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烙上“中国制造”标签的大学生

(2010-03-09 16:34:03)
标签:

就业

中国制造

制造品

中国大学生

校园

分类: 杂谈时评

大学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在我看来,我们这些大学生,正如东南沿海工厂的生产流水线装配出来的产品一样,打上了“中国制造”标签的印记,但“中国制造”大学生并不如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能够贴上“Made in China”的英文标签在世界各国倾销。

何以说大学扩招以来中国的大学生是“中国制造”产品,我有下面几点看法。

第一,数量大。

1977年高考恢复招生,当年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比例为29∶1;1998年高考录取108万;1999年高考扩招开始,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考生1050万,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达到57%;2009年高考报考人数1020万,录取629万,录取比例62%。

高考扩招与中国加入WTO前后相差几年,中国高校招生如同中国的制造业一样,一路飞涨,中国大学生正如急需加工的产品一样,从装配生产流水线一批批地被送进,再一批批地流水线终端输出。

第二,标准化。

中国的大学生生产有多标准,这就要看中国大学教育模式是怎么样的。中国的大学是标准模式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培养终极目标也是趋同的。在现有行政治理下,中国的教师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声音,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是标准化的产品,如果去掉大学生形态上的不同模样,我相信中国的大学生排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矩阵兵团。

第三,低端产品。

不单中国大学生数量大,标准化生产,而且生产的基本上都是低端产品。正如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一样,中国的大学生所赋予的价值量很低。当然我并不是指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整体上素质低下,而是说相对于国际水准来说,中国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声音,创造力不够。中国大学在国际上排名没有一所能够进入前100位,虽然人们不免说标准不一样,国情不一样,但不能进入前100位还是反映中国高校的质量问题。虽然我们并不能将其中原因完全归于培养人数规模大、标准化,但显然也开脱不了与这两者莫大的关系。

中国大学生培养最大的问题是质量不高,正如中国出口的大量制造品一样,其中所含利润太低,这是我国大学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同我们出口的制造品一样能够在世界畅销,希望我们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大学工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