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初探

(2019-05-28 18:33:12)
标签:

高中文言文

创新

教学

分类: 论文

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初探

遂溪一中  语文科组  谢学意

摘要:文言文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死角”。本文结合高中文言文课堂实践,提出结合文体特点、画图、竞赛、再现课文情景、有感情朗读五种创新教学方式,以求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及课堂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形式    创新     兴趣

 

多年以来,“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句话一直是学生的心声。文言文之所以成为“三怕”之首,原因有三:一是文言文的考查实质上是一道客观题,无法随意发挥;二是文言文年代久远,语用情况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对学生来说犹如天书;三是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学生难以记忆。笔者认为,要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做到处处留心,时时积累。而文言文几乎只在课本里出现,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成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的唯一途径。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在落实字词,呈现出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要求学生读课文并读准字音,然后从头到尾逐词逐句地翻译,讲完后再作点内容分析,或中心归纳。这种模式有它可取之处,由词到句的落实有助于学生理解与积累,特别适合初学者。但对于高中生来说,每篇课文如此讲,难免显得呆板无趣,学生亦昏昏欲睡,激发学生兴趣更无从谈起。其实,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教师可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对文言文课堂的新鲜感。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就文言文创新教学进行探究。

一、结合文体特点教学

每篇文章都体现其文体特征,或是记叙,或是议论。有时抓住课文文体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避开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笔者在教授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师说》之前,会先讲第一单元的时评。这是因为《师说》就是古代的一篇时评。学生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的《时评两篇》,了解了时评的写作思路,即先指出要谈论的社会现象,然后分析现象,论证观点,最后提出怎么做,这是时评类文章一般都会涉及到的内容。而《师说》作为古代时评,自然也离不开这些内容。

    由于《时评两篇》较为简单,学生对时评学习充满信心,故转到古代时评也不会过抗拒。笔者根据时评写作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这篇文章指出的社会现象是什么?2、作者对此的观点是什么?3、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学生可根据课文注释及自己的积累,找到文中能回答问题的句子。例如,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不惑也难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指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具体现象;作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作者的理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等。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适时指出一些关键的字词、文言句式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句子;或在学生答错时指出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也改变了文言文“灌输式”教学模式

二、图教学

有些文言文会有写景部分,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尝试用画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讲授粤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的第一段时,就曾给学生一个预习作业:把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勾勒出来。这无疑是给美术生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学生可通过阅读课本的注释和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房屋的特点,从而在脑海中呈现出阿房宫的面貌,并在在纸上将阿房宫的建筑勾勒出来。

事实上,杜牧将阿房宫描写得非常细致。文中讲到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那“高楼”和“台阁”是什么样的呢?“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则回答了这个问题。文中又提到了“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那就是说这画面还应有精致长桥和波光粼粼的河水,而“复道”就是宫殿楼阁之间凌空的通道,这也可以在纸上呈现。学生展示自己的图画时,教师可让其找到课文中对应的句子,并作适当解释,以帮助学生还原作者笔下的画面,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通过画图来讲解文言文,形式新颖,能让学生耳目一新。特别是美术生,能从展示其作品时获得成就感,更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三、以竞赛形式教学

竞赛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形式之一,它能激发人的求胜欲,进而促使人积极地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因此,适时地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知识点落到实处,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形式。

《晏子治东阿》是粤教版必修四扩展阅读中一篇短小的文章。既然是扩展阅读中的文章,就更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笔者事先设计好导学案,并发给学生预习。这导学案内容包括:相关人物简介、字音、实词含义、古今异义词、重点句子翻译及合作探究。内容囊括了课文所有知识点。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或男女生形式进行竞赛,或被指定回答,或抢答,无论哪种形式,学生都表现出高涨的热情。特别在合作探究这一部分,笔者设计了晏子乱治东阿三年,你认为值不值得?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辩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这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答错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指正并适当拓展延伸,以丰富课堂内容。

四、再现课文情景教学

对于记叙性文言文,可以以再现课文情景的形式进行教学。高中生活泼开朗,有较强的表演欲。若让他们再现课文情景,必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笔者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便安排学生再现鸿门宴上之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在这过程中,教师针对难理解的词句进行讲解,以求表演最大程度地符合原文。许多学生为准确传递出文中人物特点,反复研读,甚至背下文中人物原话,这对提高其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均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像《鸿门宴》这样经典文章,对它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翻译上,而是要挖掘其背后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探究刘邦最终打败项羽的原因。而课文情景的再现恰恰要求表演者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以有感情朗读的形式教学

对于抒情性较强的文言文,笔者偏向用朗读法进行教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有利于深度解读文章。

《陈情表》就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以“情”为中心,自始至终都围绕“情”字作文章,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因此,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在解决怎么读这个问题中把握词句的含义,是教授这篇课文的可行方法。

笔者认为,兴趣来源于成就感,而获得成就感的前提是发动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哪种教学形式,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学生将自主学习的结果反馈给老师,若得到老师的肯定,便会信心大增;否则,也可有针对性地学习。这就有别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如何从单一的教学形式中摆脱出来,创新文言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我们任重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