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索梦----还原一被泯灭王朝血泪史(长篇连载15)

(2015-12-08 10:31:05)
标签:

杂谈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紧接前回:“话说秦业父子,专候贾家的人来送上学择日之信。原来宝玉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却顾不得别的,遂择了后日一定上学。后日一早,请秦相公到我这里会齐了,一同前去。――打发了人送了信。”这一段表述中的“秦钟”应该隐指传位诏书。前面一句隐含刺客家人在等继位之信。中间一句映射弘历为了继位的诏书也顾不得许多了。最后一句,说明弘历用这传位诏书继承了皇位。

所谓“情友”一说,当然是对传位知情而言。那么,宝玉与秦钟在两次“闹学堂”中所代表的真身就有所不同了。当年康熙传位给弘皙,胤稹与弘皙叔侄俩正该是一对“情友”。那么,第一次闹朝堂应该是在康熙末年。老皇帝康熙自选定嫡孙弘皙为接班人后,便刻意进行培养锻炼。最后,康熙觉得应该有所表示了,便让胤稹(宝玉)带着弘皙(秦钟)这对“情友”(都对康熙传位知情)到朝堂之上“亮相”。可想而知,康熙众皇子为了储位都争红了眼,看出隔辈的弘皙将成为新君,自然有人跳出来大闹一番,进而要去找康熙理论。这事传到康熙耳里还不气炸了肺?应该说,康熙对传位大计相当谨慎。有此次试探,众皇子也就对弘皙被选定为储君心知肚明了。正因有这次“亮相”,康熙死后众皇子才“闹”,也说明皇子们对雍正继位不服气。

第二个“闹学堂”应该发生在乾隆继位后。乾隆登基用的是强迫雍正写下的传位诏书――“秦钟”。今分析推断,清史所谓“弘皙逆案”应该是子虚乌有的。雍正帝被刺暴亡,必然有众家王爷对真情提出质疑,而且这些王爷都是雍正朝最受恩宠器重的宗室大臣。这些权贵应该知道内情,因为他们都经历了雍正抢夺弘皙皇位,自然知道雍正死后应该由“绛珠妹子的生魂”――弘皙来继承皇位。因此,见这被雍正冷落的皇子弘历成了新君,才出现“闹学堂”这等所谓谋逆之举。

正所谓“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因何起“嫌疑”呢?一号“香怜”,一号“玉爱”。这哪是两个学童?分明就是传位诏书幻身。前文讲述过薛蟠强买英莲事件,那英莲长到十二三岁,被拐子拐卖。这正对应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那康熙传位诏书也有十三个年头了。薛蟠强买英莲,就意味着要用当年康熙传位给弘皙的诏书来正大统。为了说明“闹学堂”是两次,后文交待宝钗心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犯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了一个秦钟,还闹得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历害了。”这里当然无法明言薛蟠闹学堂,只好以“秦钟”为引线,先前雍正继位时,作为弘皙兄弟,“薛蟠”自然要大闹雍正的。过了十三年后,眼见本该属弘皙的皇位又被乾隆给坐上了,当然要闹得“更厉害了”。

至于书文如何描述“闹学堂”,应该是作者在“游戏笔墨”,总归是“顽童”们与“宝玉、秦钟”闹将起来,最后倒是因为宝玉谁也不敢惹,非逼着“金荣”磕头不可。因为有“秦钟”在手,那皇权可不是吃干饭的。在“王熙凤正言弹妒意”回中,有对应“闹学堂”一段补述:

“彼时正月内,学房中放年学,闺阁中忌针,却都是闲时。贾环也过来顽,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个赶围棋作耍,贾环见了也要顽。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没他意,今儿听他要顽,让他上来坐了一处。一磊十个钱,头一回自己赢了,心中十分喜欢。后来接连输了几盘,便有些着急。赶着这盘正该自己掷骰子,若掷个七点便赢,若掷个六点,下该莺儿掷,三点就赢了。因拿起骰子来,狠命一掷,一个作定了五,那一个乱转。莺儿拍着手只叫‘幺’,贾环便瞪着眼‘六、七、八’混叫。那骰子偏生转出幺来。贾环急了,伸手便抓起骰子来,然后就拿钱,说是个六点。莺儿便说:‘分明是个幺!’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满心委屈,见宝钗说,不敢则声,只得放下钱来,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宝钗不等说完,连忙断喝。贾环道:‘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宝钗劝道:‘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你。’”

真是令人发笑!一段儿戏故事,批书人屡屡加批,最后在贾环言“不是太太养的”处,批有“蠢驴”二子。这就太碍眼了。这贾环指谁?红学世家张爱玲女士有言:“贾环篡夺了宝玉的世袭权。”可见,书中贾环正是雍正四皇子弘历的替身演员。贾环的言行举止可谓“顽劣之童”,正是这谁也看不上眼的“冷子”,后来竟兴风做浪“恶子独承家”了。想来也是,纵观封建王朝历史,哪一个皇帝是靠写文章得第一当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