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揭秘----掀起脂砚红盖头

(2010-01-07 13:06:10)
标签:

文化

红学

索隐

揭秘

曹雪芹是否《红楼梦》作者,这一问题在红学界历来就有争议。这也难怪,按曹雪芹生卒及一生经历来分析,因“年龄太小”,没有“亲历盛世”,著出如此“气象恢宏”的谜书,的确让人生疑。如今打开红楼谜宫,才发现原来对“著作权”的认识存在“误区”,也可以说是落入了“迷津”。其实,这作者问题,在开篇“成书根由”以结尾“归结红楼”两处,作者都作了十分“明确”的阐述:

“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更峰下经过,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不可忽视作者这段“忽悠”,这段“故事”是什么?作者又一大段细说根由后,表明了这就是《石头记》――石上大书一篇故事。那么,这《石头记》总不会真的是石头上生出来的吧!当然。这是作者幻笔叙述,应该是这所谓“空空道人”的作品才对。这《石头记》写成了没有呢?“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可见是完稿了。既然如此,为何手抄本都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呢?作者又开始忽悠:“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命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空空道人都成了“情僧”,可见是作者将“毫不干涉时世”的《石头记》添加评注成为可见真情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想来作者一定是怕再记述下去会“泄露天机”,便又加了两把忽悠:“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曰《风月宝鉴》。”这个“吴玉峰”是谁?其实,他在作者幻笔之下根本就不是指人,而是指没有“通灵宝玉”而补天的红楼一梦――雍正夺嫡继位至无疾暴死驾崩。如此断言是否太突然了呢?那里写着这些惊天大案了呢?“东鲁孔梅溪”处用《风月宝鉴》照看便可见到。因为这“东鲁孔梅溪”也非指人,而是“因鲁莽行事去往宁府梅花园小溪旁”――雍正入梦之地。因谜案太复杂,这里只可简单说明。

此后,因出了惊天大案,方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此《金陵十二钗》在作者“凡例”中写为《红楼梦》点睛之笔,可见这是作者对曹雪芹“披阅增删”成为《红楼梦》点评――正面皆是脂粉。

在《红楼梦》结尾处,作者又把曹雪芹作为谜书继承人身份进一步说明:“那空空道人牢牢记着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把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曹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语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

至此,应该可以认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不过,曹雪芹并不是原创作者,而是将《石头记》(应该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披阅增删”成为《红楼梦》的改编者。如此一来,那原创作者是谁呢?当然是那空空道人,也就是成为“情僧”而屡加“重评”的脂砚斋。“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想来这“一芹一脂”著书大家都会认同。

既然脂砚斋是这部谜书的原创作者,那这脂砚斋的真身又会是谁呢?以前红学界对这位红楼掩面人作过多种推测,但都没有把他当成红楼大梦的“主人公”,因而难见庐山真面目。作者在“凡例”中提醒道:“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这才符合“主人公亲历”。那么,我们不妨就此对原创作者化名脂砚斋进行分析:

脂,左边一半是月,右边一半是日头上架着一把利刃;砚,左边是石头,又边是看见;斋,上边是文章,下边是而已。

对应雍正暴死于八月二十三日子时这一史笔,那二十二至二十三的子夜,天空中月亮恰恰是左弦半月,雍正帝恰恰就是这时被发现暴亡的。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说明什么?说明作者化名脂砚斋暗藏玄机。

明确了这一点后再推下去,就是作者何等人物可以“亲历”雍正暴死后的现场。作者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想来这“事”绝非小事),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金陵十二钗表面看为女子,背面看则为“须眉”),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为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自报家门――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以往所赖――上赖天恩(什么人有此资格),下承祖德(什么人有此责任),锦衣纨绔之时(何人敢自夸),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不然又怎样)、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吿普天下人。”由此可见,作者前半生是“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历经一番梦幻之后,才落得“半生潦倒,一事无成”。

谁会有如此梦幻经历呢?来看一看清史发现雍正驾崩的相关记载:保和殿大学士兼署吏部尚书张廷玉在自撰年谱中披露了雍正猝死的情况:“八月二十日,圣躬偶尔违和,犹听政如常。廷玉每日进见,未尝有间。二十二日漏将二鼓,方就寝,忽闻宣诏甚急,疾起整衣,趋至圆明园,内侍三四辈待于园之西南门,引至寝宫,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公丰盛额、纳亲,内大臣海望先后至,同至御榻前请安,出,候于阶下。太医进药罔效。至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矣。”

因雍正暴死成为谜案,这张廷玉的有些说法自然也就有些出入。令人生疑的是,雍正暴死,急诏来的全是宗室满臣,这张廷玉是汉臣,为何诏他来呢?而且,当时理亲王弘皙(此谜书真正作者)为何不见身影呢?这一问题在“玉带林中挂”一文有详细论述,故不作细说。事实上,爱新觉罗.弘皙当时为首辅军机大臣,是最应该诏来“亲历”雍正被刺惨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