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端公戏,东方人体文化活化石!(图)
发布: 2009-7-04
17:14 | 作者:
镇巴人网 |
查看: 1次
被誉为“古代东方人体文化活化石和中国戏剧鼻祖”的端公戏,是陕南汉中市的特产小剧种,广泛流传于南郑、宁强、镇巴县一带,是东蜀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渊源;也是多种宗教文化的混合产物,融合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9-06/24/xin_2830606240804750221938.jpg
据《汉中地区戏剧志》载,“至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62),端公戏已完全形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中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端公戏《一分工》被中央和陕西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其中镇巴县搬上舞台的第一个剧目《吹鼓手招亲》,属独角戏种,颇受干群欢迎。“文革”期间,端公戏因“出身”问题被贬斥为牛鬼蛇神而烟熄灰灭。之后,少有艺人问津,使该戏濒于消亡。
端公戏,俗称“坛戏”,是一种巫师组班装旦抹丑、巫步神歌、踊踏欢唱的地方小戏。因其行头简单,一包袱可携,所以又叫打包袱。端公戏的产生与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汉水流域,南接巴蜀,东连楚土,巫觋之风颇盛。《汉书》、《宋书》、《地理志》都有“汉中之人,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崇奉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的记载。巫师们白昼聚集售药,唱情咏事,招徕过往顾客;夜晚则受请作法,踏歌踊舞,娱神禳灾。他们被混称为“马脚”,即天神马头驾前执事使者,负有神圣差遣、驱魔逐鬼的职责。
男巫习呼为“端公”,女觋惯唤为“神婆”。“端公”,为唐官职务,将巫师称为“端公”、“马脚”,可见他们在陕南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群众每遇病痛灾疫,少请医生诊治,惯邀巫觋诉神。“愚民有病,初不延医而延巫,俗云端工,即古称担弓者也”。正是这种巫觋之风,为端公戏的出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端公戏的发展大约经过了“坛戏”、“神歌”、筒子戏与职业班四个阶段。巫“跳坛戏”的萌生,一说是春秋战国时的“桑田大巫”开其源;一说是由两汉时期的“茅山祖师”张五郎创始。
当时在陕南对“坛戏”有较大影响的是大筒子戏,本是秦巴山区社火秧歌发展起来的,端公为了招徕生意便邀集了一些民间艺人,特别是大筒子戏艺人为其“庆坛”踏歌伴奏陪唱,于是逐渐引进了大筒子戏的音乐唱腔与部分剧目,使“庆坛”活动于端公戏迅速发展起来。乾隆时,在汉中、安康的丘陵、山区已有很大势力,连农民起义军也请其演唱。在此期间,端公戏又逐渐地吸收了秦巴山区丰富的山歌民谣与民间舞蹈的滋养,从而淘汰了原始宗教仪式中的一些颂神歌词与祭祈节目,也很少见宗教色彩,基本是健康的情歌与山歌。于是出现了许多以艺为业而非以巫为生的职业艺人与职业班,经常在汉水流域巡回演出,使端公戏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近年来,镇巴县在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中,将目光瞄准了神秘的端公戏。2006年秋,镇巴县委书记杨彦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从保护、抢救、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角度出发,决定用舞台艺术重新再现端公戏。于当年11月在该县“陕南民间文艺大型广场展演”活动中首次推出端公傩舞《山神》;2008年1月先后将端公戏列入文艺下乡的重要节目巡回演出,作为民间艺术精品制成光碟推介,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弘扬了地方文化,也为发展当地文化旅游经济作出了有益探索。
地处大巴山深处的陕西镇巴,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端公戏得以长期保存,成为研究古代东方人体文化的活化石。当年6月,难闻其名、不见其面的镇巴傩舞(戏)经有关部门抢救性发掘,首次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现场与中外游客
“见面”,被列为省级首批1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这是镇巴县重塑古代东方人体文化活化石取得的新成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