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評》對台金融綠色通道應更開放

(2011-05-13 09:06:27)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评

  2011/05/13 | 旺報

 

大陸銀監會主委劉明康曾表示,希望國內銀行能將大陸據點設置於發展程度較低的地方,這些地方的所得水準雖然不及上海蘇州等地,但在大陸官方基礎建設資源大舉投入下,可望擁有較高的成長水準。

大陸在ECFA金融早收清單中承諾,台資銀行如在大陸中西部、東北部開設分行,將給予「綠色通道」優惠。大陸在2005年也提出「海西經濟特區」構想,要在特區內「先試先行」,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吸引台資銀行前往設點,迄今亦無明顯進展。

大陸規畫金融產業發展,總是依據實體經濟經驗,以廣設「金融通道」方式,希望複製實體經濟的成功模式,但「把金融當經濟來搞」是行不通的。大陸對台灣金融業的「市場准入」,如果持續採取這種政策指導原則,兩岸金融交流可能難以開展,枉費雙方大張旗鼓簽下多項協定。

金融業務是經濟活動的能源,也是經濟關係摩擦時的潤滑劑。兩者在原始經濟社會或許不易分辨,但在現代社會,金融活動與經濟活動截然不同。美、英兩國與實體經濟活動相關的經常帳赤字高築,但是兩國仍然主導世界的經濟舞台,貨幣依然暢行世界各地,原因之一就是兩國的金融帳都有鉅額的順差,倫敦及紐約仍然是傲視全球的金融中心。中國雖然也有金融帳高額順差,但是因為實施資本管制,資金不能自由流動,人民幣的影響力難以散播。

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首選落腳地當然是北京及上海等大城市,因為現代金融活動皆以大都市為集散地。經濟活動模式則大為不同,中國經濟成果也是從沿海生產基地開始,並非一線大都市。世界各國對於金融產業的引資,皆以主要都市為焦點,再依序向其他大型城市發展。金融海嘯中受到重創的愛爾蘭,也是從都柏林開始設立有「境外」功能的國際金融服務中心,迅速成為歐洲第二大境外金融中心,但金融海嘯後又迅速衰落。中國在金融引資的政策上,不但需要尊重市場機制,更要注意金融活動的高度自利性與移動性,即使黨或國家的力量都難以撼動。中國在村鎮銀行的推動上,進展並不順利,國際金融機構也興趣缺缺,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在引資發展實體經濟時,常以「特區」模式行之,與各國經濟發展策略相去不大,因此獲取了成功的經驗。但在金融產業的發展上,如果仍然企圖依循改革開放路徑,「圈地」指定發展項目,前景肯定不樂觀。工業區可以蓋在田間,只要有鐵、公路聯外,區內有食堂、有宿舍就好。可是把銀行放在小鎮,就算當地有機場或高鐵,也活不下去,因為無法吸引資金進駐。

大陸對台資金融業設綠色通道「讓利」,假如是想藉由「通道」把台灣資金引到別人不想去的地方,那麼就算優惠再大,甚至是完全免稅免租,也不會有台資銀行願意前往設點。大陸或國際性銀行沒興趣的地方,台資銀行即使有興趣,也無法為大陸金融政策創造成功樣板,因為缺乏資金的「特區」捧不起這個場!總而言之,大陸如果真想要接納台資銀行,至少應該考慮以二線以上城市為基礎,引進台灣金融產業之資金。「通道」的策略,看起來言之成理,但是作為「經濟活動能源」的金融產業,光靠辯證是無法獲利的,台資銀行也不是盲目的羊群,可以任意驅趕。

兩岸經濟合作,在過去20、30年間,對於兩岸社會的持續繁榮,業已做出重大貢獻。未來在金融合作上,倘若能延續這種互助的精神,對於大陸向金融大國邁進的願景,當可發揮顯著的助力。台資金融產業,需要真正的「金融通道」,而不只是現在的「綠色通道」!

更多兩岸相關訊息請見旺報 http://www.want-daily.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