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元妃省亲,写众姐妹题诗。从诗文分析,可见是将弘皙归隐地描绘成太虚幻境大观园。文中关键在于夹写点戏之文。之所以称点戏为关键,是因戏中含有真情。作者批注:“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第一出:《豪宴》。有脂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清代李玉撰写《一捧雪》传奇,写儒生莫怀古携家传玉杯“一捧雪”进京求官,被奸邪严世藩害得家破人亡的故事。对应《红楼梦》真故事,弘皙自得康熙皇帝“朕所钟爱”,秘立为储君。雍正帝“情有独钟”,欲将大位相传。最后,落得谋逆大罪。应该说,这戏中的莫怀古,就是在影射著书人弘皙。作书人特批此戏伏贾家之败,恰到好处。
第二出:《乞巧》。有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清代洪昇所写《长生殿》传奇,主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一个钟情,一个痴情。对应此书中人物,可说是宝玉与黛玉;对应真故事,可视为雍正帝与弘皙。按书中所隐,雍正帝对弘皙可说是“独宠一人”,临死前还叫“可卿救我”。书中将宝钗比作“杨妃”,而宝钗又是弘皙幻身,元妃又有弘皙幻身之笔。因此说,作者批注伏元妃之死,应是在透露:弘皙之死,与杨贵妃之死有着某种联系。此正所谓“假借汉唐”之笔。究竟杨贵妃之死有什么“蹊跷”呢?
书中有马嵬怀古诗:“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此诗谜底为何?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携杨贵妃西逃,到马嵬驿时,在众军士的压力下,被迫缢杀杨贵妃,葬于马嵬坡。后来有人去移葬杨贵妃,墓中竟然只有香囊,而不见尸身。因此,有一考证说,当时太监高力士根本就没有缢死杨贵妃。究竟如何,今很难考究。但马嵬坡杨贵妃墓属衣冠冢,已确认无疑。综合《长生殿》与怀古诗,作者又在元妃省亲处批注。应该说,这是在透露弘皙有诈死埋名之举。
第三出:《仙缘》。有脂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明代汤显祖《邯郸记》中第三十出《仙缘》,写吕洞宾下凡流卢生上天,代替何仙姑天门扫花的故事。先不考虑送玉所隐内涵,单说这渡人升仙,便对应弘皙归隐“世外仙源”石臼坨。
第四出:《离魂》。有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汤显祖《牡丹亭》,书中多次提及。《离魂》为第二十出,写杜丽娘生病魂离的故事。作书人提示伏黛玉之死。书中有“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明确黛玉之魂到了太虚幻境。其实,黛玉乃绛珠幻身,“无魂无魄”。书中黛玉隐指弘皙,称其归到太虚幻境,可见是弘皙归隐到大观园第二个原型——藏修地石臼坨。
具体到《牡丹亭》所含真情,书中特交待《游园》、《惊梦》两出戏,戏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在牡丹亭相会。真的只是梦中相会,还是另有隐情呢?按《红楼梦》隐含来讲,跟随曹王妃的丫鬟袭人,在曹王妃生子后,弘皙纳其为妾。所谓“桃花又是一年春”,首先是弘皙诈死归隐石臼坨,然后才是袭人辗转来到弘皙身边。如此生生死死的悲欢离合,才恰巧与《牡丹亭》戏文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