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宝钗是原创作者幻身(五)

(2011-09-16 07:54:47)
标签:

红楼梦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弘皙

红学

文化

4.兴利除弊齐家国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解读《红楼梦》隐笔,书面写裙钗琐事,背面却是借题发挥,映射帝王治国历史。在“探春持家”一回,所谓“兴利除弊”,表面看来是写大观园内,新官上任三把火,搞起了承包制。实际上,是对应雍正继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方略。  

考雍正继位后,自雍正元年起,便开始清亏惩贪、耗羡归公、节制绅衿、清理积欠、重农抑末等新政。尤其是拟定了“摊丁入亩”的税赋制度,次年开始在各地推行。所谓摊丁入亩,就是把税赋,按拥有土地的数量,向所有者进行征收。即历史上雍正朝所推行的“新政”。这一新政,使有土地的人增加税赋,贫民无毫厘之费,消灭了人头税,益贫损富利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进步。虽然没有达到“耕者有其田”的地步,但在当时,大部土地,都归旗人、富户圈占所有,推行这样新政,必然触及统治阶层利益,所受阻力,是可想而知的。清史记载:摊丁入亩决策始于雍正元年(1723),雍正七年之前,福建、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先后推行,山西省到雍正九年才开始推行。这就说明新政推行难度很大。  

解读真情,书中以探春为雍正帝替身,隐笔讲述雍正登基后,推行新政的情形。为什么说这探春便是雍正帝替身呢?此说缘于书中写探春与赵姨娘的特殊关系,正对应清史记载雍正与生母乌雅氏。来看一段相关记录:《东华录》卷二十四云:母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乌雅氏,原任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爵卫武之女,尝梦月人怀,华彩四照,已而诞上,时康熙十七年戊午十月三十日寅时也。诞生之夕,神光煜焓,经久弗散。正史记载: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在康熙众多皇子尤其是年长的皇子中,胤稹母亲的家世属于微贱一类。她在生下胤稹时没有正式徽号。胤稹出生第二年(康熙十八年),她才被册为德嫔,又二年进德妃。然而,他和儿子的关系并不好。胤稹从小就受孝懿仁皇后抚养,相反与生母日见疏远。雍正继位后,首先封隆科多(孝懿皇后之弟)为舅舅,但却对生母置之不理,迟迟不下尊号。可见母子成见极深。雍正元年(1723)五月二十三日,在老皇帝驾崩半年之后,乌雅氏便以六十四龄无疾暴卒。致使时人多传她是自杀。  

正因有关于雍正对养母(孝懿皇后)及舅舅(隆科多)的亲近之说,又有对生母(乌雅氏)疏远这样的秘闻记载,作者在《红楼梦》文中,针对雍正这一特别之处,塑造了探春只认养母王夫人,而疏远生母赵姨娘这大不近情理的一面。隐含探春映射雍正。  

书中记述探春兴利除弊,直与历史上雍正继位之初相吻合。不过,这未出阁的女儿掌管大权有违常理。都应是婆婆媳妇当家,谁见女儿当家?此处应是映射雍正非康熙要传位之人。  书中按表:因凤姐病了,王夫人便命探春、李纨暂时协理,每日在“议事厅”处理园中事务。厅上题匾“辅仁谕德”。一日,吴新登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此处明显可看出这些人是故意给新主子摆难题。  

赵姨娘道:“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探春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赵姨娘说道:太太疼你,你越发拉扯拉扯我们。你只顾讨太太的疼,就把我们忘了。”探春道:“我怎么忘了?叫我怎么拉扯?这也问你们各人,那一个主子不疼出力得用的人?那一个好人用人拉扯的?”李纨在旁只管劝说:“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他满心里有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探春忙道:“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赵姨娘气的问道:“谁叫你拉扯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现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本,只拣高枝飞去了!  

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地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我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

通过叙述赵姨娘与探春争闲气,写吴新登的媳妇子“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年轻未出阁的姑娘,所以只说出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这便将真情定位在雍正继位之初,映射雍正初年的朝局。所谓李纨,看来是对应十三阿哥胤祥。雍正继位之初,由于众皇子怀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在朝堂上公开表示不服或者不配合,形成孤掌难鸣的局面。  

据考,雍正初期便以抄家皇帝著称。而最早被抄的苏州织造李煦家,便是雍正宠信的齐妃李氏娘家。有史料称,雍正二年抄李煦家,家产及家仆二百余名在苏州变卖达一年之久,竟无人敢买。督臣查弼纳奏请:“以臣愚见,现将应审之人暂停质审,而其余人俱行造册,由臣资助盘费,坐船乘驿,押送内务府,以奏请圣主。如此办理当否,臣未敢擅便,肯请圣主批示,以便遵行。”这正是正人先正己,先从自家人开刀。书中隐写齐妃(凤姐)对弘时福晋(平儿)说:“如今俗语:‘擒贼必先擒王’,他(指雍正)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这便是对应查抄李煦家而写。  

在“探春兴利除弊”文中,虽然是写雍正帝兴利除宿弊,而实际上却是表述弘皙出谋划策,“小惠全大体”。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事实上,康熙在两废太子胤礽后,便选定胤礽嫡子弘皙为“以朕心为心者”的继承人。康熙临终时,因弘皙不在身边,雍正因一念之差当上了皇帝。然老皇帝一直都在培养弘皙的治国之才,雍正虽然聪敏好学,毕竟没有接受特殊教育,“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因此才会在新登基时被大臣们看相。弘皙因自己皇位被“继父”所占,虽无可奈何,一开始也是无法接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后来,弘皙还是从大局着眼,不计较个人得失,“小惠全大体”:宝钗道:“妈妈们也别推辞了,这原是分内应当的。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不然,我也不该管这事。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

分析宝钗所谓“亲姨娘”多次嘱托一说,应该有所隐含。考清史,雍正帝对二阿哥胤礽可说是另眼相待。早在胤礽被废太子时,便可见四阿哥胤稹站在维护太子的立场上。史料记载: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胤礽患病将死,雍正准他回京居住。十三日,雍正从派去看病的御医口中得知病情加重,遂表示要亲往探视。但转而又说:“恐二阿哥行臣礼,朕何必受之?等有事后,朕再往奠。”胤礽后事雍正一一布置,规格按亲王例办理,葬事所有费用都从内务府开支,不要弘皙花费。实际上,胤礽生前对雍正感恩戴德。胤礽病时,见到皇上派来的御医和探视大臣,竟感激涕零,并对弘皙说:“我受皇上深恩,今生不能仰报。汝当竭尽心力,以继我未尽之志。”胤礽死后,雍正将原太子府赐给弘皙,因花费过大,亦是雍正帝拨给开支。史料有弘皙奏请皇父雍正,因人口众多,自己无法负担,恳请皇父再养两年之说。  

这“亲姨娘”说,是指弘皙继母李氏与雍正齐妃李氏为亲姊妹,同为苏州织造李煦之女。弘皙亲生母亲石氏太子妃,在弘皙幼年时去世。由继母李氏(胤礽侧福晋)养育,李氏便是书中薛姨妈生活原型。按《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四年九月,弘时二十三岁时,雍正帝曾召皇子、诸文武大臣共九十四人至乾清宫,在诸皇子中,仅有弘历、弘昼二人,而无弘时。弘时于雍正五年被皇父严惩,被削除宗室,不久死去。弘时之母李氏,约在康熙三十五年便已进入当时为皇子的胤稹府邸,胤稹封王后,晋为侧妃。仅次于元妃乌喇那拉氏而在其他妃嫔之上。雍正帝继位后,封李氏为齐妃。书中写王夫人儿子贾珠早逝,有儿媳李纨并孙子贾兰,正对应弘时生母齐妃李氏。考雍正孝敬皇后那拉氏,系原步军统领费扬古女儿,是雍正在藩邸时嫡妻,被康熙帝册封为雍亲王妃,长子弘晖生母。雍正登上皇位后,立为皇后,于雍正九年(1731)九月病故。孝敬皇后去世后,应该是由弘皙“亲姨娘”齐妃李氏掌管后宫,这也就是书中的“王夫人”为何作为“二太太”,却成为后宫之主的缘故。

那么,清史记载这弘时是被雍正囚禁而死,按说应母以子贵,儿子死了,因何这李氏反而成为后宫之主了呢?这里涉及到这样一个事实:著书人明言“主写末世”,而在“末世”之中,雍正皇后那拉氏早死于雍正九年;贵妃年氏,早死于雍正三年。而且这二人都无儿子存活到雍正后期。弘历生母钮祜禄氏,原为皇后陪嫁,虽清史记载册为贵妃,应该是弘历继位后所封。书中将弘历生母幻笔写成赵姨娘原型,将弘历幻身写成贾环,就说明这母子当时处于被冷落的地位。阴差阳错,弘历当上皇帝,此说正与“冷子兴”相呼应。按书中隐含,弘时之死,也与弘历母子有瓜葛,故可见书中王夫人、李纨(弘时福晋)对赵姨娘母子态度不睦。按“补记家史”来看,书中将这李氏写成主事的“王夫人”,应该说雍正后期对齐妃李氏相当宠信。书中的“大太太”邢夫人,却不管事,应是对照原皇后幻写而生。而后来的“邢夫人”,竟连陪房“王善保家的”都仗势欺人,说明改朝换代,这“邢夫人”也随着换了真身。  据清史记载,雍正的齐妃李氏,竟恰巧死于乾隆二年。可见是改朝换代造成的。何故说巧呢?因为雍正帝灵柩在乾隆二年三月初二送泰陵;书中的“史氏太君”(曹寅胞妹、康熙皇贵妃、主持后宫),也是薨于乾隆二年初;清史中亦记载乾隆二年初有康熙老太妃薨逝。三头对案,恰巧与“三春去后诸芳尽”相互映射。  

再看“小惠全大体”的弘皙:宝钗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儿,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你们奶奶又多病多痛,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便是个街坊邻居,也要帮着些,何况是亲姨娘托我。我免不得去小就大,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了小分沽名钓誉,那时酒醉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你们那时后悔也迟了,就连你们旧日的老脸也都丢了。这些姑娘小姐们,这么一所大花园,都是你们照看,皆因看得你们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遵矩的,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统。你们反放纵别人任意吃酒赌博,姨娘听见了,教训一场犹可。倘或被那几个管家娘子听见了,他们也不用回姨娘,竟教导你们一番,你们这年老的反受了年小的教训。虽是他们是管家,管得着你们,何如自己存些体统,他们如何得来作践?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去齐心把这园里周全的谨谨慎慎,使那些有权执事的看见这般严肃谨慎,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岂不敬服伏。也不枉替你们筹画进益,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你们去细想想这话。”家人都欢声鼎沸说:“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弘皙自雍正二年父亲胤礽死后,便以“宗侄”身份倍得雍正帝重用,连年加官进爵。自开始的郡王,到最后理亲王,作为首辅军机大臣,已是群臣之首。雍正帝因先夺了弘皙的皇位,后来君臣父子(过继关系)互为知己,携手治国,雍正已准备将大清江山再还给弘皙了。为了对得起祖宗,雍正帝励精图治,并对自己在位“政绩”保存特全,以便对后人有所交待。按清史料载,雍正帝不惧繁累,自朝至暮,一日万机。一般白天召见廷臣和官员,夜晚批阅本章,常常秉烛干到子夜才息手。他为君治国具有很强的责任感,紧迫感,一年到头毫不懈怠,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从雍正元年到十三年,他共处理六部及各省题本十九万两千余件,平均每天处理四十件还多。当然,这还不包括被后来修史所删除的部分。不过,治理国家,并不是仅在皇帝鞠躬尽瘁,还需要有得力大臣的辅佐。正是因为有老皇帝康熙选定继位人弘皙的辅佐,仅仅十三年的雍正朝,在1840年前近五百年明清史十四件大事中,就占三件:一是实行摊丁入亩制;二是创立军政中枢军机处;三是驱逐天主教于澳门,阻止国人尤其是满人信教。  

所谓“兴利除宿弊”,将日常琐事逐一进行勘查,找出宿弊所在。明显可见,作者是在写小家喻大家,写治理大观园,映射治理国家。总结书中策略:一,丫头们所用的头油脂粉。原是集中买办,不是迟了,就是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钱费两起,不如改了,取消不必要的费用。二,承包责任制。将园中用的花、笋菜、鱼虾等物让人承包,充分利用自有资源,用来补贴家用,承包者又多了收益,公家又省下了费用。三,量才用人。重用有一技之长懂技术的人,若将此项事务交由其管理,必收到较好的效果。四,均衡收益。从承包多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补贴给未能承包的日常当差者,让他们也沾点实惠。上述齐家治国之策,拿到三百年后现今来看,仍不落伍。仅此,便可佐证著书人弘皙为康熙选定继位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