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谜案之五:弘皙逆案之谜
(2013-07-05 09:00:53)
标签:
弘皙曹雪芹石头记红楼梦清宫谜案文化 |
六、家史消亡著谜书
弘皙诈死埋名归隐孤岛,在《红楼梦》真故事来说只到半程。归隐前的“饫甘餍美”到此结束,归隐后的“瓦灶绳床”才刚开始。然弘皙诈死归隐荒僻孤岛,究竟如何得知朝廷将其家史删除的呢?为什么弘皙竟能恰巧对应被删除关节来补记家史呢?解读真故事,这里面还有涉及乾隆帝另一手足兄弟弘昼。雍正死后乾隆继位,先不论何种原故,乾隆让皇弟和亲王弘昼组织人员,对先皇雍正留下的御笔朱批进行整理编纂。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留下大量朱批,正常情况下,按月装订成册,成为机密档案。雍正七年前的部分,在雍正九年整理完毕。自雍正八年后直到雍正去世的部分,乾隆指派弘昼组织归档,自乾隆元年开始,直到乾隆六年方吿结束。令人怀疑的是,乾隆朝整理后的雍正御笔朱批,其数量仅相当于雍正七年前所整理内容的四分之一。说明有大量内容在整理过程中删除掉。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必然是针对弘皙而删。因为自雍正八年,弘皙任军机处首辅军机大臣,作为“应天府”要员的弘皙,上传下达“宣力独多”,自然在雍正御笔朱批中留下身影,而且占的比重相当大。再从我们现今可考的清史来看,已不见弘皙任何军机大臣为官史料,足可见弘皙历史被删得“干净彻底”。
朝廷组织“整理”先皇雍正御笔朱批时,弘皙已经归隐石臼坨,又是如何知道详情的呢?先不说弘皙在朝时和硕理亲王“势力”有多大,单说牵头整理资料的和亲王弘昼,按书中隐述却是到过弘皙归隐的石臼坨(宝琴来园并作怀古谜诗)。这位“荒唐王爷”的到来,可说是将一切疑问全部打消,因为他对朝廷如何泯灭弘皙家史了如指掌。著书人在书中强调“一击两鸣”,一笔不写一家文字。其真情就在于将归隐前的皇家御园圆明园幻笔写成大观园;又将归隐后的“世外仙源”石臼坨也幻笔写成大观园;将“荒唐王爷”告知朝廷如何删除弘皙家史幻笔写成“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册籍。因为诈死归隐的弘皙得知家史消亡,才在这太虚幻境中用隐笔方式将被消亡的历史补记出来。正所谓第一盘棋虽然输了,是因为有所顾虑,没有把握好机会。归隐后的这第二盘棋,作者要将真情写出了,吿普天下人。
其一,从亲友寄怀诗文中,可见著书人隐身修书真情。弘皙归隐石臼坨,著书《石头记》(脂本)补记被泯灭历史。弘皙“足不履郭”,只是几个亲友到归隐藏身修书地秘密探视。如爱新觉罗.敦敏和敦诚兄弟,爱新觉罗.永忠,富察氏明义和张宜泉等,这些知情人都在留存的诗文中提到过。不过,解读真情,明显可见这些“圈内情人”都在用“驴鸣吊”之法,隐笔记述弘皙在归隐地著书之情。这些圈内亲友,多将上岛探望弘皙写成即景诗文。如张宜泉《晴溪访友》一首,就比较直白的透出弘皙归隐地石臼坨的信息:“欲寻高士去,一径隔溪幽。岸阔浮殴水,沙平落雁秋。携琴情得得,载酒兴悠悠。不便张皇过,轻移访戴舟。”通过诗文,可见诗人秘密寻找的“高士”,隐居在近海小岛。对张宜泉身份的定位,用怀疑的眼光看,太符合继承人曹雪芹了。按说,著书人弘皙原为爱新觉罗宗室亲王,有许多清宗室亲友顺情顺理。怎么竟有这一“贫馆师”与众清宗室诗人为伍呢?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即是众“亲友”来石臼坨看望弘皙。被“试才”题额的“宝玉”,就是继承人曹雪芹。“试才”之初,众清客进园碰到宝玉。文中批注:“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发一笑。”此批是化名畸笏叟的曹雪芹所作,所谓“不肖子弟”,对应“弘皙逆案”而言,说明“众清客”是被革职削爵的逆案从犯。曹雪芹所称“幼年往事”,是因朝廷查禁《石头记》(脂本),弘皙及众亲友准备将“披阅增删”著书传世重任交给曹雪芹,故先来“试试”曹雪芹才华。“试才题额”应该是即景之作。
其二,书中多次写大观园内即景联诗,除表现圆明园内“诗社”外,多是石臼坨众亲友联诗之即景。如“试才”中点景绘象,丽藻抽丝,将荒芜凄凉幻笔写成人间仙境。“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句,有学者分析说《红楼梦》中诗词文笔参差不齐,还言有“抄袭”嫌疑。其实,这属对著书真情不尽了解。书中所写的联诗也好,题词也罢,其中自然有出于作者手笔之文。如黛玉、宝钗、妙玉这些作者替身所作诗文。其他诗词,本身就是即景写实的,就是将当时场面实录下来。众人所作,水准不一也在情理之中。如“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一回,前提是宝琴、李绮、邢秀岫等人一同来到大观园。可想而知,这是亲友到石臼坨来看望弘皙。如此方有“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文中宝琴为宝钗堂妹,从背面看书,宝琴隐指弘皙堂弟弘昼。宝琴身份太过靓丽,小小年龄就有“周游列国”的经历,诗文才气又不亚于众人,尤其他有可以进贾氏祠堂的特殊身份。宝玉与宝琴站在一起的《双艳图》,用“风月宝鉴”照出看,只可说是弘皙与弘昼兄弟二人。分析谜诗“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识画婵娟”。影射弘皙与弘昼兄弟相逢方是谜底。看宝琴作所谓真真国女儿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古今,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这就是弘皙归隐石臼坨即景诗。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庚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邢岫烟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李绮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薛宝琴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来。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宝玉
解读上述隐情诗文,都可见是弘皙归隐石臼坨的即景。这些诗的作者,就是来岛看望弘皙的诸位亲友。
七、谜书著成遭查禁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弘皙归隐石臼坨,长达二十年之久。虽说是藏身修书,失却姓氏,但还是惹火上身。据《志》书《朝阳庵碑记》记载:“乾隆二十四年,创修佛殿两座,费千金有余。志在修整未逮,适遭恶徒慧林抢劫之变。幸蒙府县断明,枷杖递籍,勒令还俗。仍给吿示,严禁晓谕,鎸铭碑阴,以杜后患。”解读此说,关键在于《志》书与《红楼梦》皆隐笔含情,记事笔法同出一脉。所记“朝阳庵”之变故,实指《石头记》一书被人密吿朝廷。后来重建,易名为“潮音寺”,究其原故,可见是将《石头记》“披阅增删”后,幻身成为传情于世的《红楼梦》了。先为“朝阳”,说明原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许多明显“碍语”,涉及到了朝廷。遭抢劫之变,可说是有人将《石头记》一书奏报当朝,从而引来“葫芦庙”炸供着火。书中所谓“接二连三牵五挂四”,亦为朝廷将《石头记》列为禁书,来著书地进行抄检,从而牵涉到与弘皙有秘密往来的众宗室亲友。此正所谓“惑谗言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隐含真情之一。
考作者亲友敦诚父子,自乾隆二十年在山海关一带管理税务。恰恰就在乾隆二十四年,敦诚父子被革职,此后回京,居家不仕。作者亲友这一突发变故,恰与《志》书乾隆二十四年遭劫相呼应。可见这不是巧合,而是如同书中所述,因隐指《石头记》(脂本)的“葫芦庙”炸供着火,朝廷追查同案人等,将敦诚父子革职。
在续书中写到朝廷派锦衣军抄检宁国府,还写到隐指敦诚的雨村以堪查税务为由,到弘皙归隐地石臼坨。随后便写茅庵着火。解读真情,这是表述当年朝廷派人来乐亭查禁《石头记》一书。红学探究有贾家被抄和没有被抄两种说法。实际来讲,这正是作者巧妙之处:抄是指查抄禁书《石头记》(脂本);未抄是指弘皙家族乡居的旗人封地“皇粮庄”未被抄家。朝廷派“锦衣军”前来,不抄财物,总不会是如书所讲,稀里糊涂就打道回府。因此,查禁“反书”才是真情。既遭此变,正如《乐亭县志》记载,在府县官员“遮饰”下,著书人弘皙又一次“金蝉脱壳”,躲过劫难。
为达成著书人弘皙将书传世的心愿,将重任交给“试才”合格的曹雪芹。正如《志》书隐述:“斯时也,智元已圆寂矣。其徒慧辰,续其衣钵,尽所有以终其志。自丙辰三月,至今吿成。佛殿六楹、廊房六间,门宇墙垣无不焕然一新。”说明继承人曹雪芹在所谓“悼红轩”中,将《石头记》“披阅增删”,改“朝阳”为“潮音”,去掉有碍朝廷的脂砚评语,续写了“收缘结果”,成为后来传世的《红楼梦》。同时,“鎸铭碑阴,以杜后患”。继承者将许多真情或竖碑立传,或撰入家谱方志。此后,再寻不到这位“大士”的踪影了。
书中特写“天齐庙”一节,隐含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慰老年的弘皙。“天齐庙”可谓“寿与天齐”,影射弘皙与康熙帝同寿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