抗大陸的磁吸之道,不是關門保護,關鍵在如何創造台灣本身的磁吸力。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