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俩红草根儿
俩红草根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890
  • 关注人气:3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索梦----还原一被泯灭皇族血泪史(长篇连载60)

(2016-02-18 10:03:45)
标签:

杂谈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回前墨:“首回楔子内云:古今小说‘千部共出一套’云云,犹未泄真;今借老太君一写,是劝后来胸中无机轴之诸君子,不可动笔作书。凤姐乃太君之要紧陪客。今题‘斑衣戏彩’,是作者酬我阿凤之劳,特贬贾珍、贾琏辈之无能耳。”

从作者语气来看,似乎有些急躁。想是因《石头记》隐含过深,观者看不清楚背面隐含,故作此批。作者明言此回“必泄真情”,我们来看写史太君会泄漏什么真情。

先看宫中贾母泄漏真情。贾母等人看戏,戏文是《八义》中《观灯》八出。此戏据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演春秋晋国程婴、公孙杵臼等八人救赵盾家孤儿的故事。前文解读真情时,有贾母设宴将凤姐等看管人等聚在一起,从而将曹王妃所生双子救出禁所。看来这戏名应是对应真情而点的。

为点明这两个孩子,特写贾母找袭人,由凤姐与贾母对话来说明袭人这时在看护两个小孩儿。这里的宝玉明显已失去自由:先是“命婆子们好生跟着”,宝玉一径来至园中后,“众婆子见他回房,便不跟去,只坐在园门里茶房里考火,和管茶的女人偷空饮酒斗牌”。被婆子跟着的宝玉,应该就是曹王妃替身。为说明这一点,特写宝玉小解:“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再就是宝玉洗手,丫鬟先伸手向盆内试水温:“你越大越粗心了,哪里弄的这冷水?”“姑娘瞧瞧这个天,我怕水冷,巴巴的倒的是滚水,这还冷了。”这些情节是对应产后妇女怕凉而言,暗示宝玉为产妇。

“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漫逡巡。分明窗纸两珰影,笑语纷絮听不真。”这是明义《题红楼梦》中一首绝句,正是对应此回宝玉回房一节:虽是灯光灿烂,却无人声。麝月道:“他们都睡了不成,咱们悄悄的进去唬他们一跳。”于是大家蹑足潜踪的进来,镜壁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人,二人对面都歪在地炕上,那一头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忽听鸳鸯叹一声:“可知天下事难定......”袭人回说:“正是......”

这里隐说两个小孩儿已睡着了,看护两个小孩才用鸳鸯与袭人。文中写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上等果蔬,宝玉让揭开食盒来看里面是什么,说明鸳鸯与袭人看护小孩有功劳。此有脂批:“细腻之极!一部大观园之文,皆若吃肥蟹。至此一句,则又三月于镇江江上,啖出网之鲜鲥矣。”

见到这“鲥鱼”一批,令人想起张爱玲“海棠无香,鲥鱼多骨”之恨来。作为红学世家,张爱玲“语出惊人”是有道理的。今分析张爱玲所谓“石破天惊,云垂海立”,“石”对应《石头记》,“天”对应天子乾隆;“云垂”对应祥云(湘云原型曹雪芹),“海立”对应洪溪(谐音弘皙)。那么,所谓“海棠无香”,可理解为“偶结海棠”没有被看透,那“两盆不可多得的海棠”,是在影射曹王妃生的两个孩子――两珰影。具体到“鲥鱼”怎解,批语将其与“肥蟹”相提并论,可见是在提醒与“螃蟹宴”相关。螃蟹宴正是弘皙为曹王妃所生两个孩子过“百岁儿”而设。

时空飞转,作者在记述一段曹王妃与两个孩子之后,将场景又移到乐亭城史(石)太君处:“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这个宝玉可不再是曹王妃。为了“泄真”,作者特写起源于乐亭的地方曲艺――乐亭大鼓和莲花落。

书中按表,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贾母便问李、薛听何书。这两个说书的女先儿竟是“门下常走”,说明什么?乐亭大鼓在乾隆年间方传入京城,可见这贾母肯定不是宫中那老祖宗。再说贾母掰谎,“掰谎”作为地方方言,至今在乐亭方言中仍有“瞎掰”、“胡诌掰咧”等说法。作者在此回直言“泄真”,所泄之真应该是归隐地的文化背景。方言仅为其一,与之相配套的“泄漏”,主要在于贾母听书掰谎。

“乐亭大鼓”作为独特的地方曲目,流传有许多成套的段子。所谓《凤求鸾》,书中称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这便与流传至今的乐亭大鼓名段《双锁山》相对应:南唐与北宋开战,北宋小将高君宝突围搬救兵,途经双锁山,与占山为王的女子刘金锭比武招亲,后夫妻二人共赴沙场。今解红楼迷宫,发现《乐亭县志》与《红楼梦》就如同迷宫大门上的两把锁,看来这《双锁山》一定很有来头儿。

看贾母如何掰谎:“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写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儿女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下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吿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可见这个贾母把这些段子都听遍了,乐亭大鼓老段子也确实如此。

众人言道:“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接着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姐妹们住得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由这贾母“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一说来看,可说是“败落归乡”后的情景了。看凤姐紧接着来了一句乐亭大鼓书成套儿的开场白:“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两个说书的“女先儿”给凤姐这段儿定评:“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所谓“刚口”,是乐亭大鼓业内行话。

“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作者“一击两鸣”之笔跃然纸上。于是,书中场景一会儿是归隐地乐亭,一会儿又幻回宫中禁所。

梨香院十二官来唱戏:贾母道:“大正月里,你师父也不放你们出来逛逛。你等唱什么?才刚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开始接叙救孩子的话题。

所点戏文:一是《寻梦》,为《牡丹亭》第十二出,写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欢会后,次日在花园中寻迹重温旧梦。二是《惠明下书》,为《西厢记》中故事,惠明和尚受张生委托到蒲关请白马将军到普救寺解围。这所点两出戏文,又都与弘皙诈死归隐石臼坨相关。

更为关键的,贾母指着湘云(原型为曹頫之子,曹王妃堂弟曹雪芹)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钗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其中《续琵琶》应为曹寅撰写《后琵琶记》,写蔡文姬归汉所弹《胡笳十八拍》。这就印证了湘云原型为曹家人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泄漏真情”,作者借击鼓传花为由,再将乐亭大鼓特有的击鼓套路描绘出来:取来黑漆铜钉花腔令鼓,那女先儿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观书至此,回想作者回前墨之语,此番泄漏可见真否?

乐亭作为边远小城,方圆不足百里,按古时建制,不足百里为亭,故称乐亭。据志书记载,乐亭古时归滦州管辖。《滦州志》记载,滦州旧有“皇落城”之说,在清朝有大族李家号称“李半朝”。对应“弘皙逆案”共有七家王族被革除宗室,这些贵族在京东有大量房产地亩。被清除出皇室后的所谓“落倒帮子”(方言),分布于京东各个“皇粮庄”,方可成为“皇落城”的根源。乐亭小城,有两朵文化奇葩――乐亭大鼓与乐亭皮影诞生在这里,并有“文化大县”之美誉。追根寻源,想来与弘皙这天下第一才子“落”户到乐亭(城内李家)不无关系。看官试思,若无“庙上崔家”、“汀流河刘家”这等堪称“京东第一皇粮庄”对乐亭戏曲发展的特殊贡献,若无“文学巨匠”落足乐亭并兴办教育(私塾),“文化大县”的根源就无从谈起。

书中亦提到“莲花落”。“莲花落”也称“莲花乐”,又名“乐子”,是唐山评剧前身。考究“莲花落”,平泉县王姓皇粮庄家谱记载:王姓皇粮庄头先人为随同奴尔哈赤起兵的建州女真。顺治五年王姓一世祖王自有被封在平泉七沟镇崖门子建皇粮庄,全称正黄旗观间布内管领导下野猪河庄头。王自有弟王自汗被封在乐亭。王姓满人在丧葬习俗上,保留原满族“莲花坟”葬式:即父与子的坟上下仅相错一二尺,故辈分时间久了不易区分。但葬够九辈整个坟地即成一完整莲花。此“莲花坟”与“莲花落”是否有内在联系呢?令人产生联想的是,在乐亭石臼坨潮音寺楹联中,亦有:“地是旧莲塘,放出如来花十丈;天临孤竹国,化成般若翠千寻。”该怎样理解这楹联的含义呢?

回中凤姐讲了两个“不在好歹,只要对景”的笑话,亦是对真情有所泄漏。先讲一家子过正月十五,合家赏灯吃酒。从祖婆婆数落到拉搭孙儿,关键应景是“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句。口里说讲笑话,但此说并非笑话,却是直接应对“盛宴不散”这一难解之词。究其真情,后面“凸碧堂品笛感凄情”回中写老太君于大观园内赏月,实情是在元宵佳节(正月半)之夜群芳聚在一处品尝“最后的晚餐”。

再一个讲“聋子放炮仗”。隐说雍正暴卒后,众多宗室王爷极力拥立嫡长孙弘皙正大统。但是,由于弘皙乱判了“葫芦案”,瞻前顾后没能顺应潮流而动,以致筑成无法挽回的败落局面。按清史记载所谓“弘皙逆案”来分析,弘皙当时贵为皇族最高爵位和硕理亲王,追随拥护者全是雍正时期倍受宠信的六位宗室王爷,弘皙若谋逆,大清江山唾手可得。正因为弘皙不牵头,龙子们才“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