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补天----细品红楼真故事(227)
(2012-03-26 09:53:38)
标签:
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弘皙红学文化 |
第五十回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解读至此,从回目便可看出此回真情在“即景”上。所谓诗中含有“文章不可直言的好处”。争联即景诗,不论是诗还是谜,都有对应作者归隐地之景,也有对应弘皙历史之谜(见《一缄书札藏何事》“芦雪庵联诗隐说藏修地”)。再说此回所谓“春灯谜”,全书都在隐述谜案,如此直言“制谜”,可谓是谜中之谜了。因此,若仍按常规来解谜,很可能陷入“迷津”;如若按照作者所引路子,再从背面来解,或许可见真情。
说到争联即景诗,应该是弘皙、曹雪芹与众亲友一起品酒论诗。此回真情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遥相呼应,也该是“众清客”秘密上岛来看视弘皙。看作者写于后回的酒令,对应亲友来访,隐指弘皙的黛玉有:“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隐指曹雪芹的湘云有:“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两位著书人都用酒令来隐含真情,用酒令来即当时之景。尤其是湘云之“却为宜会亲友”,暗中将曹雪芹会见亲友之情映射出来。我们怀疑“张宜泉”便是继承人曹雪芹“替身”,此令中“宜”字可为一证。
既然是众亲友来到弘皙归隐地石臼坨,文中那“访妙玉乞红梅”就该有深刻隐含。文中夹有作者两句批语:一是“此刻宝玉已到庵中矣”;二是“想此刻二玉已会,不知肯见赐否”。这两句批语看似与书中情节匹配,然想到书中宝玉亦指通灵宝玉,也就是说宝玉也代指康熙玉玺,或者代指康熙传位诏书。这样一来,再理解这两句批语,所谓“访妙玉乞红梅”就应该对这“红梅”有所领悟。看描写这枝红梅:“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场,其间小枝分枝,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惠。”批语:“一篇《红梅赋》。”从作者对这枝红梅的描述上说,可见是在描述那康熙传位遗诏。
因此,大家都作为知情者,一定要肯请“见赐”一番。随后,众人便借咏红梅花为题作诗,既有即景,又有隐含。
“红”: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邢岫烟
“梅”: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南江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李纹
“花”: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薛宝琴
另一首: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宝玉
上述即景诗,应该说所即之景全在作者归隐的石臼坨岛上。再看所谓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所即之景更是应在作者藏修地上。书中自“观音未有世家传”起,到最后“鳌背三山独立名”止,这所谓的灯谜,探究者多在谜底上打转转儿。然按书中所隐,作者应是把隐含直写在谜面上了。从谜面文字来看,都在与作者隐居的石臼坨相应谶。首先是书中提到这“观音大士”,在《乐亭县志》石臼坨篇中,对朝阳庵有详细记载,并有《朝阳庵碑记》记述这观音大士“无边法力”。这刻有碑记的“断碣”至今尚存于石臼坨岛上。再就是最后黛玉灯谜诗,谜面文字亦见于《石臼坨记略》之中。可见弘皙归隐的石臼坨,显然就成了蓬莱仙岛,被巨鳌背负漂浮西移到乐亭西南海边。此说不仅对应书中黛玉这灯谜诗,而且对应《乐亭县志》关于石臼坨记载。正因如此,这灯谜诗是作者在为解读真情引路。按照这解谜的路子,解读后回十首怀古诗,应该是作书人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