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术界反抗绝望论文学术造假汪晖杂谈 |
分类: 杂谈时评 |
刚看到新闻,清华中文系教授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中指为抄袭。文中更是将其论文抄袭归为四类:“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
首先,这算不算是抄袭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此我想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第一,不能以当前标准来衡量历史标准。
显然从现在标准来看,当年汪晖教授的论文的引文存在不规范,但这是当今的标准,汪晖博士论文已经发表几十年,我国的论文格式、引注标准已经变化很多了,所以个人认为这并不能说是汪晖教授的问题,这就好比在今天指责鲁迅先生写文章的时候竖着排版影响我们的阅读,所以说用现在的标准来指责人们遵守过去规则的成果,这是不正确的,此为其一。另一方面,汪晖教授成文之时有其博士论文抄袭标准,现在也有现在的抄袭标准,在引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够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待,而应该以当时的抄袭标准来看待,如果反为之,则人人不能够确定其论文是否为抄袭,因为谁也不知道日后标准将作何变更。
第二,学术辩争是件好事,能够正学术之风。
虽然这是不是一个学术造假事件有待商榷,但我认为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未必是件坏事,汪晖教授也表示在学术界是个什么样的事实有待学术界自身来澄清,由此带来的学术辩争定然是件好事,有论争也就能带来学术界关注更多的学术造假问题,学者们也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意欲造假者也可能就此打住念头,如或能够以此荡涤学术界不正之气,那当是大功一件。
第三,论文比对系统应该早日出炉。
国内之所以论文造假有时很难分辨,这与国内缺乏有效的论文对比系统有关,杂志社在接受学者投稿时由于限于个人专业方向以及研究广度、深度问题不同,审稿人员未必能够明察秋毫,业内学者对于此问题也未必能够一下识别出来,因此,成熟的论文比对系统需要极早出炉,这样,学者在作论文时能够及早发现自己的陈旧观点,在论文审稿时也能够比对论文是否存在抄袭。
第四,学术界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
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构,论文造假事件只能够依靠学术界学者相互揭发,而这个过程中不免产生许多问题,有人不想得罪人,有人认为可能招致别人质疑,也有人担心被反咬一口,更有人借机炒作,因此需要类似于一个公检部门对学术界进行长期监督,有了这样一个制度才能保证学术正气之气长续,而不是今天出一件造假事热闹一下,惊天动地,到了明天又没人管了。
PS: 征集2008条512灾区祝福话语!
谢谢您!
请留于《邂逅在2908
(以后每年的征集都会链接到这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