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芦雪广即景联诗隐说藏修地(二)

(2011-11-20 09:34:38)
标签: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弘皙

红学

文化

二、即景联诗中的所即之景

“芦雪庵”,顾名思义,便是大片大片的芦苇长到秋后冬至,白色苇花随风飘散聚在一起形似飞雪。亦可见取天地宽广之意,这正与乐亭石臼坨景色相对应。芦雪广也有写成芦雪庵的,虽然隐义有所局限,但从诗文分析,著书人原意应该是写芦雪庵。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  

开头第一句,作者便借凤姐儿之口有所暗示:这对应雪景而联诗,首先说明联诗之地在我国北方。雪质洁白而怜其入泥,琼瑶美玉匝地更令人惋惜。看来这即景之中,还包含有人物的境况在里边。

  “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笤。”

  古有雪是五谷之精一说,亦有瑞雪兆丰年之讲。荣枯草,联想到曹家,诗人心境可说是恰如其分。本意不在修饰冬天的苇花,也说明为败落之后。

  “价高村酿熟,年稔府梁饶。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后两句是说乐律管里的葭灰飞动,斗柄已转。正是阴极阳回的冬至节气。古时,以音乐十二律与节气相配,测定节气时,把芦苇茎里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如十二乐律的管内,把管放如密室中特制的内低外高的木案上,到了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动。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斗柄(北斗七星中第五六七颗星总称)的指向和方位不断变换,冬至这天,斗柄指向正北,阴极阳生,自此开始,斗柄渐向东转。作者在此叙说节气,应该是对地域的一种暗示。

  “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

  对这两句的理解,涉及地域问题。说寒山失翠,是到了冬至树叶飘落,绿草枯萎呢,还是因为下雪了满山白雪失去了绿色呢?这一点对隐述地域相当重要。按文中的“疏枝柳”而言,说明这“寒山”并非长满苍松翠柏,而是柳树叶落,草木枯黄。加上那一句“不闻潮”,只有大海才有潮音。依山傍海,长满落叶树木,成片芦苇,这样环境应该很独特,容易考证。

  “麝煤融宝鼎,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萧。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

最后两句是说大海龟恐雪压大地而发愁。《列子》有巨鳌背负大山的传说。书中即景联诗后的“灯谜诗”中,又有“鳌背三山独立名”的诗句。所谓“鳌背三山”为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渤海之东有山,随波往还,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使巨鳌十五,举首载之。作者既然称为即景诗,应为实地实景。笔者一再从地域上对诗文进行分析,就是想把这实地实景弄清楚。书中的鳌背三山,若说是即景,应该是描述作者所在地的“景”。    在《乐亭县志》石臼坨篇中,有石臼坨纪略:“洞天福地,妄夸仙境于只园。员峤方壶,多现神山于渤海。惟惜桃园误入,空劳渔父之舟。琼岛难逢,枉驾穆王之马。石臼坨孤悬海上,不烦鳌戴而来。近在县南,岂待鹢航以达……”按文中所述,应是把石臼坨比作“神山”,不必再劳烦巨鳌背负前来,神山已经在乐亭县近海上了。再看另有赞赋石臼坨的诗文:“醉后狂歌幕烟紫,咫尺欲到三神山”(石臼坨、月坨、翔云岛);“仙源真世外,何必觅蓬莱。”这些诗文都把石臼坨说成“神山”、“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渤海“三神山”,即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以认定这样一个事实:《红楼梦》作者笔下的“神山”,与《乐亭县志》修志者们笔下的“神山”,所指的就是同一座“神山”——石臼坨。  

更令人惊奇是2007年春天,在这“神山”上出土了一口铁钟,上有“西浮石山龙王老爷庙”凸出字样。并有“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吉日”及“钟一口重百斤”另外还有三十七个人名(包括喇嘛一人,蒙文五人)。从这“西浮石山”来说,恰好与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帝恐神山移到渤海西极”相应谶。一有《红楼梦》即景诗文;二有《乐亭县志》相关记载;三有“西浮石山”来佐证。三曹对案,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怎样理解这“神来”之笔?又该怎样看待这“东海”来客呢?“管窥者不可与观天,蠡测者不可与观海。”这两句写于《乐亭县志》石臼坨篇中的诗文,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篇中亦有描述。著书人从人文地理,国史方志,古往今来,环境气候等多方面下笔,难怪此书被称为百科全书。  

“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  

前句用雪夜乘舟访戴,兴尽而返典故(回孤棹即孤舟返回)。《世说新语·任诞》记:王子猷冒雪划船去见戴安道,来到戴家门前口,却不入而返。别人问他,他说:“我本乘兴而来,现在兴尽而返。何必非要见到他不可呢?”诗句是说雪中访友,兴尽则已。我们从中还可看出有另一层意思。所谓“即景”就是“乘舟访戴”之景,必须乘舟而来。这就说明作者所在地是海岛。

“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剪剪舞随腰。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

  煮芋一句,古有苏轼写诗赞其幼子苏过以山芋做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撒盐一句,古有晋代才女谢道韫聪明有才,一次大雪,叔叔谢安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道韫堂兄说:“像空中撒盐。”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因风起。”此则应在“堪怜咏絮才”上。这两句诗意,应该在说明作者的生活环境荒凉不堪,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

  “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闻櫵。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

  说长着芦苇的水上犹有穿蓑衣的人泊舟垂钓;林间已不闻櫵夫的斧声。书中宝玉“披蓑戴笠”,人称“渔翁”。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道蓑衣,石臼坨岛上有一特产,即蓑草。其“叶似马莲异常柔韧,高七八尺,长者丈余。用其叶编蓑衣,经久耐穿,绿色不退。”“伏象……”一句,形容众多山峰被白雪覆盖,犹如伏卧的白象;曲折的雪中小路似一条长蛇盘绕。把雪峰拟成卧象,又有“千峰凸”之说,看来这“峰”未必有多高,应是凸凹不平才符合诗意。我们来看石臼坨:“坨四周环海,南北长三公里,东西宽一公里,地形四周高,环岛沙丘隆起,海拔高度在六米以上的沙丘有三十多个……”就特征而言,这应该是即景诗中描述的实景。

  “花缘经冷聚,色岂为霜凋。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霄。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海市失鲛绡。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烹茶冰渐沸,煮酒叶难烧。”

这些诗句大意多有隐居之士,清贫寂寞之意,说明作者的孤独与无奈。  

“沒帚山僧扫,埋琴稚子挑。”  

即山僧扫沒帚之雪,雪埋稚子所挑之琴。稚子挑:汉代桓谭《新论·琴道》:雍门周带琴去见孟尝君,孟尝君说:“先生弹琴能使我悲伤吗?”雍门周说:“您现在十分得意,我的琴不能打动您。不过我以为您也有可悲之处。”接着他说了许多“天道不常盛”的道理。说到千秋万岁之后,高台池曲都已倾废,坟墓生荆棘,狐兔穴其中,櫵儿牧竖,踯躅其足而歌其上。行人见其凄怆曰:孟尝君之尊贵,衣犹若是乎?孟尝君听了,眼泪盈睫。雍门周再引琴一弹,孟尝君悲叹泣下。诗人借古说今,道出作者对尘世的大彻大悟。

  “石楼闲睡鹤,锦罽暖亲猫。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

  诗文中的“石、锦、月、霞”等标志性文字,能够说明真情真景,想隐只能是一时的,等到“雪化”之时,就会露出原来的真面目。

  “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或湿鸳鸯带,时凝翡翠翘。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

联句明确道出争联即景诗是在用颂圣的方法,借古说今,隐文记述。  

接着书中以“访妙玉乞红梅”为题,写众人争联即景诗后,让宝玉到妙玉处要一枝红梅来。  

在咏红梅诗后,便是众人“雅制春灯谜”。其谜底多与石臼坨作为著书人藏修地相联。接着便是宝琴所作十首怀古诗,明言谜底隐含十物,看来也与藏修地相关。最后,宝琴所作即景诗,因放在即景联诗处写便有穿帮之嫌,便放在后面来写:“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古今,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将这首诗与弘皙归隐石臼坨联系起来,再与石臼坨地理环境对看,便可见此诗是最明了的即景诗。这正是:

青埂掩映潇湘馆,臼坨隐记数百年。都道碣石观沧海,谁作咫尺咏真篇。

看花听竹游黄叶,采莲收苇隐仙山。编金种玉添法力,速驾穆马到凡间。

桃红柳绿胜江南,诗词歌赋非等闲。落霞空照芦雪广,孤鹜自飞渔笛喧。

蟹行贝开送美味,鹢鸟鳌戴传佳篇。若非大师多变幻,谁能引来西浮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