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迷案之二:康熙如何一病归天

(2013-04-15 09:13:35)
标签:

弘皙

曹雪芹

石头记

红楼梦

清宫迷案

文化

康熙病死之谜

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以圣君明主仁皇帝被颂为千古一帝。这位封建专制皇帝佼佼者,曾两立两废太子,在饱尝储位纷争的极度苦恼后决定秘密立储。虽然康熙苦心孤诣,精心培育“以朕心为心者”皇嫡孙弘皙作为接班人,最终还是事与愿违。康熙传位成为清宫三大疑案,说明一代圣祖临终传位留下了令人遗憾的败笔。

历史上的皇权纷争本就腥风血雨。康熙传位既然出了差错,老皇帝龙驭归天时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红墙内幕呢?幻笔补记家史的《红楼梦》,作者用“史笔”将康熙临终的病与死进行了详细隐述。书中以康熙“偶患风寒”为伏线,将康熙病死之情幻写在宝玉、晴雯、秦可卿、秦业、尤二姐等人物笔下。今按“推背图”将分散在不同替身人物的“史笔”补记出来,看一看康熙大帝“吾非安寿”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秦氏脉案与药案影射康熙“治病治不得命”

虽然作者称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史笔”,可所谓删并不意味着不将这惊天谜案公诸于世人。清史记载康熙之死有多种说法,但归根结底是“偶感风寒”导致卧床养病。针对这一公众皆知的史笔,著书人借用此“病”为伏线,具体描绘了康熙所得病症是否属于“喜病”。当然,所谓喜病,影射老年人去世之喜丧,影射新君登基之大喜。因此,这本不该要命的病,却因有人要“大喜”而一病归天。

先看秦氏一族何等出身:“这秦业现任营缮郎[脂批: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年近七十(对应康熙六十九),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影射废黜太子胤礽),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影射秘密立储写下满汉两份诏书)。谁知儿子又死了(影射满文诏书),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影射汉文诏书)。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脂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因素与贾家(贾家影射清室皇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若视为诏书,结亲应意味者秘诏立储),许与贾蓉为妻(幻写成人物)。那秦业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影射康熙五十一年二废太子后决定秘密立“朕所钟爱”嫡孙弘皙为储君)。

通过著书人上述介绍,可将秦氏一族三人身份进行初步定位:秦业影射康熙;秦可卿与秦钟影射康熙秘密立储的两份诏书。同时,著书人将“通灵宝玉”夹带到人物之中,使得书中人物在人与物之间幻来幻去。因此,秦可卿与秦钟也有幻身影射康熙之笔。

来看用秦氏之病影射康熙所得之病,究竟是可治之“病”还是医治无效之“喜病”。所谓“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书中叙述宝玉(胤禛)与秦钟(弘皙)上学堂(朝堂),影射康熙末年老皇帝已然准备将大位传与弘皙。康熙诸皇子对这等敏感问题必然有所察觉,因此方有“闹学堂”一出闹剧发生,并暗示有皇子欲来找康熙理论。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事说事(“取其事体情理”),透漏康熙秘密选定弘皙为储君已经被皇子们知晓。

随后,在“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一节,以“蓉大奶奶”的名义将康熙之病夹叙其中:“叫大夫看了又说并不是喜”。这是借妇女怀孕之喜,来遮饰皇帝驾崩新君登基之喜。因为,即便是在三百年前,妇女怀孕也是很容易确诊的,再怎么说也不可能找那么多“太医”都不敢断定是否喜脉。

书中交待:“偏偏今日早晨他兄弟来瞧他,谁知那小孩子家不知好歹,看见他姐姐身上不大爽快,就有事也不当诉他——别说是这么一点子小事,就是你受了一万分的委屈,也不该向他说才是。谁知他们昨儿学房里打架,不知是哪里附学来的一个人欺负了他了。里头还有些不干不净的话,都诉了他姐姐。婶子,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可他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禀性上头思虑出来的。今儿听见有人欺负了他兄弟,又是恼,又是气。恼的是那群混账狐朋狗友的扯是搬非、挑三惑四的那些人;气的是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以致如此学里吵闹。他听了这事,今日索性连早饭也没吃。我听见了,我方到他那边安慰了他一会子,又劝解了他兄弟一会子。我叫他兄弟到那边府里找宝玉去了,我才看着他吃了半盏燕窝汤,我才过来了。婶子,你说我心焦不心焦?况且如今又没个好大夫,我想到他这病上,我心里倒像针扎似的,你们知道有什么好大夫没有?”

絮絮叨叨大段陈述,早已将谈论对象转移到康熙身上。正所谓言谈之中有筋骨。话语中可见康熙听得皇子们大闹朝堂气大伤身,加上自两废太子之后诸皇子面对皇权诱惑变本加厉,储位纷争成了康熙挥之不去的心病。这里所对应的背景,应该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七日突然病倒返回畅春园。据《永宪录》记载,康熙皇帝于八日宣布:偶患风寒。另据耶稣会教士透露,康熙皇帝病症是寒颤和发高烧,很像是重感冒。

这重感冒怎么就要老皇帝命呢?书中如何将病与死联系在一起的?话说三四个大夫一日轮流着四五遍来看脉,竟断不透是喜是病,又不知有妨碍无妨碍。说明这“毛病”不在庸医无能上,而是在病人之病难断生死上。于是,请来了“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生死”的世外高人张友士。  

从张友士双手诊脉来看,应该影射两个人的病情。第一个当然是康熙皇帝。那另一个会是谁呢?所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王凤姐弄权铁槛寺”回中,突然插入一笔“因胡老爷府里产下了公子”而念三日《血盆经》。这个弄权的凤姐当然是夺嫡的雍正。胡府里产下的公子,似乎对应书中仅露一面的贾琮,真身原型又似影射雍正年贵妃所生八阿哥福惠。史称雍正对这小阿哥非常重视,只是他来不及享受就在八岁时死了。而这福惠恰恰出生在康雍交替之期。著书人自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由此可见一斑。

看张太医诊断:“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痛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水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则小弟不敢从其教也。”

抛开正面妇女怀孕之喜病,从张太医诊断可见这症候已然对应康熙“偶患风寒,本日即透汗”。贴身伺候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吿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干,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实际上,婆子口中“这位”与“那位”已然不是指太医,而是隐指两个病人。

  既然能断人生死的张太医都说不是喜脉,又为何冒出一句“怕冬至”呢?冬至乃清室重要祭祀日。清史记载,康熙十一月七日从南苑回驻畅春园,九日因冬至将临(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命皇四子胤禛到天坛恭代斋戒,以便代行十五日南郊祭天大祀礼。同时自己也宣布斋戒五日,不接奏章。十日、十一日、十二日一连三天,皇四子胤禛遣护卫、太监等至畅春园请安,均传谕“朕体稍愈”。十三日凌晨两点左右,病情恶化,命从斋所召皇四子胤禛速归,改派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礼。可见康熙还是没有熬过冬至(“怕冬至”)。再就是过去有冬至祭祖风俗,作者在这里特别透露,也对应胤禛事前遣弘皙去东北祭祖。

看张太医开过“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后,请教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能断人生死的太医也只给了囫囵话儿:“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全愈了。

虽然没有直言与性命无关,也可见暂时无性命之忧。不过,从“要看医缘”来讲,且第一味药便是“人参”,结合清史对康熙不用人参的记述,又有“那方子上有人参,就用前日买的那一斤好的罢”这一特别交待,说明“医缘”上另有文章。再加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等交待,看来这病人还是难躲死劫。

果不其然,书中讲述“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后,交待林如海身染重疾,贾琏(这个贾琏回来后便成为“国舅爷”,真身原型应是李煦之子)送黛玉(弘皙)往扬州(东北)。之后便是秦可卿突然死亡,众人皆纳罕。话题直接影射康熙突然驾崩(自病到死仅七天时间)。

著书人在黛玉辞别处特批:“此处忽遣黛玉去者,正为下回可儿之文也。若不遣去,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故必遣去,方好放笔写秦,方不脱节。况黛玉乃书中正人,秦为陪客,岂因陪而失正耶?后大观园方是宝玉、宝钗、黛玉等正经文字,前皆系陪衬之文也。”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原作者屡次评注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者之所以重评,是因为隐笔太深,真情多被“借阅者迷失”。如此点批,可见著书人对“遣走黛玉”特用重笔。若不解黛玉真身为弘皙,以及秦可卿之死代指康熙之死,则不明此批奥妙所在。若解,可知“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之真谛,在于四阿哥胤禛将弘皙遣走,从而让老皇帝康熙临终前饱尝相思之苦,无法将大位传于选定的接班人。如此才有后来的王熙凤(雍正)“协理(宁国府)”和“弄权(铁槛寺)”。  

诗曰:“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书中按表:凤姐(胤禛)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后,一日正“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幻笔写一梦境——秦氏托梦。应该说,所谓秦氏托梦之词,影射康熙临终时因继位人弘皙不在身边,只得指派胤禛代为传国(魂托凤姐)。这凤姐听得二门上传事云板连扣四下——正是丧音,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书中特别写道:“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可见病人死得蹊跷。

作者特批:“八字乃为上人之圭臬当铭于五中”。这是提醒看官,作者将“上人”的真故事写在了“从小”身上。秦可卿之死影射康熙之死,书中特写天香楼设祭坛等盛大发丧场面。又有丫鬟瑞珠触柱而亡。特别交待“此事可罕,合族人也都称叹”。说明这所谓丫鬟是指康熙身边侍奉的知情者。这惊天大案知情者若非胤禛心腹,只有死路一条。小丫鬟宝珠“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这就说明其是胤禛死党,也说明此秘密留有活口,不然“淫丧天香楼”内情连著书人也不得可知。另见文中有批“好歹留着麝月”。后文解读晴雯之病影射康熙之病处,麝月一直在晴雯身边。这“好歹留着”的活口,早晚会将秘情泄露的。

脂批所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因魂托凤姐和贾家后事等,因命芹溪删去,自然书中再无直言秦可卿如何死法的记述。书中交待秦可卿之死无不纳罕就足以说明问题,后又写及秦业、秦钟都相继去世,这就更加应该令读者纳罕了。怎么秦氏一族都集中死在一起了呢?试想,康熙突然死了,康熙传位诏书幻身的秦氏姐弟都没派上用场,实际上就等于是秦氏族人一同归天了。

于是,书中用秦业父子来补充说明康熙之死——水月庵智能(影射胤禛)私逃进城(私自进宫),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偷取传位密诏)。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得老病发作,“三五日的光景呜呼死了”。康熙于八日宣布“偶患风寒,本日即透汗”。十三日戌刻(晚七点至九点)去世,仅仅七天。想来著书人不可在此直言七天光景,只好用“三五日”来影射七日。  

幻笔写秦钟则是“不中用了”,竟是天生“弱症”不经打,并冒出一句:“怎么不肯早来?再迟一步,也不能见了。”且留下两句:“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说“秦钟不中用了”,正影射康熙之死。作者将康熙“朕所钟爱”弘皙幻身为“秦钟”,老皇帝死了,临死前没能将大位传与选定的继承人,恰恰对应“秦钟不中用”这句囫囵语。秦钟“夭逝黄泉路”,作者特用幻笔讲秦钟“早已魂魄离身”,这是典型的“太虚幻境”之笔。应该说,这是作者弘皙的幻想之景。老皇帝康熙正是“自为高过世人”,却因秘密立储给胤禛可乘之机,到死方知自误,但为时已完,最终留下令人遗憾的传位败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