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石福山大塘岛与董家垌的高岭头四方坪

标签:
珊瑚石福山董山脚四方坪老寨岭顶廷海公俊庸公钟山董家垌 |
分类: 董氏支系宗谱研究 |
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 ~1692)辑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考订精详、胜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的<</SPAN>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SPAN>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七 广西二》:记载:“钟山镇在县西南钟山下。故县治也。县东徙,因置镇于此。旧有土城,寻圮。正德二年重筑,十四年易以砖石。周不及二里,有门三,建公馆、军堡。又寨下市巡司,亦置于此,为往来通道。城外有钟山渡。《里道记》:镇南至贺县八十里。○白霞寨,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有巡司,司前有白霞渡。《舆程记》:白霞渡东至钟山镇四十里,西至沙江渡三十里,又西三十里达平乐县之榕津渡。又珊瑚寨,在县西南。《志》云:寨南至昭平县百六十里,为分界处”。从明末清初的地理记载,可见,珊瑚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了,规模当属于比董家垌的村子要大。
而在珊瑚村的范围之中,有一个小村子,属于董姓的董山脚,可是,后来依然再次迁居,直到“嗣于万历四年分昭平,始徙居于董山脚村”(见民国时期宗谱记载)。鹤岗董时魁说的:廷海公到钟山时候遇到俊庸公,与俊庸公幸遇廷海公从石福山始迁徙上泉溪,其实并没有矛盾;个别人以为既然到钟山就相遇了,为何变成到上泉溪才相遇?这不是低级错误吗?宗谱写的幸遇廷海公始迁居上泉溪,不等于之前没有遇到,而是这次始迁居上泉溪,之前始迁居腊木脚。也因为如此幸遇迁居上泉溪,才开始伦序。
一、廷海公早于董光公到大塘岛(石福山)与四方坪
那为何又变成了廷海公耕种了呢?从廷海公的宗谱多时期的谱序记载证实:
“始祖廷海公因徙居富川县雉鸡凹山下;再移居珊瑚大塘岛,娶始祖婆卢氏,生二世祖讳董光公,前有石福山,乡人号为东山;三徙至泉溪老寨岭顶四方坪,兴家立业。居住,兴家立业。
贵、连、华三子孙分居鹤岗、田心苞、新竹塘,大围村寨肚、洞心寨、大苞、杰子苞、石阶头、木园寨、蛟龙地、田螺岗、新营村、大洞、松木仔、花子寨等村。
吾三世祖子玉公生子二:长讳永宁,次讳永良;永宁公生四子:长伯谦公,次伯盛公、三伯盈公,四伯满公。
吾五世祖生四子,长太赢,次太亮仍居上泉溪(又名竹子苞);三太本,四太瑗公居矮岭寨(又名大马头);及九世希乐公迁居上马岭,希宋公移居泉龙寨。
伯盛、伯赢分居下泉溪……”
http://s6/mw690/001LyI4zzy6MESPRchL45&690
这样明确的迁徙说明什么呢?按照谱序的规则,都是从始祖的记载,再到第二、第三世……依次轮序记载的。那就明确了廷海公的迁徙路径:“富川县雉鸡凹山下;再移居珊瑚大塘岛……三徙至泉溪老寨岭顶四方坪”。之后才到二世祖的记载:“二世祖,妣刘、盧、潘三氏,生三世祖,……”。
因此,到第一个迁徙到高岭头四方坪是廷海公,不是董光公。上泉溪(又名竹子苞),而至五世祖伯盛、伯赢才从上泉溪分居下泉溪;也就是以前称呼的竹子苞不是下泉溪,而是上泉溪。廷海公也好,董光公也罢,在高岭头四方坪居住的不是下泉溪。《民国董氏宗谱谱序(四)》(见我《廷海公迁徙四方坪与俊庸公居住靠拢》一文有宗谱照片)更加明确确定董廷海公到四方坪:“
二、廷海公三次迁徙的路径与俊庸公的关联
槐公后裔即槐公玄孙董芝蓝,依据宗谱记载:“元朝顺帝25年(公元1357年)自桂林府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徙居富水县董家洞立居厚主坊巳山亥向。共承粮田五坝三垅石围塘,俱系水母灌溉田坵,并无插花。又共承山场土名东至塘墇,南至长冲白面山,西至长巷牛开埲,北至大岭龙眼村。又计土名东至土巷南蛇山,南至横岭蚂枴冲,西至马头茅栗岭,北至白马杨柳冲。当斯时也。文乾文坤兄弟系临桂县人民来承粮田山场,大人赏照甚明。兄弟二人,共承共管,赋税同当,粮田山场四边界内异姓无占,兄弟领照,永远有凭。耐天夺之数,文乾公已故。虽有子孙,分支不序,敬序”。可见,俊庸沿袭世袭留下的土地范围致广,收取地税银两,雇佣人员之多。为董廷海先在廖氏珊瑚寨土地包围之内的一小块地方生活,再到与俊庸公相邻的四方坪生活,有更加方便的理由。
那是不是当时廷海很富裕,有羊头地方的盧氏支持呢?从宗谱记载:“吾中兴始祖讳董廷海公,原籍南京临江府珠玑巷人氏,不登仕籍,连枝有四,尊讳:江、湖、河、海是也,彼时洪武二十四年迁遇元故臣月鲁贴木儿叛,合德昌会川诸番攻建昌。转攻苏州及临江府珠玑巷,一省地方扰乱。而民无家可归,兄弟妻子离散。吾始祖因而单身徙来平乐富域,暂居雉鸡山下;再移珊瑚大塘岛,娶始祖婆卢氏,生二世祖子董光,前有石福山,乡人号为东山,真神异也;三徙至董家洞泉溪老寨岭顶居住,兴家立业。二世祖,婆■氏三位,共生三世祖有四,讳贵、玉、连、华”。可见,当时廷海公并不是富裕人家。远不及俊庸公有良田百倾(至于俊庸公先祖既然家有良田,为何远涉为官?一是皇帝圣旨谁敢违抗,二是直至当今,为何有钱人买官?即可解释。权,官职,可以买更多田地财产!)。至于羊头盧姓,也集中在近望高一带。且宗谱记载是到“再移居珊瑚大塘岛,娶始祖婆卢氏,生二世祖讳董光公”。董光何来早于廷海公在珊瑚大塘岛开垦?后裔新立碑改开垦,其实道光墓碑为承垦。所谓《年庚》:“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为户祖名董廷海公。生下一男名董光。居住南京朱姬巷,为不应事门赞充军。解枉(往)潦(辽)东广宁卫,解(改)拨付(附)近平乐千户。董光公前到董山脚住,育生四子,以后移到高岭头居住,分为四大房”。该《年庚》对历次记载对历次宗谱记载廷海再徙居珊瑚大塘岛生董光成为廷海在徙居来粤西之前生董光;廷海公三次徙居且为廷海先迁徙四方坪成为董光迁居四方坪,并且生辰八字清晰无误?与历次宗谱与墓碑记载生辰无法考究相悖?包括董光公的马从董山脚至马槽,是不是从四方坪回珊瑚董山脚的时候,马跑回来?不得而知?廷海支系的第二代董光的坟墓在石福山腰间。依据道光时期的墓碑记载为:承垦,之后,九十年代的新墓碑改为:开垦。……
历史是需要尊重的,至于迁徙时间和生辰可以推测。“子星公先祖茂兴公与茂彩公同胞昆季,皆粤东振公之裔,江西南康人。茂兴公裔孙,生殁失考。于清嘉庆辛末年[1811]三月携妻、子、媳等8人,会同堂侄董学楫一家,一行共34人由江西南康凤岗石孜岭徙迁广西平乐府富川古城穿碑石卜居(现称镰刀弯,距马鹿洞2公里)。董子星生子五:学儹、学傑、学传、学伫、学偕,长房学儹公裔孙董道礼率家室徙迁湖南永州永明粗石江竹根塘村樟树脚落基,现有14户、50多人口。其他四房均未寻到下落。学楫公系下裔孙分布为:富川的峡头、六合、朝东、富阳、观音塘、富川县城;恭城的西岭,小营桥,螃蟹坝,挖沟,嘉会鹅弄。该确凿证据说明:从该叔侄从江西同时迁移,至今来看,叔辈的后裔繁衍不如侄辈的后裔繁衍”,因此,不能够以人数来论年纪的大小和迁徙的先后。
廷海的迁徙路径,对各支系先祖的研究,结合当地各姓氏的流传故事,我个人的研究与廷海公到粤西平乐,有不同看法,对历次宗谱肯定的三次迁徙持肯定的解读;对董廷海没有到过董山脚的一说,不予采信;也间接肯定廷海逐渐居住地与俊庸靠拢,本人觉得是有关联的。
一是廷海公到粤西当时不是富裕之人(而当时俊庸公当时的家庭拥有良田多处);二是廷海到石福山大塘岛才生董光,不是来粤西前就生董光;三是廷海公从珊瑚大塘岛再次迁徙四方坪高岭顶,不是董光公先迁徙到四方坪。这是历次宗谱予以肯定的。
董山脚即大塘岛或石福山,周边都属于珊瑚寨所有,而另一个相邻的小村子,叫金武坪,为虞姓人居住。从与珊瑚村的人交流考证:金武坪确实属于珊瑚寨的人嫁女而给予的嫁妆,以前喊“外婆地”。董山脚呢?廷海公娶盧氏,董光公娶刘、盧、潘三氏,都没有廖氏?而查证:俊庸公娶廖氏,生董统(娶朱氏)、董维(娶盧氏);那么,石福山是什么地呢?待考证。
可是,毕竟一人在珊瑚寨大村子周边耕种,都会事事不便。三徙居四方坪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况且与俊庸公邻居,且进入钟山开基之祖董芝蓝的土地山场之内,长幼协同,亲如兄弟,因此,廷海公的三次迁徙应该与俊庸公有关联。如此,钟山董姓的伦序开始形成。
http://s4/mw690/001LyI4zgy71k8zeh6b03&690
http://s7/mw690/001LyI4zgy71k8zFZ0q76&690
http://s16/mw690/001LyI4zgy71k8A7Ok72f&690
http://s4/mw690/001LyI4zgy71k8AB9Un63&690
http://s14/mw690/001LyI4zgy71k8B2Nelfd&690
http://s9/mw690/001LyI4zgy71k8B8bc4a8&690
2014年10月8日20:44荷香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