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故事(310)夫妻将qi婴培养成博士

(2023-09-10 10:53:37)

微故事(310)夫妻将qi婴培养成博士

微故事(310)

夫妻将qi婴培养成博士

  那年12月24日,天空飘起雪花。

槐荫街的刘美玲肚子疼得厉害,和丈夫李崇义一同来市中心医院看病。

当走到医院前一个垃圾堆附近,丈夫李崇义突然停住了脚步对妻子说:“喂,你听,这里怎么有小孩哭的声音?”

刘美玲用手捂着疼痛的肚子,朝四处张望了一下,她也听到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开始,她以为声音是从医院里传来的。但随着声音越来越真切,她瞬间意识到,声音来源于路旁的垃圾堆。

难道有孩子被丢下了?

夫妻俩有些忐忑,循着声音往垃圾堆的方向走去。探头一看,一个正在哭泣的婴儿躺在地上。

婴儿的小脸冻得发紫,身上只盖着一层薄薄的小毯子。

夫妻俩的心一下揪成一团,他们想,“冰天雪地,这婴儿会活活冻死的,谁这么狠心啊?”

刘美玲弯下腰,将孩子搂抱在怀里。

雪花已经将小毯子打湿,婴儿被冻得浑身冰冷,不住地发抖。

丈夫李崇义见了,赶忙脱下自己的大棉袄,紧紧地包裹住婴儿。

好一会儿,婴儿渐渐恢复体温,在刘美玲的怀里蹭了一下,随后停止哭泣,安静地睡着了。

孩子是个女婴,夫妻俩检查婴儿的周围,没有发现任何信物,妻子刘美玲内心更加酸楚地想,“即便自己不想养这个孩子,也该给她寻个好人家啊!天气这么寒冷,就这样将婴儿丢在垃圾堆旁边,这不是活活地害性命?”

丈夫李崇义:“会不会是女婴有残疾,治不好?”

听了丈夫的疑问,刘美玲顾不上自己的腹痛,急匆匆地将孩子抱去医院做检查。

然而,医生给女婴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后却说:“孩子很正常,没有任何残疾。”

这令夫妻俩深感奇怪,既然孩子身体健康,她的家人为什么要丢掉她?于是,在最初的时间里,李崇义一有空便去附近打听,有没有人家丢了孩子,但毫无结果。

那一年,李崇义38岁。

从部队退役后,他进入市的一家棉纱厂,在食堂打杂。

    妻子刘美玲是一名高中毕业生,自幼身体有残疾,无法生育。

李崇义让妻子刘美玲在家安心休养,由他挣钱养家,但没有孩子,一直是夫妻俩埋藏在心底的遗憾。

如今捡到女婴,经过医院检查说孩子一切正常,李崇义和妻子刘美玲喜出望外。

因此,夫妻俩各自暗下决心,哪怕孩子身体有残疾,没人养她,他们也愿意抚养!

一天,李崇义从棉纱厂下班回到家,妻子刘美玲正抱着婴儿逗她笑。李崇义心里感到一阵温暖,从妻子手中接过孩子,孩子不仅没有哭泣,反而露出淡淡的笑容,这一下刺激了李崇义早已湿润的内心,他对妻子刘美玲说:“我已经到孩子丢的地方打听了一个星期,根本没人说丢了孩子,看来这孩子是没人要了,我们把她养着,做她的父母吧?”

妻子听了丈夫提出养孩子的提议,看了看他怀里脸带笑意的孩子,点头答应:“我同意。”

于是,两周后,夫妻俩去办理了抚养手续,正式成为孩子的父母。

女儿李晶莹的出现,给这对贫困的夫妻带来无尽的欢乐。夫妻俩将晶莹看作亲生女儿,全心全意地爱护她。但这个家实在太穷,根本买不起奶粉,晶莹靠着养父母一勺勺喂下的米糊,顽强地活了下来。

等晶莹上学时,妻子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常年需要吃药调养。

思前想后,李崇义决定辞去棉纱厂的工作,另谋出路。他先找了一份拉板车的工作,一干就是四五年。1995年,经人介绍,又改为给人送煤气罐。

那一年,李崇义46岁。

每天早上6点多,市槐荫路三巷一户人家便亮起一盏昏黄的电灯。李崇义从被窝中爬起来,匆匆忙忙吃完昨晚剩下的白米饭、喝几口白开水。随后,将三轮车从屋中推出,往车里搬进3个空煤气罐,蹬着车往煤气站赶去。

煤气站在六七公里以外的城西,早上8点开门。他必须在8点之前赶到煤气站排队,“人家要用的,可不能耽误客户做饭。”一路上,很多人同他打招呼:

“老李,出门这么早啊?”

“老李,我家的煤气也快用完了,晚上来拿啊!”

李崇义一一点头致意,笑起来时眼角露出深深的皱纹。

很多需要送煤气的顾客,都住在高楼层。

李崇义将煤气罐拉下车,通常需要休息几分钟,“得把气喘足了,否则不能一口气搬到,中间休息更累。”一个上午,他可以送两罐煤气,收入20元。

午饭就是在街上买的两个馒头充饥。

晚饭是两碗米饭,配清炒白菜或者几片自制的酸萝卜,“家里还剩两块腊肉,留着过节给女儿晶莹吃。”

随着女儿晶莹年龄的增长,她总能听到邻居的非议和小伙伴的嘲笑。

“你不是你爸爸妈妈亲生的孩子,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你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要你,把你丢在垃圾桶里。”

晶莹也不止一次哭着问妈妈,“我是不是你们的孩子?”

每当这时,刘美玲先是一愣,随后温柔地将晶莹抱在怀里,“你就是妈妈的孩子,我最懂事的女儿。”

没有经过孕育哺乳过程,突然有个孩子,周围的邻居心知肚明。但孩子还小,夫妻俩不敢告诉晶莹真相,只能瞒着她。

在养父母的庇护和教导下,女儿晶莹出落得十分漂亮、懂事,成绩也非常优异。2002年5月,晶莹正在准备中考,她的目标是当地最好的高中。

可妈妈刘美玲的先天疾病却发作了,在医院里一病不起。

晶莹跟班主任请好假,来医院看望妈妈。

刘美玲一见到孩子,瞬间泪如雨下,14年一晃而过,当初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已经长大。晶莹带给她无限欢乐,她也不忍心再对孩子隐瞒身世。

刘美玲看看一旁的丈夫,用尽全身力气朝女儿招手,示意她来到病床前,“孩子,对不起,妈妈骗了你。”

“你不是我和老李的孩子,14年前,是我们在医院门口捡的你。”

晶莹俯身趴在妈妈的怀里,一边哭一边摇头,“你永远是我的妈妈,我最好最爱的妈妈,你没有骗我。”

几天后,刘美玲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晶莹为母亲守孝3天,很快回到教室备考。

这些年,她也经常对自己的身世予以怀疑,但养父母的付出和关爱,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希望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年,晶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一中。

初三班主任感触良多,说:“换作别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影响。”

“晶莹很坚强,只请了3天假,还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晶莹的优异并不仅仅体现在中考成绩。

从小学到初三,她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

所有街坊邻居都知道“李家有个争气的女儿”。

老师对她的评价也是“开朗、善良,学习不用操心。”

2005年6月,晶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

本科毕业后,学校保送她为学校的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她又被保送至国外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供女儿读书,李崇义连续扛煤气罐16年,累计达4万多个煤气罐。

每天中午回家,他需要吃治疗癫痫、高血压、骨质增生、关节炎的4种药物。

“都是药店里最便宜、五六块钱一盒的那种。”李崇义说。

对父亲的付出,女儿晶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上大学时,她每月的生活开销只有150元:早晚两餐各花1元,午餐多花1元。除了购买生活必须品,晶莹很少购置衣物。

在省城上大学好几年,她从没有去过繁华的大街闲逛,周末的时间全部用来做家教、卖报纸、卖字典,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学校还为她提供了勤工俭学的职位,负责将3栋宿舍楼前的自行车摆放整齐,每月工资120元。这份工作她一共做了两年多。

因为成绩优异,晶莹多次获得奖学金,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父亲的负担。

虽然生活拮据,晶莹总是尽可能穿得干净得体,与人交往也是落落大方。

“没人能看出我的生活条件,我用行动证明自己。”她说。

女儿到省城上大学,李崇义的生活一下变得空落落的。

每次回家,晶莹看着父亲孤零零、没人照顾,总是劝说父亲再找一个老伴。李崇义都断然拒绝了。

“你妈妈美玲走的时候,怕我没衣服穿,还从病床上爬起来给我做衣服。我心里只有她,不会再婚。”

为了陪伴父亲,晶莹经常利用学校的公用电话亭,给父亲打电话。她每个月会给手机充30元话费,但用学校里的公用电话,一次能省下1元钱。

李崇义也曾来学校看过女儿两次。先从家坐火车到省城,再坐公共汽车到大学。一趟下来,差不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父女相见,他都是从口袋里拿出几百块钱递给女儿,随后扭头就走,前后说话不超过半个小时。他“固执”地想:“不能影响女儿学习”。哪怕女儿晶莹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赚到生活费和学费,李崇义仍然坚持着扛煤气罐的工作,他害怕自己老了,拖累女儿。

2015年,女儿晶莹在国外博士毕业归国,她将养父李崇义接到家中照料。

如今,晶莹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养父李崇义依然陪伴在她的身边,感受着儿孙承欢膝下的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