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兄说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逐回解读)

(2018-02-06 09:29:38)
标签:

红学

红楼梦

弘皙

曹雪芹

文化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回前墨: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行景。


讲到凤姐弄权铁槛寺,只要掌握作者幻笔手法,便可从文中见到回目所称的“弄权”绝不仅仅在于文后那一笔交待。真正的“弄权”,应该是在刺杀雍正帝之前,刺客逼迫雍正写下传位弘历的诏书。

书中以“宁府送殡”为背景,夹写刺杀雍正帝的细微情节。从某种含义上讲,这也正是“送殡”前的序幕。首先描写众人进入所谓“农庄”,然而庄农动用的锹、撅、锄、犁等物宝玉却未曾见过。这宝玉指谁?真的连“农具”都不认识?不可能的。在宝玉叹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处有批:“聪明人自是一喝即悟。”悟出什么来?应该是那“农具”有问题。后文有“鸿门宴”戏弄“庄稼人”刘姥姥(雍正替身),其中特给刘姥姥用的“筷子”便是夹手指用的夹棍,想来这些“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的东西应该属刑具。写到宝玉动那纺车时,一个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来乱嚷:“别动坏了!”宝玉则忙丢开手并陪笑。此又有脂批道:“一忙字,二陪笑字,写玉兄是在女儿份上。壬午季春。”这是在隐说何情?应该是透露雍正被诓入马家事先安排好的陷井。

作者将雍正的立储遗诏幻笔写成秦钟,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又是诏书,一会又幻笔写成为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怎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这宝玉真是看上那所谓“二丫头”了吗?怎么可能呢!那所谓“二丫头”倒是可以视为“二公子”,因为他有“马二”的嫌疑。作者在“车轻马快”处有批:“四字有文章。亦人生离聚,未尝不如此也!”有什么文章?当然是那个“马”字有文章。因书中马家始终是掩面而出,故作者有时故意写出什么“马”来影射。如前面焦大醉骂处,又是“马圈”又是“马粪”的;后面贾珍为贾琏作“保山”处,还特写“二马同槽”;还有凤姐儿“羞说病”处偏偏“露出马脚”(指富察氏马皇后)。

随后写进入铁槛寺附近的馒头庵,称馒头庵距铁槛寺不远。这“铁槛寺”是何等地方呢?“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看来这铁槛寺与馒头庵都是雍正帝遭劫现场。作者在此有批:“大凡创业之人,无有不为子孙深谋至细。奈后辈仗一时之荣显,犹为不足,另生枝叶,虽华丽过先,奈不常保,亦足可叹。争及先人之常保其朴哉?近世浮华子弟齐来着眼!祖宗为子孙之心细到如此。所谓‘源远水则浊,枝繁果则稀’。余为天下痴心祖宗为子孙谋千年业者痛哭!妙在艰难就安分,富贵则不安分矣。真真辜负祖宗体贴子孙之心!《石头记》总于没要紧处闲闲一二笔写正文筋骨,看官当用巨眼,不为彼瞒过方好。”作者大段批注,是为说明不肖子孙在此有不肖行径。

将秦钟看作是传位诏书的幻身,代指雍正的宝玉被强留在所谓水月庵内住了两天,恰好对应雍正帝暴死前“失踪”的两天。看作者写这凤姐弄权,竟是:“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此等口气,看来根本就不是什么娶亲的事,也不是银子不银子的事。而是“没人伦”的事――与“贾琏偷娶”遥相呼应。

关键还在于书中写这凤姐:“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这就明确说明“弄权”的凤姐是将雍正的传位诏书“弄”在了自己手中。然后又特写“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如此更说明“弄权”一笔为“史笔”。作者于此加批:“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亦。故特用此二三件隐事,借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实话实说,作者没在现场,只能如此这般。

书中交代:“凤姐便命悄悄将昨日老尼姑之事说与来旺儿。来旺儿心中俱已明白,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欠贾府之情,这一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旺儿回来,且不在话下。”这一节描述,说明万事俱备,有文有武,大事可成。最后,作者还假借叙述凤姐一举三得,说明雍正在他们手中控制了两天之多,“三日后往府里去讨信”,正对应雍正失踪两天后“龙驭大宾”。

按清史料载,在发现雍正死的八月二十三日子时,用雍正秘藏圆明园寝宫的传位诏书确立了弘历为继位新君。可又有清史记载用的是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秘诏。怎么用哪份诏书还会出差头呢?想来也难怪,即是圆谎就会有破绽。前清史被乾隆修得难以令人信服,而汉臣“张廷玉”记载的竟是太监苏培盛按张廷玉提示找出的传位密诏。张廷玉何许人物,对密诏怎会那么清楚呢?有人编出雍正曾向张廷玉与鄂尔泰“视看”密诏。雍正帝凭什么要将传位密诏让两位大臣“视看”呢?若让大臣知道了,这传位密诏还有何秘密可言呢?今解“两株枯木,上围一玉带”真意,竟是表示将弘皙历史移花接木记在张廷玉、鄂尔泰名下。看来,雍正帝应该是向传位密诏的主人弘皙“视看”过。再者说,雍正暴死后,这位和硕理亲王弘皙大人哪里去了呢?为何不见清史中有他处理“亲丧”的身影呢?又为何不见他名列辅政大臣呢?假造的历史是搁不住分析的。

正因雍正传位秘诏先被刺客“掉包”,并且“偷娶”在一个秘密“小院”,刺客们才知道秘藏在哪里,才会当夜就找出来宣读,从而确立弘历为继位新君。

再看“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秦钟得趣,小小一段风流韵事,偏偏发生在“水月庵”,实属作者典型的“荒唐”记述。用“风月宝鉴”照看,便可理解为传位诏书被一群女子“弄权”到手――雍正写下的传位诏书(秦钟)被刺客(智能)得到。

补叙一段凤姐坐收三千两银子,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作者特批道:“消息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使天下痴心人同来一警,或可期公入于恬然自得之乡矣。”

因凤姐儿属“正邪两赋,阴阳一身”的典型人物,此批中的“阿凤”就要按“一击两鸣”来看。这便让人联想到书中夹写了“秦业年迈多病”以及“胡老爷府里产了公子”的两笔交待。秦业可视为康熙替身,胡府产公子可对应康熙末年胤稹府喜添贵子。这“阿凤”应是雍正替身,先因“毒设相思局”而在畅春园“弄权”,夺嫡当上了皇帝,当然堪称“乱世奸雄”。这里又出个“弄权铁槛寺”的凤姐,竟是在“水月庵”中将宝玉(雍正)“通灵宝玉”塞在自己枕边,如此“弄权”而“得趣”,让冷子弘历当上“风流皇帝”,此阿风堪称女中豪杰,正是巾帼不让须眉,也算是“乱世奸雄”吧!正因如此,批者才称“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一指雍正暴死;二指马皇后投江自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