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台灣》偷拍亂丟垃圾 毫無所獲
(2011-06-21 06:29: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岸交流小故事 |
2011/06/21 | 金驊/上海
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城市案例館中,台北市是唯一被入選兩個案例的城市。這兩個案例分別是邁向資源循環永續社會的城市典範和台北無線寬頻──寬頻無線的便利城市。我當時在台北館參觀時還不完全瞭解其實際意義和效果。2010年11月,當我有機會到台灣參觀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時,才使我真正感受到台灣民眾是怎麼自覺做到資源循環,包括垃圾不落地和資源有效回收的。
垃圾桶分門別類
我去參觀花博會時是開幕初期,參觀人數就像世博會剛開始時一樣,相對整個展期來說遊客並不算多,那時平均每天3至4萬人次,周休日最多時也只有7至8萬人次,遠低於快結束時10多萬人次的高潮。但即使這樣,爭艷館、未來館等不需要憑預約券入場之場館的排隊時間,最多時也要達到1至2個小時。當我走進花博會後有點感到不解的是:在爭艷館、未來館外數百米彎彎曲曲等候參觀的遊客隊伍中,為何看不到上海世博會中幾乎每隔幾步就有一個垃圾桶。再看看地面上,始終保持乾乾淨淨。後來我才注意到,遊客在排隊等候時一般是不吃食品的,即使需要吃食物,也會把垃圾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塑膠袋中。
那麼,這些垃圾將被丟棄在哪裡呢?我一時忘了來花博會的主要目的,懷著好奇的心情在花博會裡尋找起垃圾桶。當我好不容易在幾個不起眼的地方找到垃圾桶時,發現它們都是3個1組,且每組從左至右分別有藍色、橘紅色和綠色的標記,其中有藍色和橘紅色標記的垃圾桶註明是放置不同材質的可回收的垃圾,而有綠色標記的垃圾桶則註明是放置不可回收的一般垃圾的,3個垃圾桶的體積完全一樣。
守株待兔無收穫
當看到花博會裡的分類垃圾桶後,讓我立刻想起了世博會城市案例館中台北市的兩個案例之一──邁向資源循環永續社會的城市典範。那麼,台北市民,或者說台灣民眾是否真正做到資源的有效回收呢?我再次懷著一半是好奇,一半是想「抓」幾個不按分類隨意丟棄垃圾的遊客的「偷獵」心情,在產生垃圾最多的中午時分,頂著火熱的太陽,拿著照相機,調好焦距,「守候」在距離垃圾桶10多米的地方,耐心地等待有人「上鉤」。
10分鐘、30分鐘、60分鐘,一分一秒過去,眼酸了、手麻了、人累了,隨著等候的時間越久,我的失望感也越來越強烈,最後就像守株待兔的獵人那樣,毫無收穫。因為所有遊客都是嚴格按照分類丟棄垃圾的。特別令我感動的是,當貼有綠色標記的垃圾桶很滿時,無論大人或孩子,寧可將高高的垃圾(主要是便當盒或飲料杯)往下壓一下,也決不會圖方便,將不能回收的一般垃圾,扔到幾乎是空空的貼有藍色或橘紅色標記的應放置可回收垃圾的桶內。可見,台北市不僅做到垃圾不落地,而且資源的有效回收已經深入人心。
「偷獵」雖然失敗了,但我對台北市民的敬佩卻油然而生。
資源的循環利用是每一個人為子孫後代應盡的義務,這是明天的希望,我所見到的台北市民(包括台灣民眾)真的做到了。
更多兩岸相關新聞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