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芦雪广即景联诗隐说藏修地(一)

(2011-11-18 09:12:07)
标签: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弘皙

红学

文化

芦雪庵即景联诗隐说藏修地

——《石头记》藏修地在乐亭石臼坨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作谜书,是因为文章中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内容等行文要素全都采用隐含方式。或囫囵难解,或时隐时现,或遥相呼应,或千里伏线。需要先澄清一下,《石头记》与《红楼梦》虽然内容大旨相同,却有前后两位著书人。前者为原著,后者为“披阅增删”。因此,这里探究藏修地针对前者原著而言。分析作者“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一说,著书人自谓“十年辛苦不寻常”著成《石头记》的“藏修地”究竟在何处呢?在补记血泪家史的谜书中是否可以找到相关“藏修地”的隐述呢?  

“藏修地”一说见于作者亲友相关诗文:“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可以看出,作者著书是隐居在一个僻静并且人迹罕至的地方。这“再问藏修地”一说,更能说明作者曾在这藏修地“黄叶村”隐居。“圈内情人”有许多寄怀诗,其中不乏隐含真情者。如张宜泉《晴溪防友》:“欲寻高士去,一径隔溪幽。岸阔浮鸥水,沙平落雁秋。携琴情得得,载酒兴悠。不便张皇过,轻移访戴舟。”诗人分明在透露藏修地特别之处。  

在“香菱学诗”一回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因此,即景诗文就应该有“藏修地”的线索。所谓“即景”,就是对应当时当地的真实环境。书中有“争联即景诗”一节,从即景这一角度来分析,《石头记》原作者“藏修地”应该在乐亭县石臼坨。

  一、庐雪庵即景联诗是对“大观园”景色的补叙。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相继介绍了稻乡村、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等景。并且提醒看官:“上述诸景究竟只在一隅”。有如下批注:“伏下栊翠庵、芦雪庵、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等诸景,于后文一段一段补之,方得‘云龙作雨’之势。”作者之所以将诸景伏于后文来写,必然与时令节气有关。前者“大观园题对额”,花木繁茂,可谓春夏时节,诸景可题。而到了秋去冬来,“雪景”方可成为主题。因此这“芦雪庵即景联诗”与“大观园试才题额”从某种意义上讲属异曲同工。作者将这雪景单独作题,且配于“联诗”来描绘,不能不说明是在故意表露其隐身处的独特景观。  

在前面试才题对额中描述杏花、稻茎,重笔描述了“蘅芜院”中的各种奇花异草,并夹写了海水中的物产。如纶组、紫绛、石帆、水松等。说明隐身处有海水、草地、沙滩。而那关键的“潇湘馆”,竟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笔者将这“翠竹”定位在芦苇上,是因作者有“引水盘旋竹下而出”之说。试想,真正的翠竹是不可能长在水中。芦苇到了秋后,苇花随风飘遥,白似飞雪,方有这芦雪庵的景色。  

来看作者笔下的“芦雪庵”: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椽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可以想象,这会是怎样一个地方。是否很独特呢?又见众人先是烧烤鹿肉吃,后一齐来至“地炕”屋内。应该说,这样描写是在隐说当时的生活状况。因为这已不是过去的“饮甘餍美之日”,只能是今日的“茅椽蓬牖”之时了。  

见书中写黛玉笑道:“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劫。”这谜书有“闲谈之中有筋骨”说,看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话中有话,“这一群花子”,恐怕不只是笑谈吧。要不这生吃鹿肉,“割腥啖膻”又从何说起呢?只不过这些人还没有真正沦落到“花子”的地步。  分析芦雪庵即景联诗这一节文字,应该是“圈内情人”到藏身修书的“大观园”来探望,众人“即景联诗”。这与前文大观园试才中的“众清客”来访前后呼应,可谓即景真情。书中借贾母一言,道出隐含地域的一句:“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再破费不迟。”按照这一说法,“大观园”的气候特征与冀东一带恰巧吻合。可以看出作者仍在隐说地域。分析诗文中,就可逐渐认清所即之景就是“藏修地”实地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