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掀起脂砚红盖头

(2010-03-17 21:04:06)
标签:

红楼梦揭秘

脂砚斋原型

爱新觉罗.弘皙

文化

掀起脂砚红盖头

——脂砚斋即是《石头记》原著书人弘皙

探究《红楼梦》真事所隐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一难题:脂砚斋究竟是谁?参考以前种种“猜想”,皆因未明真情而见不到这位评书人本来面目。究其缘故,在于探究者将《石头记》与《红楼梦》混为一谈,没有看清自《石头记》著成到《红楼梦》传世,这长达几十年时间中究竟是怎样一个传承过程。将两部书进行比较,前者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约八十回,似缺少收尾,文中夹有大量批注。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后者书名《红楼梦》,完整一百二十回,脂批被全部删除。既为谜书,可谓无处不谜。为什么会有如此变故呢?因为脂评中有“碍语”为当朝所不容。乾隆朝曾追缴查禁《石头记》。后来《红楼梦》又是如何成书传世的呢?是“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去掉了有碍当朝的评注,“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替他传述”。从中可见这曹雪芹并非原著书人,只是在替人传承将书问世。  

按“一芹一脂”著书的说法来看,脂砚斋理应是原著书人,曹雪芹属继承者。

  一、脂砚斋即是著书人

  研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系列手抄本,会觉得评书人脂砚斋不仅对真情过于了解,还对作者隐笔叙事的手法相当清楚。大量脂评若非原著书之人,绝不可能对原著书人藏在文字背面的隐情作出精辟点评。

  1.脂砚斋因何评《石头记》

作为一部隐含真情的谜书,《石头记》著书人在“成书根由”中写道:“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说明什么?说明著书人将《石头记》一书,已完完整整写成。是用怎样手笔写的呢?“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如此一说,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笔。怎样理解这参禅佛语,便成为认识此书成书根由的关键。由此书隐含血泪家史来讲,著书人此说,说明将真情隐藏在脂粉文字背面,正面看全是闺阁琐事。看透了背面,便看到了原来真面目。而“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则说明原书隐写过于“空”,难见到真“情”,遂加工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连僧人都成了情僧,可见这情有多重了。于是,著书人数次评注,“至脂砚斋甲戌再评,仍用《石头记》”。  

由脂砚斋评语可见脂评的目的是因原著隐含过深,才用加写评注的方式来点示读者。如:“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的正面,方是会看。”又如:“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此评明显在说著书人身份与撰写“楔子”者是相符的。再如:“首回楔子内云:古今小说千部共出一套云云,犹未泄真;今借老太君一写,是劝后来胸中无机轴之诸君子,不可动笔作书。”由此批可看出两点:一是文中写老太君有明显泄露天机之处,看书时一定要注意。二是批书人口气完全以著书人自居,对读者总是“迷失”关键实情着急了。

  2.脂砚斋便是书中人物原型

阅读大量脂评,会发觉脂砚斋不仅对真情尽知。而且对书中记述的人物原型也相当了解。甚至自谓其身。比如:在“比通灵”一节,书中讲银库总领吴新登、仓上头目戴良几个管事,见到宝玉便垂手站住。独有买办钱华,因多日未见宝玉,打千儿请安。众人夸宝玉“斗方”写得好,请赏几张贴贴。脂评:“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可见评注者便是书中人物原型,“皓首驼腰”者便是书中买办钱华的生活原型。

.何谓“作者泪痕同我泪”

在戚序本第四回有题诗:“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解读真情,乱判“葫芦案”的贾雨村也是著书人弘皙替身。所谓“护官符”,一是贾(皇室)史(江南曹寅家)王(苏州李煦家)薛(弘皙家)四大家族连络有亲;再就是各家在京东地区都有大片“旗人封地”,书中称为“房分”,实际就是清朝特有的“皇粮庄”。批书人提醒读者关注护官符,正说明因弘皙乱判所谓“葫芦案”,没有“大丈夫相时而动”,结果落得“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的命运。雍正被刺死后,乾隆继位受到众多王公大臣的质疑和反对,作为康雍两位皇帝选定的继位人,当时若顺群臣之意,便可得到大清江山。然而弘皙没有把握机会,后来 被迫辞官返乡。同时使得多家亲属王族被牵连,流落到京东的皇粮庄。  

在二十一回回前:“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反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矣。”  

这分明就是著书人题写的隐情诗。“失其姓氏”亦可作隐姓埋名解。试想,若非著书人又怎知“且深知拟书底里呢”?此明显泄露作者身份。  

“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  

若非作书人,怎么可能将前后两回看起来没什么联系的情节故意联系在一起呢?

  4.定是红楼梦中人

分析脂砚斋评语,可见不仅仅是知情人,而且是情中之人。如“花解语”回中,宝玉说到“我们这种浊物”处,脂批道:“妙号!后文又曰‘须眉浊物’之称。今古未有之一人,始有此今古未有之妙称妙号!这皆宝玉意中心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查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读者不可被批书人蒙蔽,真的相信后面有什么“痴情榜”。评语用了大篇文字,仍难表述作者对这个宝玉原型的定位,故幻出一“情榜”。想其用黛玉作比,实因黛玉亦为幻身,这是在提醒读者,书中的宝玉幻身颇多。这正对应正邪两赋、阴阳一身的幻笔之术。  

再看二十回写到麝月晴雯,有批:“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在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写晴雯之疑忌,亦为下文‘跌扇’、‘口角’等伏脉,却又轻轻抹去。正见此时都在幼时,虽微露其疑忌,见得人各禀天真之性,善恶不一,往后渐大渐生心矣。但观者凡见晴雯诸人则恶之,何愚也哉!要知自古及今,愈是尤物,其猜妒愈甚;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忌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持过后文,则知矣。故观书诸君子不必恶晴雯,正该感晴雯令闺绣阁中生色方是。”  

批语写到“袭人出嫁”,又“虽去实未去”。此说正文本就未见描述,然批于书中却是对应真故事而言。所谓袭人出嫁,实情是弘皙王妃曹氏生双子后,弘皙纳曹王妃丫鬟袭人为妾室。后来弘皙归隐著书地有袭人相伴。此所谓“花袭人有始有终”。若非著书人,这批书人怎么就像钻进著书人大脑一般?  

见文中另一批:“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露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可见,宝玉宝钗成为夫妇,是文章“精华”。怎么讲?真情有明义题词为证:“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书中成为夫妇的宝玉与宝钗,竟是阴阳逆转。宝玉原型为曹王妃,宝钗原型为弘皙。脂砚若非原作者,对书中真情怎会了如指掌呢?  

再见“续《庄子因》”处,按原注:“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言自相戕贼也。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笔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知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悲亦甚矣!”  

从此批更可见批者正是书内之人,也未跳出“主人公”之圈子。

  5.更有蒙蔽迷失处

系统分析脂砚斋评语,有许多“瞒人之笔”。如有时为了隐藏脂砚身份,便将评批更换署名。如在二十九回“斟情女情重愈斟情”文中,宝玉与黛玉讲到“金玉相对”,写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脂批:“‘一个心弄成两个心’之句,期望之情殷,每有是事。”“近见《疑雨集》中句云:‘未形猜妒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信不诬也。绮园”。  

此正如其所言“信手拈来无不是”。因批书人就是著书人,评注手笔,亦如著书笔法。署名“鉴堂”、“梅溪”、“绮园”等,多因地取其笔名,绝非另有他人。脂砚斋评书,言词风趣雅致,文笔和谐流畅。但仍不失“时真时幻,文笔狡猾”之宗旨。所以说,看脂评,也不可一味完全相信,也要分析别。因为有许多批语都是背面含情的。  

比如:第七十三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按本回内容讲,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这“新词”本就是回中“心脏”,是不可缺少的。可这不可缺的中心内容,书中偏偏就缺了。而且,还特意作了如下评注:“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开夜宴发悲音,□□□赏中秋得佳谶。”怎样看待这一评注?过去,一般多将眼光盯在“缺中秋诗,俟雪芹”上。并且,用这根本站不住脚的“证据”,来论证一些观点。殊不知,此批者,恰恰就这缺诗等雪芹补不可信。批注中讲明早在乾隆二十一年就对清了,怎么个对清法?对清了还缺中秋诗?再者,后面明显在用空格说明所缺的是文章中心。因此,正确分析此批,旨在给读者出谜,这最不该缺少的中秋诗,为什么就缺了呢?解读真情方知,这中秋诗不是缺而未补,而是写好了不可放在此文中。若放在这“得佳谶”的地方,便泄露天机了。因此,故意作了一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掩饰。而所谓缺少未补的中秋诗,就写在全书首回。也就是著书人弘皙替身贾雨村借酒吟出的“中秋诗”。  

再来分析甲戌藏本第二十八回后面总评:“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宝玉忘情,露于宝钗,是后回累累忘情之引。茜香罗暗系于袭人腰中,系伏线之文。”  

评语中先后两次题及袭人。据此,便有分析认为袭人后来嫁蒋玉菡。此属对真情不解,对脂批太“简单化”。如此看待“非泛泛之文”,怎可见到著书人“血泪家史”?想袭人之聪慧贤良,温柔体贴,何能“再嫁”呢?解读真情,这个袭人原是跟随曹王妃出嫁弘皙带来的贴身丫鬟。在曹王妃喜生双子后,由雍正帝齐妃李氏(王夫人)作主,给弘皙做了妾室,作为庶母身份照料两个小孩儿。此为按清室礼法行事。为什么是齐妃李氏做主呢?因为弘皙小时过继给雍亲王胤稹,后来称雍正帝为皇父。这李氏可说是曹王妃“婆母”身份,又是弘皙继母李氏(薛姨妈)亲姊妹。后来,曹王妃死于禁所,袭人在弘皙亲友帮助下,来到弘皙归隐的“大观园”石臼坨。袭人先陪曹王妃禁管,照料其生活。后与弘皙重逢陪伴终生。此情,方是对应“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

  6.亲友留诗泄真情

分析著书人亲友留下的寄怀诗文,就会发现以“驴鸣悼”方式而作。也就是同著书人一样用隐笔含情之文来表达真情。见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文“扬州旧梦久已觉”处诗人特批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乍见此批简直让人琢磨不透。曹寅早故而雪芹尚小,根本就没有见着面,怎么可能如此说呢?然诗人却明明故意题注此句,根本不可能出现差错。  

欲解真情,这就是用著书人运用幻笔,将原著书人弘皙幻写为“雪芹”;将弘皙祖父康熙幻写为“寅”;将康熙南巡到江宁织造府幻写为“织造之任”。结合书中“元妃省亲”映射康熙南巡来看,省亲的元妃就是曹寅胞妹——康熙曹贵妃。康熙称曹寅母孙氏“此吾家老人也”,一是因先有教养之情;二是孙氏之女进宫成为康熙皇贵妃。康熙数次南巡,带爱妃回家省视亲人在情在理。而弘皙跟随康熙南巡到江宁织造府也属正常。  

观书者都可见省亲之文写得惟妙惟肖,批书人亦有“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点醒,可见著书人经历了此次“元妃省亲”。书中贾政接驾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脂批有:此误语犹在耳。由此批便可见著书与批书为一人,而这个人也只能是随康熙南巡的皇嫡孙弘皙。不然的话,怎么连当场出现的语误都记述下来?还会犹在耳边?今因笔者见识太差,究竟误在何处也不知晓,但这“史笔”自然可见。

  二、化名脂砚斋的寓意

按拆字法来看著书人用脂砚斋属名。脂:左半月,日上悬一利刃;砚:石头,看见;斋:文而,记录下来而已。可理解为:月半之时(雍正暴卒于八月二十三日子时,恰恰半月当空),用利刃刺杀皇上,作者“石头”将亲身历见,将前后真故事幻笔记录下来,即为《石头记》。因隐含过于神秘,使读者观后对所隐背面真情“迷失”不解,故著书人又多次进行评注,形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学世家张爱玲女士有言:“石破天惊,云垂海立”。将《石头记》隐含真情解读出来,首先可破解康熙传位之谜,再就是雍正暴死真相,归结到最后更可见“弘皙逆案”真相。这么多清宫谜案都直接牵涉到天子,才有这“石破天惊”一说。  

“访奇采异,极巧穷研”。著书人“十年血泪不寻常”著写这谜书,手笔之大超出想象。来看此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矣,宁不怨夫!”批语直接讲到了脂砚执笔,究竟是执笔评书,还是执笔写书?难道说是真的执笔替凤姐写戏单不成?如此也太没品味了吧!再说凤姐点戏究竟是如何点法呢?  

结合真情来看书中这段故事。在“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回,写到贾琏与凤姐张罗给宝钗过生日。先有脂评:一段题纲,写得如见如闻,且不失前篇惧内之旨。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  

先要将这一场中关键人物进行定位。过生辰的宝钗,之所以评书者称奇,是因为宝钗原型是本书著书人弘皙,是真故事第一主人公,评书人是提醒读者;操办者贾琏与凤姐,原型便是弘历及宝亲王妃富察氏。接下来,看书中对于背景表述:“至二十一日,就贾母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看官注意,要解读隐含谜底,就不要将这场戏真的看成是给主人公弘皙过生日。在圆明园老太妃处过生日,这只是表面文章,只可说明弘皙“客居”皇帝雍正家。作者所要表述的背面真情,在于所点戏有隐含。宝钗点《西游记》,凤姐点《刘二当衣》。恰于此处,脂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分析背景,就算是这凤姐不识字,真的点戏,也没有必要写戏单儿。可以断定,这脂批一定有相当大的隐含内容。看所点戏名,《西游记》在此应该是隐指某一人物游历之事。弋阳腔滑稽戏《刘二当衣》也称《扣当》。开当铺的刘二为富不仁,爱财如命,竟设计将穷亲戚的当物扣下,以抵前账。应该说,著书人安排这两出戏,是有针对性的。由于书中人物变幻莫测,其所述人物总不固定。因此,这一场大戏真情,根据作者提示,可以判定为隐述雍正因“西游”而被“扣押”。随后,便是宝钗再点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该戏隐含雍正因鲁莽行事,被诓骗至“陷阱”,方有“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一出戏。  

文中自“至二十一日”起,便将戏文锁定在雍正暴死之谜上了。清史记载,雍正帝在八月二十日尚接见大臣,处理朝务。二十一日,雍正“不预”之事便是朝中口耳相传的新闻。二十二日卧床不起,病情加剧。二十三日子时,就“龙驭上宾”了。将这记载与“点戏”一场描述对应来看,可见又是恰巧吻合。  

分析可见,所谓“凤姐点戏”,这“点戏”,隐含指点,隐含策划,隐含导演,应与雍正之死这出“惊天大戏”有关。而这凤姐,显然就是书中所谓的“自己人”,雍正帝的皇儿媳宝亲王妃富察氏。  

如此再看这“脂砚执笔事”,只可说是著书人将所历真故事隐笔记录在案了。

   三、畸笏叟为脂砚斋继承人

考究传世藏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应该都属对原著书人弘皙所写之抄录本。真正原著本,应该在朝廷查抄《石头记》时,被毁之一炬了。此说有“风月宝鉴”一段文字可证:代儒夫妇哭得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墨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墨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贻害于世不小。”[墨批: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墨批:观者记之!]从这一叙述分析,朝廷在查禁此书。再见书中,有畸笏叟批注“《秋树根偶谭》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处,注有“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应该说,这是批书人透露朝廷查禁《石头记》之情。因此,现存抄本,是在交出之前紧急抄录的。  

在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开篇“楔子”中,介绍“成书根由”。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后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没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红学者对此批颇有微词。一是将“壬午除夕”认定为著书人去世之时。按脂评手笔分析,此时间属脂砚斋批后落款惯例。绝非与后面“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相关。因此,便不可将“落款”视为评语内容。正因此“壬午除夕”根本不是指谁去逝。也有考证者认为是“癸未除夕”,进而引申至“甲申”。其实,这是典型的被作者“蒙蔽”。二是将“甲午八月”落款时间凭主观臆断,硬说成是过录者抄误,而改其为“甲申八月”。从而来论说此批为脂砚斋所评注。事实上,这甲戌本,本来就是畸笏藏本。所有批语,可能都非脂砚斋手迹,而是畸笏叟抄录。因此,有学者认为畸笏叟对脂批有“篡改”嫌疑。得此判断,亦属不了解真情而“乱判”。如此条批注前面还有脂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应该这样认为:此大段批注,为继承人畸笏叟所批。落款“甲午八月”是准确无误的。

分析批注的中心,并不在于说明作者什么时间去世。而是向读者说明:原著书人是黛玉原型。因为只有黛玉“还泪而来”,“泪尽而逝”。再就是“书未成”,是说明此《石头记》还没有成书传世,还在被朝廷查禁。而成书传世,方是原著书人最大心愿。所以说,解读脂批,绝不可只看表面,因为作者早就有言在先:看书要看背面,方是会看!评注是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也得要看背面方妥。  

究竟谁是畸笏叟真身呢?解得真情,作为原著继承人,将《石头记》传情入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理应成为畸笏叟真身。在《红楼梦》最后“归结”中,有“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曹雪芹无法正面回答。倘若真的“刻舟求剑”,因为这曹雪芹就是“佩带麒麟”的史湘云原型,更是批书人畸笏叟的真身。这正是:

遍访红楼求真隐,采异荒丘觅病心。孤山双锁情无尽,三生一梦玉镶金。

食药冷香谁惜蕊,对月品笛有至亲。秋冷寒塘雪沥沥,春暖青峰泪淋淋。

都知关山雄天下,不识断碣卧如今?钟梵潮音佐新证,香刹福田叙荒荫。

觉皇西灭东山起,饮水悲词木石姻。开箧寻稿看真记,缕缕红丝续梦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