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5日
(2011-05-15 06:06: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论 |
《陸媒新視界》攜手共創影視華流輝煌 2011/05/15 |
■歐陽常林/
早在20多年前,兩岸之間就開始了電視劇交流合作,當時的大陸製作水準低,節目與廣告市場尚未成熟。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播出大陸首支電視廣告──「參桂養容酒」。直到1990年代初,大陸所有電視台全年廣告收入還不足20億人民幣。
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展影視合作之後,台灣媒體和製作單位來大陸拍戲,成本回收主要靠台灣廣告市場。而大陸的合作媒體當時得到的播出版權可以說是「零成本」。不過,這個零成本是用廉價的大陸勞動力與豐富的影視資源所換來的。
兩岸零成本的轉換
但20多年來,這一狀況有了巨大變化。2010年大陸電視劇產量已達到15000集,電視市場廣告收入超過700億人民幣。新版《還珠格格》在大陸市場發行價格達到1集300萬人民幣的天價,相較於20多年前,增長了近百倍。
另方面,20多年來,台灣的電視台數量(含有線台)由原來的3台增加到60多家,但廣告市場卻增長緩慢,2010年台灣電視廣告總量只有244億新台幣左右。依靠狹小的廣告市場,台灣電視台已無力投入大製作,很多影視從業人員紛紛赴大陸工作,台灣的電視台及製作公司,不得不改變立足本土市場的製作模式,轉靠大陸和東南亞市場版權銷售收回成本,這種製作模式在台灣的播出版權也是「零成本」。
韓流經驗值得借鑑
近年來席捲全亞洲的韓流,成功的背後有兩個重要推手,一是政府主導,二是市場活力。韓流成功的經驗,關鍵是以平民文化、時尚文化為切入口,以高科技現代傳播為支撐、以年輕人為主要目標受眾,重創意、題材新、故事好、明星偶像多。韓劇是「小人物、大情感」,切合當代人的欣賞口味,同時又蘊含民族文化的情感,形成了特有風格。
3方著手拓展全球
反觀兩岸的電視劇,數量雖多但量不勝質,供大於求,產品的外向度不高,市場的覆蓋面不廣。在內容上,我們的影視劇作品往往是「大人物、小情感」,本土情結與小我意識太重,傳統類型多,時代性不強,海外市場對我們的影視劇缺少認同感,相比韓流和好萊塢大片,我們的文化產品嚴重缺乏跨地域、跨民族、跨體制的傳播能力。
因此,打造「華流」從認識層面看,首先是兩岸業界的文化自覺,為「華流」營造良好氛圍。從執行層面看,兩岸要攜手同心,積極推動政策開放。傳媒平台與製作公司、內容與管道要形成市場合力。
具體來說,打造「華流」應從3方面著力:一是政府主導,放開限制,出台相關政策,積極推動兩岸影視交流合作,鼓勵文化產品走出去;二是提升文化創意水準和劇本創作品質,開辦「創意學院」,培養創意人才,努力打造文化創意基地與企業品牌,亦即發展文化產業重在「立企扶人」,讓「華流」有家、有根。三是整合兩岸文化、教育、人才資源,借助高科技,融合新媒體傳播優勢,注重硬、軟實力基礎建設,開發新興文化產品,打通產業鏈條。
而「華流」影視產品的拓展步驟為:一、盡快啟動兩岸三地市場;二、搶占全球華人與東南亞市場;三、進而拓展歐美及全球市場。
今年是大陸十二五規畫開局之年,也是台灣黃金10年的啟動之年,打造「華流」如能真正起步,則兩岸文化產業大有希望。
(作者為湖南廣播電視台台長)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http://www.want-daily.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