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贾雨村皆为原创作者幻身(三)
(2011-09-24 07:56:07)
标签:
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弘皙红学文化 |
三、智通古刹藏机缘
因作书人幻笔写人,运用时空隧道隐述真事,故前后顺序与一般故事不同。作者有“《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之说。究竟怎样个不写一家法呢?结局与开头并行,可说是方法之一。有诗为证:“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此诗写在第二回前,一看便知,这一局是输了,后面一局才刚开始。当然,这所说的第一局,应是作者弘皙被定“逆案”,七出之罪已成,回到所谓“原籍”。实际上,是归到早已安置妥当的“皇粮庄”。第二局又指什么呢?应该是指“逆案”之后,回乡办学,“致使地方多事”,朝廷诏其进京,遂诈死埋名,归隐著书,再遭抄检等等。看来这第二局的赌注更令人难以琢磨。因此,整个故事,从一开头,便有两条主线,如同两盘棋同时开局。
据考,弘皙在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便抱病辞官。后回到乐亭城“皇粮庄”。来看书中对弘皙归乡的隐述:龙颜大怒,即批革……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待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文中用史笔写辞官后之情,只最后“游览”,属给后文伏笔,应为不实。按真情讲,弘皙家族来到“四大家族”在乐亭的房分,也就是旗人圈地“皇粮庄”。
书中在秦可卿死之处,提醒有“贾家二事”。看来,弘皙归乡来乐亭,早已“安排妥协”,虽官场败落,但在当地,仍是豪门大户。在贾家二事中,特意写到建私塾以便子孙读书。考弘皙归乐亭后,便在塾中执教,培养出不少人才。其中不仅是族人后代,还不乏慕名而来求教的士族子弟。
弘皙回乡办私塾,这位本是嫡生正派的宗室继承人,却落得归隐乡里,必然有宗室亲友及旧部属下前来探视。久而久之,朝廷不能容忍弘皙在原籍声势过大,便发生了书中所述被作成一本之情: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因而,乾隆帝诏弘皙进宫。弘皙自知进京无好结果,便在途中诈死,归隐到乐亭海隅孤岛石臼坨。开始隐身著书。《石头记》有石上大书一篇故事一说,按著书地石臼坨讲,这石臼坨,可视作记有一篇故事的大石。此等吻合,相信必有关联。
来看书中叙述: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脂评:大都世人意料此,终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书,意在村野风光。却忽遇见子兴一篇荣国繁华气象。]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
世外仙源?大观园?藏修地?此特景描述,非同小可。与士隐“手倦抛书”对看:“手倦抛书”语出《千家诗》载北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又题《水亭》诗:“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暗含著书人归隐地石臼坨风光。而这山环水旋,茂林竹深之地,也正对应石臼坨风情。
“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脂评: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脂评: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其意则深。[脂评:一部书之总批。]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看时,只见一个聋肿老僧在那里煮粥。[脂评: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那老僧既聋且昏,[脂评: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脂评: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酒三杯,以助野趣。
脂评:“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此评何解?那老僧即是著书人将来形状?不然的话,无可解说。又评:“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见此评可知,这是向看官透露“荒凉小境”,即是主人公弘皙远离尘世、归隐修书的“世外仙源”——黄叶村。至此,作者在引文之中,便将第一局结局归宿道出。后文“演说”之情,应该是顺着两条故事主线发展。一条写弘皙归隐石臼坨前,一条写弘皙归隐著书之后。在所谓“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处,又有评:“雨村已无族中矣,何及此耶?”雨村答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说明此时的弘皙,已被革除宗室。
作者用“一击两鸣”之法,看其似在平铺直叙,慢慢地讲述。其实,时空变幻之快捷,人物交替之频繁,却是超出想象。此一篇真故事,作者虽然在时间观念上故意打乱顺序,但总体上说,仍以两条主线为脉络,写一家一园,实则两家两园;写生前事,实又有诈死后情形。
在续书结尾,“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开篇有二人引梦入梦,结尾写二人说梦解梦,由此便可看出是著书人幻化而来的两个人物。再见:那僧道仍携了玉到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各自云游而去。从此后,“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因著书人“金蝉脱壳”,诈死埋名,归隐修书,方有这“两番人”一说。而那宝玉被安放在青埂峰下,又隐含什么天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