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幻情榜”原来是这样的(连载之二)
(2012-03-11 09:41:27)
标签:
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弘皙红学文化 |
下面将书中主要人物请上榜来:
一.爱新觉罗.弘皙(1694―1764?)。
爱新觉罗.弘皙,清圣祖康熙帝嫡皇孙、太子胤礽嫡子(太子妃曹氏所生)。按真故事来讲,康熙帝在两废太子胤礽之后,发觉预立储君存在弊病。康熙皇子众多,皇子间为了争皇权,你死我活,党争不断。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可谓是众矢之的,蒙受不白之冤必不可免。因此,在两废太子后,康熙便避口不言立储之事,因为他要秘密立储。群臣多次奏请立储事宜均遭康熙驳回:“今立皇太子之事,朕心已有成算,不吿知诸大臣,亦不另众人知。到彼时,尔等只遵朕旨而行。宗庙社稷,天下黎元,皆系朕躬,朕岂可不自爱耶。即使朕躬如有不讳,朕宁敢不慎重祖宗弘业置诸磐石之安乎?迄至彼时,众自知有所依赖也。”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他对皇子及诸大臣说:“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未吿竣,立储大事,岂能忘耶?”晚年,再次降旨强调:“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贻累于诸臣也。”并称继位人标准为“以朕心为心者”六字。而今通过解读《红楼梦》真故事,方知这符合老皇帝“以朕心为心者”的人就是康熙嫡皇孙弘皙。老皇帝康熙一改前制,写下传位遗诏,秘密立皇嫡孙为储君。
据考,弘皙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顺天府科考得中举人第一名;次年,得中进士,选庶常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官);历任江西督粮副使、湖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江南典试考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诰奉理亲王(时为清宗室最高爵位。清史料中记载的张廷玉,多为弘皙履历)。乾隆初年春,乾隆用“打草惊蛇法”挤兑弘皙,将弘皙王妃曹氏禁管,并治罪江南曹家。弘皙辞官回乐亭旗人封地“皇粮庄”居住,并办私塾教书育人。后来,因朝廷怀疑弘皙在乡有“不轨”之举,乾隆诏其进京。弘皙自知进京性命难保,便以“金蝉脱壳”之计诈死归隐于乐亭海隅石臼坨岛。乾隆二十四年,因所著《石头记》被秘报朝廷,乾隆对乐亭及石臼坨进行“抄检”。弘皙再次“金蝉脱壳”躲过劫难。最后弘皙究竟死于何地何时,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弘皙作为《石头记》原著书人,竟是以隐身人出现。究其原委,一是因诈死之后著书,不可能留下真实名姓;二是书中隐含康熙传位、雍正帝暴死两大谜案,并有所谓“弘皙逆案”历史真相。这些真情直接影响乾隆声誉,属名副其实的“碍书”。因此,这部谜书原作者是谁,一直就成为谜中谜。问世二百多年,红学者一直都在考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探究江南曹家。而将曹雪芹判定为真正的红楼梦中人却又难圆自说。因为这属于“以假(贾)为真(甄)”,当然见不到真相了。再就是这真正的原著书人弘皙,在清史“弘皙逆案”记载中,竟是被圈禁死于乾隆七年。这就说明当朝的知情人乾隆也在有意遮掩真正著书人。因为知道了作者是谁,必然会牵扯出许多被朝廷掩盖删除的秘情。于是,这谜书主人公便成了“死结”,谁相信死人会著书?
史学界都承认清史被修得“体无完肤”,但谁会想到去考证弘皙之死呢?问题恰恰就出在这环节上。可以肯定,清史对“弘皙逆案”进行了刻意篡改。清史上记载的“弘皙逆案”,仅有那简简单单的几笔,究竟何时“谋逆”?又是怎样“逆案”?清史所记不清,其实也记不清。因为弘皙在乾隆元年初便辞官归乡,后来乾隆想定“逆案”才诏弘皙进京,弘皙却是金蝉脱壳“诈死”了。朝廷怎么可能对死人再追究什么谋逆大罪呢?而且,书中透露当时乾隆还假惺惺的给了个“文勤公”的谥号。
可是,在乾隆二十年,这“死人”竟著成“禁书”《石头记》,真成为“谋逆”了。看来乾隆让清史记载弘皙圈禁而死,很大可能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你诈死,我便记载你早死了,正好达到泯灭你历史的目的。这下玩笑可开到天上去了――假亦真来真亦假,请专业打假的来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肯定,弘皙“圈禁死于乾隆七年”是假的。
弘皙在石臼坨隐居期间,因有和亲王弘昼等人来秘密探视,得知自己历史被泯灭,便用幻笔将真情隐于《石头记》中。又因隐含过深,亲友读后看不出所隐真情,便三番五次进行评注。从而形成文学史上的奇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