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有关飞龙湖石家洞与石达开的历史资料
(2012-12-07 09:58:00)
标签:
转载 |
一、石家洞历史遗存
石家洞位于花山苗族乡花山村原细沙坝村民组红岩沟乌江南岸距江面约两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现被飞龙湖淹没)。其洞有临江三个进洞,横排而连,里则相通。中为正洞,左为方洞,右为偏洞。据其地型地势分析,临江三洞无梯无路,需攀绳能进极为不便。里面屯军生活,应有后洞方便进出。后洞可能在后山某处,但今人未去探考发现。现在要进洞需从前三洞攀绳而进。
洞内宽敞,有泉可饮,宜屯军生活。
其历史遗存主要要有:顶壁皆有很多题词绘画,只因年久,字画墨迹已斑驳不清。据70年代进过洞的县民宗局干部潘昌儒及村民说,方洞顶上确有“太平天国,天下太平”八个大字,每个字直径约20公分。90年代,余庆中学曾朝刚等几位历史老师曾进洞考察,还隐约可见“太平”二字。在方洞左边石壁上还存有很多题词,能辩认出来的有:“险甲天下
正洞右边石壁上依稀可见一幅仕女图。
1989年,村民石渊密在石家洞边种火烧米(火烧山后播种小米)时,在陡坡上拾铜质“南明总兵官防印”一枚(现存余庆县文化馆)。另有人拾银碗一只。
二、石达开历史简要
石达开,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初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尊为“义王”。
十六岁时,洪秀全在广西邀其反清起义,受其影响,,三年后毁家纾难,率四千余人参加金田起义,被封为左军主将。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
1851年1月到1853年3月,石达开随太平军转战数省。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取得“水陆洲大捷”,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佐东王杨秀清。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安庆西征,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
1854年初,石达开离开安徽,回京述职,是年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 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扩军十万余众。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同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杀,石达开逃出天京。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尊为“义王”,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后,石达开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
次年进军浙江、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是冬,石达开经与部将会商,决定进攻湖南、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
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因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四万余人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而后从容就义。
三、细沙坝石姓族考
根据石家洞的历史遗存和石达开以及南明有关时实。可以作如下合理推论
第一、根据“楚子荥阳弘林
第二、在石家洞发现的“南明总兵官防印”刻有“永历二年{1648年}十一月礼部日造”,说明此印是南明官僚永历二年之后流落躲避于此丢失的。据县文联钱再伦考,该印系南明总兵王祥印。因为王祥曾在永历年间转战于遵义乌江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