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經濟持續不均衡成長的隱患
(2011-07-11 06:25: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评 |
2011/07/11 | 旺報
大陸海關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1月至6月進出口總值為1 703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8%,其中出口8743億美元,增長 24%;進口8293.7億美元,增長27.6%,累計順差為449.3億美元,收窄18.2%。
儘管中國大陸通膨加劇,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無預警升息,但各方對中國大陸近期將公布的第2季GDP成長仍樂觀看待,預期將略低於第1 季的9.7%,但也不會低於9%,保持一貫的穩定快速增長。
當所有人都以樂觀態度看待這兩項統計數據,並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而欣慰之際,我們卻為中國經濟不均衡增長模式未見結構性改變而憂慮。
十二五規畫的精髓在「平衡與均富」,強調區域發展平衡、服務與製造平衡、以消費代替投資驅動、以內需帶動持續成長。但由最新公布的經濟指標來看,大陸不均衡成長模式未見改變,令人對十二五規畫的執行成效產生4個憂慮。
第1個憂慮是第三產業成長速度緩慢。第1季GDP服務業(第三產業)只成長9.1%,低於第二產業的11.1%;與去年第1季成長10.2%相較,成長明顯減緩,服務業產值占第1季GDP比重45.2%,略低於去年同期的45.6%,顯示縱使政策加持,但服務業並沒有出現預期的成長效應。根據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中長期服務業新增貸款僅58 74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6065億元。由於服務業新增貸款大幅減少,第2季服務業產值比重可能繼續下滑。
第2個憂慮是金融機構對中、西部放款增速並沒有實質加快。雖然人民銀行第1季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指出,中西部整體放款餘額增速為17.1%和21.1%,且西部地區新增貸款占比,較2010年底提高了2 .3%,因而指稱貸款投放進一步向中西部傾斜;但事實上,今年第1季中、西部新增貸款各自衰退了18%和5%,意味著銀行對中、西部放款實質上是放緩的。如果由今年1月到5月的各地區固定投資(不含農戶)來看,東部的固定投資比重仍占了大陸超過50%,中部地區比重25 .1%,其實只增加了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比重22.25%,更只增加0.4 個百分點,中、西部加總的比重都未達50%,似乎是對中、西部投資力有未逮。
第3個憂慮是政策資源並未流入民企和中小企業。儘管今年第1季中小企業貸款新增9114億元,但人民銀行卻未說明去年同期中小企業新增貸款數,只強調中小企業整體貸款同比增長24.8%,讓人合理懷疑中小企業新增貸款也是衰退的。尤其銀行貸款總額的75%左右借給了國有企業,且其中大部分流向了約12萬家(包括子公司則超過30萬家)地方性國企,而非中央國企。地方性國企數量出現了爆炸性增長,是因為地方政府被禁止貸款和發行債券,因而設立國有商業實體以增加財政收入,說明了政策資源並未流入民企和中小企業的事實。
第4個憂慮是內陸薪資成長幅度不比東部沿海快。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陸各地全面調升最低薪資,今年4月部分地區並加大工資調幅,以深圳的最低月薪1320元為最高(調升20%),上海從1120元調整為 1280元(調升14%),北京從960元上調到1160元(調升21%),但相對西部的發展重點:重慶市上調了29%,但仍然只有800元,四川省和廣西省只有650元和565元,最低月薪不到深圳一半。若再看今年第1 季的各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重慶市、四川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僅5 055元、5905元,都低於中國大陸整體的5963元,更不用說江西、貴州、雲南、陝西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低於5000元。但今年前5月CPI上漲最兇(突破6%)的地區卻正是偏遠的青海、寧夏、廣西、甘肅、海南、四川。若納入CPI因素,內陸實質薪資成長遠不如想像中大。
由上述數據看,即使今年大陸全年GDP成長維持在9%以上,實質上仍無力改變東強西弱、國強民弱、製造強服務弱的不均衡成長結構,貧富差距難以拉近,將是十二五規畫的重大挫折。由於地方債惡化,北京準備以2兆到3兆人民幣資金填補壞帳,不均衡的GDP成長仍將持續,距離十二五的均富目標只會越來越遠。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