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2019-01-21 04:34:31)
标签:

杂谈

药王

神医

佛教

广场

分类: 我的日志
千年文化寻仙踪   五台山上谒药王  
                              刁学起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有诗曰: 

五台山上古柏苍,不拜神仙拜药王。 

隐居山林无权贵,千金济世留药方。

 碑碣玄洞闻丹馨,大医精诚民敬仰。 

莫道历落话沧桑,心伴孙翁看夕阳。

 
    上面这首七律小诗,韵脚尚可,格律却有失平仄之矩。披毛索黡(yn)定留诟柄。何人之手乎?答曰:此诗出自本人之拙笔也,题为《登药王山有感》,因不堪旧格律过分之束缚,兼学养浅薄而落此瑕柄。诗中五台山,即指陕西铜川的药王山。因山处自然生五峰,形如五指,峰顶如台,故称五台也。

     提起五台山,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山西的五台山,那里是有名的佛教圣地。然而,在被称为“自古长安帝王都”的陕西西安附近,却有三处被称为五台的佛教圣地,且有不输山西五台山之处。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一处在秦岭终南山群里,因座于古长安以南,故称南五台山。宋人张礼《游城南记》曰:“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台’”。相传当年观音菩萨降服了火龙,在此设立道场,所以这座山上庙里的塑像多见观音菩萨是骑着火龙,与它庙有所不同。仁寿年间隋文帝由印度得佛牙舍利在此建塔立庙,并常随母亲前来避暑拜佛。至唐代,太宗李世民也常陪母亲来此消暑拜佛以尽孝道。故而引来历代皇宫显贵和文人墨客者众,如清慈禧太后、唐诗人李白、白居易等,使名声远播。看,能与山西五台山比肩否? 

       另一处在现西安城西玉祥门城墙内,莲湖路南侧的西五台云居寺座下。西五台云居寺与北京房山的云居寺同名,是座女众寺院,即尼姑庵。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念其母亲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去南五台山朝拜,往返百余里,山路陡峭,随着年岁愈高,体力不支。太宗为表对母亲的孝心,便在宫城广运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借自然起伏之地势,仿照南五台山筑五峰台,台上建佛殿,供其母朝拜方便。因在长安城西,故名西五台。

    还有一处就是本文所涉及的药王山。唐时称磬玉山,宋、明时称五台山。在明代乔世年编《五台山志》载:“东曰瑞应台,南曰起云台,西曰升仙台,北曰显化台,中曰齐天台,五台对峙,顶平如台”,故名五台山。因居南五台之北,亦称北五台。此山佛教文化昌隆,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佛教造像碑最多的地方。这里又是隋唐医学家、药王孙思邈隐居之地,后人念其功德,在此建庙刻碑,被奉为医宗圣地,到明末清初改名药王山。此山名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药王山,以前曾有过登临之缘,且不止一次。但大都关连着工作关系,有人陪同,怕麻烦人家,尽量缩短时间,走马观花匆匆而过。除了留有几张合影照片之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为补遗憾,2018年12.月16日,适逢周末,我与“好司机”(糟糠也)再次驾车登临药王山,且做了一些前期功课,以慢节奏来品味这座五峰之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谈起药王山,我脑子里很容易会蹦出几个关键词:孙思邈、摸摸爷、龟蛇碑、手植柏、元壁画……这些关键词,每一个都带着一串历史文化密码,是药王山的文化精髓。绝不是新建些豪华楼宇所能代替的。若看官不嫌啰嗦,就跟随我的游览脚步一一揭秘吧。

   铜川市是陕西省最小的一个地市,现有三区(王益、印台、耀州)一县(宜君),人口83万,市委市政府1998年底迁入新区,原耀县境内。之后耀县即改为耀州区。官方公布铜川新区距西安市68公里,在西安的正北方,有两条高速公路线路可以通达。从铜川耀州区到药王山,东去只有1.5公里。从西安出发自驾车大概一个半小时即到达药王山门口。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此前一个月才正式开放的大门景区,经数年整建,让我大脑思维一时短路,可谓旧貌换新颜了。为了提升旅游档次,当地依托药王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一心打造中医文化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及药王山5A级景区,将药王山周边25平方公里纳入园规划建设。新山门古朴、典雅;功能齐全的仿古式服务大楼,飞檐翘脊、气势恢宏;还有那雕栏玉阶、诗柱塑桩,错落有致的矗立于新文化广场,的确增加了盛世豪华之感。但是“做大做强、华丽转身”,是不是处处适用?与尚德尚俭的药王精神是否融洽?水平有限,就不好作评了。

   换旅游年票入门,“大医精诚广场”直冲眼帘。一块横卧巨石后面的“大医精诚”四个描金大字非常醒目,让人感到直奔主题。这样的设计布局,我认为该给予点赞!大医精诚是药王文化的精髓,也应该是药王山着重打造的主题。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窃以为药王山上有两条文化主线:  

   一条是佛道文化,起码发端于南北朝时代,现有山上的摩崖石刻和佛教造像碑为证。药王山碑林的《魏文朗造像碑》始于北魏始光元年,是史上最早的一块有明确记载的佛道同祀碑。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药王山即为佛教活动之地,建有宝云寺。唐时在孙思邈隐居此地之前,就已成为二个庙宇鳞比、碑石林立,翠柏丛蔚,幽雅清静的佛教文化场所,后因孙思邀崇信道教,该山亦成为道教胜地。之后,佛、道两家都在此活动,因而佛道同祀。山上不仅有历代的石碑、石刻,亦不乏佛、道教建筑。

   第二条文化主线就是“药王文化”,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采药治病,济世救人,著书立说,留下《千金要方》等医学名典,福泽万世。后人为纪念德艺双馨的中医学大师,在此建庙、造殿、塑像、立碑,尊称他为“药王”,这里成为了著名的医宗圣地。历经数代,香火不断,代代相传且逐年愈盛。而“药王文化”的精髓则体现在“大医精诚”的精神之上。

   所谓“大医精诚,即“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这体现在他所著的《大医精诚》中,这部论著是最早阐述医术与医德辩证关系理论的著作,被称为世界医德典法的起源。他也是世界上最早全面倡导并践行医、德并行的人。他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他认为医者应精研医术大胆心细,善待病人。他自己即为践行模范,就连“人所恶见”的麻风病人都不嫌弃,亲手治疗麻风病人600多例。看,这多么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以,“大医精诚”思想,理应成为后世医者奉行的准则。特别是当下,提倡和弘扬其博大的医德思想,对缓解医患矛盾突出等系列问题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继而前行,宽敞明亮的水泥路已代替了原来的泥泞山路,路两旁的绿化树一如国内其他新建景区,杨柳成排、花木点缀;路边依山墙壁上剪纸式的浮雕与曲江寒窑景区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这里是以“药王”为主题,情节内容记录了一代药师的成长历程,如表现少时聪颖、立志学医、济世救人、伏虎诊龙、羽化成仙等典故,大红的颜色,颇有视觉冲击力。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行进不远处,路北的一座不大的四角亭子引人注目,亭上有篆书“法水井”匾额。走近见亭旁有说明牌介绍:前人敬仰孙思邈,流行到耀州五台山乞水煎药之习俗,相传用这里的水煎药特别灵验,煮粥泡茶亦有祛病健身之效,被称作“神水”。来乞水的人多了,就供不应求,有道士在此搭棚挖井,供乞水者,取名为法水井。如今原井早已湮没,但道士济民精神方在,建此亭以为纪念。

   孙思邈国医馆亦在路北,按路牌指引上一小坡,坡上有一块平地风景别致,坪台上有两只老虎石雕先入夺目。这里传颂着一个虎守杏林的典故。
    杏林之说,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人传颂,“杏林”便成了医生的代称。孙思邈亦奉承董奉“杏林”之德,为百姓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植杏树三株,日积月累,杏树百亩成林,果熟后,再以杏换粮赈贫。一日,药王采药归来,见一猛虎伏于门外,惊恐之余,见其张着大口呻吟求医。仔细诊查发现有一长骨卡梗在喉。便将走乡行医时随身所带的铜铃套圈,撑在虎口上下牙之间,伸手入口拔出骨刺。此后,行医者把串铃称为“虎撑”,即源于此。老虎感恩,俯首充当药王坐骑,并为其守护杏林。直到药王仙逝,虎绕林哀啸三日,便消失无影无踪了。这就是民间所传药王伏虎的故事。

    在中国民间,人们往往把最敬仰的人奉为神,如门神秦琼与尉迟敬德等。后人为表达对孙思邈奉行医德,济世救人的敬仰之情,也称神医,并传颂着伏虎诊龙的故事,无论真假,只看作是一种传颂药王精神的表达形式吧。

   过了通元桥,拾级而上,经过一天门就来到了药王大殿,也就是人们所俗称的药王庙。这里属于显化台的北洞景区。不知何因,原来通往药王大殿那段陡峭石级阶的正南门“灵佑门”关着,而把通道指向西道院,这样只能先由西而入了。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站在养生堂馆里的孙思邈塑像前留个影 

  走进狭小的石砌门洞,映入眼帘的是“天下第一山”五个阴刻在石壁上的漆红大字,石壁上方的平台上,有两个似是石凿水池,名为洗药池。传说这是当年药王洗药之处。西道院里有幸福山、吕祖庙、财神庙,折北即为北道院、药王养生园等。值得一提的是,置于养生苑的石佛塔,又称“万佛塔”,北朝晚期作品,被考古命名为“魏宏达造像浮图”。一般佛家认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造塔大都是奇数,而此塔则是十层,为偶数,在国内极为罕见。究竟何因?至今尚为未解之谜。

   过西玄门便进入北洞区最为壮观的药王大殿及其附属建筑群了。这座依山而立、居于山腰的庙宇组合,连接着一条陡峭的石阶小路,如登云天梯,颇有凌空悬壁之感,是药王山上最重要的建筑群。主体建筑药王大殿坐北向南,周围环绕建有配殿、厢房。大殿中央供奉着明嘉靖时期所塑3米高孙思邈彩色塑像,白脸长须,温和端庄。据说原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现为八十年代在重新仿塑之作。院内明代群体建筑有药王神殿、玉皇楼、钟楼、献亭、东汤房楼、过峰楼、三官殿、十大名医殿、三皇殿等,亦有部分清代建筑。楼殿参差,古朴清雅。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孙思邈父母亲的塑像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记得看过一篇商子雍老师写的《感悟药王山》,文中说,走进药王庙的感受与其它庙堂不同的是,这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左右两厢,看不见那些横眉怒目、面目狰狞的天王金刚;大殿之上,也没有那种居高临下、悲天悯人的神佛菩萨。端坐在几案之上的孙思邈塑像,也不像那些能生出莲花,头顶灵光的神仙,而是“神”气全无,人味十足。庭院里的那些石碑,镌刻的不是颂圣文字,而是《千金宝要》《海上方》等医药专著。还有厢房里一字排开的岐伯、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中国历代十大名医的泥塑等,都是民之所求、民之所敬的良医良方。这与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佛寺道观里的那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是有着天壤之别。用商老师的话说,“这座不供奉神佛的药王庙,其实不过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百姓,向一位古代文人表达敬意的纪念堂”。 

   评论家的视角,确有独到之处。正是如此,在庙院中心的献亭,竖立着30多通石碑,碑文内容主要是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墨客对药王的诗颂。献亭东侧碑亭,主要铭刻的是药王留下的宝贵遗产,诊病治病的良方。有说明牌显示:“碑亭内立置医方碑五通。《千金宝要》是宋代郭思辑选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医论、医方及自己临床有效验方,汇编成书,计六卷,载方900余首。《海上方》为孙思邈收集民间单方、验方,编成七言方歌121首,125方。明隆庆六年(1572)秦王朱守中刻立。”《千金宝要》题目取自于孙思邈原书用语:“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在众多的布满密密麻麻小字的碑林中,有一块只有两个大字的刻碑特别令人刮目,这就是文章前面提到的“龟蛇碑”。此碑不论从宗教、历史文化还是书法艺术角度,都具有特别的价值,可谓弥足珍贵。全碑正文只有阴刻的龟蛇两个字,每字半米见方。字体为象形草书,形意兼备,笔法遒劲,飘逸流畅。如龟漫动,如蛇蟠行,生动传神。仔细观之,在碑的上下角还提有一些落款文字。右上角题有“谭真君书”四字,右下角题字为“志心崇奉,镇宅避恶”、“耀州五台山静明宫立石”,左上角刻印一方,印文为“崇正除邪”四字,印外边沿处还刻有“大明正统十三年岁次戊申七月朔日”及“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纯”的文字。记录了碑文作者与立碑的一些信息。此碑龟蛇二字为金元时期全真教王朝阳的弟子全真七子之一的谭真君于药王山南庵修道时所提写。潭真君,又名谭处端,山东人。是位擅长书法和颇具功力的道士。有载,谭真君,生来骨相不凡,以孝义著称,博学,尤其擅长草隶。平时好书“龟蛇”二字,妙将入神。原碑刻于元代,后因碑石残损,于明正统十三年再由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纯重刻。道家惯以“龟”与“蛇”阐释其“阴”与“阳”“静”与“动”等哲理。内涵丰富,文物与艺术价值极高。此碑在药王山有两通,一通立于北洞,一通在南庵碑廊附刻于《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阴。其碑拓流传于民间被崇为避邪与镇宅之宝。据说,文强落网时,在他家别墅的院门处,就摆放着一通重达2000斤的龟蛇石碑。当然是仿品,据说已经价值不菲。但无论如何也没有保住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好像明代人喜爱这种象形草书,这通孙思邈养生苑的“虎”碑也是大明时期的,作者叫成敬。

    北洞之称,缘自于药王大殿后面的太玄洞,也叫“龙穿洞”,是大自然形成的一个幽迷的古洞。洞长有40里,可直通耀州瓷的老瓷场黄堡镇。由于链接着药王文化,也自然生出些神话故事。这里有每逢二月二,十里八乡来药王庙烧香祭拜药王的习俗,从药王庙烧的香烟气体竟能从后洞冒出,因此有“前庙烧香,后洞冒烟”的民谚。此景被列为古耀州八景之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典故,亦为出处。其始为一个药王诊龙的故事:传说,当年药王孙思邈路遇一龙化身为老翁找他治牙疾,因非龙显真身而不得治,于是天空惊雷,阴云翻滚,苍龙欲现真身。但药王恐惊吓百姓,急忙予以制止。让龙潜入家中治疗。待药王回到家中,见龙破壁而入,只露个头出来。龙告诉他,为了不惊扰乡里,它从后山穿洞过来将身藏入了山洞中。这一幕却被邻居窥得,心生好奇,便取来纸笔,照样画下来。日后给人看时,有人疑问:怎么只见龙头不见龙尾啊?画者说,见到的就是这个样子啊。于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典故就诞生了。后来,龙为了报恩,费尽心力帮助孙思邈羽化成仙,多年修道行善积德,药王终于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赴位得成正果。从此,人们每年二月二都要上药王山赴会朝庙,烧香吊表。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这里成了祭祀药王孙思邈的中心场所。

   因“灵佑门”不开放,出药王大殿时只有再从西玄门返回。再次来到正南门一天门阁楼下。方才回过神来,仔细观察这座建筑的面貌。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一天门阁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木制阁楼,飞檐红柱。垛墙连基,皆以石砌成,高约二十余米。劵门之上有“灵佑门”三字,为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耀州人王图提写。门之西侧有石碑一通,上刻“五台山”三字,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州江从春题写。拱门前有清代建石坊一座,横额题有“仁术仙迹”四字。石坊两侧有石虎一对。劵门两侧依墙高高树立数丈铁铸旗杆两根,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铸造,旗杆上面有一幅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铭记与赞颂着药王高超的医术和医德风尚。东侧墙上方还有一块黑底金字匾额,上书“龙蟠虎踞”四个大字,仰头才可见,容易被游客所忽略。书法为篆隶爨三体合一,朴秀沧浑,颇具骨力。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帖集字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走出药王大殿,踏石阶而过醉翁亭,六角亭子很新,一看就是后建的。本来以为没有什么细观价值。但当瞅了一眼亭子上的匾牌却忍不住停下了脚步。“醉翁亭”三字,原来还是苏东坡写的。苏东坡应该晚于药王几个世纪吧,难道于此地亦有瓜葛?仔细观察,“醉翁亭”三字及落款,确如苏先生楷书“清与雄”之风格,端正敦厚,绵里藏针,外柔内刚。与苏先生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碑文集字贴的“醉翁亭”三字如出一辙。后来查了一下,苏先生还真的来过药王山,而且有诗为证。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叫《题孙思邈真人》:“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娥眉西崦(音yan,古代称太阳落山的地方)中。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大意是说,孙先生去逝已有500年了,感觉先生好象仍在峨嵋西山中修炼一样。按孙先生的医德、道行,本来就应该象其他天上的神仙一样自然的步入天府,不应象个别神人嚼舌根子说的那样,待尸体腐化生虫后再成仙。这是暗指传说有神仙指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曾以动物为药,有害生灵,“必为尸解之仙”。孙先生在《大医精诚》中就有关于控制使用动物做药的论述。

   又看了一下醉翁亭下面刻有“醉仙石”的介绍牌,原来此亭之处还是前后山的分界线,当年吕洞宾与铁拐李也曾仙醉于此。看来真是留心处处皆学文哪!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再沿着石阶路向东百余米,便见石级高引,古柏掩映的碑林门坊,走进庭院,里面陈列的是历年来在耀州搜集的古碑,其中不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造像碑,数量不菲,书法欣赏与考古价值极高。《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青龙魏碑》《张僧妙法师碑》《张六线刻图碑》等皆数国内罕见,是研究金石绘画、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宗教文化等珍贵的史料。只可惜大多数石碑只能隔着玻璃观看,不让拍照,没有留下有价值的照片作参考。值得一提的是《魏文朗造像碑》,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纪年造像碑。碑体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像14尊,人物36众,铭文88字,并有狮、虎、鹿、车骑等浮雕或线刻。造型生动,布局得体,刀法粗犷,铭文完整,绝为精品。此碑建于北魏始光元(424)年,造像时间比始建于和平元(460)年的云岗造像还早30余年。

   走出碑林继续东行,在离药王大殿不到一公里处即见摩崖石刻,也就是“摸摸爷”的景点。这是几个朝代的能工巧匠,历尽艰辛,依崖凿石,精雕细刻,立佛造像,留下来的艺术瑰宝与精神财富。原有佛像洞窟7个,1988年拆除洞壁,改建成现在的平面保护大厅。大厅为仿唐建筑,七间开,人字形斗拱,明柱回廊,重檐格窗,通风透气,古朴大气。大厅内,连体崖壁造像群附壁长约21米,高约5米,现存佛龛23个,佛像45尊。根据石窟题记,造像大部分属唐、五代、宋、金、元、明时期的作品。其中东侧一尊弥勒佛像,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北周作品。造像形式有浮雕、有圆雕,大者高达丈余,小者不过尺,形象生动,粗细随类,线条流畅,大气恢宏。是全国有名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药王山为石灰岩质,因盛产磐(qìng)玉,唐时名为罄玉山。白居易《华原磬》诗尾句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讽刺唐玄宗每日击磬问政;安史之乱起因于宫中乐官以华原磬替代泗滨浮磬。其中所提到的华原即铜川新区以前的耀县故称。因其石质良好,古人选此壁崖开龛造像。也出现了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居中位置有一尊佛像为佛教中的思维菩萨,初步认定为宋初作品。造像头戴花蔓冠,脖子上有项饰缨络垂于胸前,头部背景有龙云纹和火焰纹。右手现已残缺,左手垂膝;右腿盘曲,左腿下垂,脚踏僧履。全身油光发亮,乳润质感,效果特别。何来此效果?铜川人无所不知,原来是人工手模与磬玉石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效果。把玩玉石的人都知道人可养玉。这尊思维菩萨石像,便是人们所熟传的摸摸爷

   传说上千年流传下来一个习俗,人们都知道摸“摸摸爷”可以治病,摸摸“摸摸爷”身上的哪个部位,再摸摸自己的那个部位,就治那的病。头痛摸头,脚痛摸脚,还非常灵验。于是凡是来这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虔诚之心,都想摸一摸。数百年来,成千上万只手传递的不同体温竟然将石像润养得油光发亮。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当年的照片,献丑了,摸摸爷侧面的表情看着好像很不情愿的样子。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在保护厅外面,供人摸的摸摸爷,虽然知道是假的,还是被人摸的油光发亮了。 

     “摸摸爷”究竟灵不灵验?,我说不清,反正当地人都说灵。不光农民基层,连省一级的机关干部都有虔诚者,我悠然想起了一个真实的笑话段子。1990后期至2010年初期,我在省委上班时,因工作之故常去铜川市。工作之余,负责接待的同志有时也安排来药王山感受一下地方历史文化(当然那时八项规定还没出台咯)。有一次在看完摸摸爷出门时,陪同我们的是铜川市一部门的办公室主任,给我讲了一次他陪省上来的几位同志参观摸摸爷的经历,让我至今想起来还免不了捧腹不止。他说,那次陪同省上来的几位部门对口领导参观摸摸爷,大家看完后都出来了,只有某处长没有出来,他赶忙回去找,一进门便见那处长大人,正在一手摸摸“摸摸爷”的跨,又摸摸自己的同个部位。当时他很纳闷,摸那个部位干啥呢?后来想过来了,他自己也暗自发笑。因为此处长正是我的一个同事,且非常熟悉,所以我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

   当年摸摸爷还没有设栏杆保护,一个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导游讲解完了后都鼓励你摸一摸;再一个是,那时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还很淡薄。我也曾爬上过佛像,摸了“佛爷”的头,还留影纪念。现在看来有些大不敬,也很是不雅。我应该深深向摸摸爷举上一躬,表达歉意。

   后来文物部门增加了护文物保护意识,为减少抚摸次数,先是采取收“金盆洗手”费的方式,摸前先收取10元洗手费,但是争相触摸的游客还是趋之若鹜,摸摸爷难堪重负,原先雕琢服饰的线条纹理一天天被磨平了。干脆就装了栏杆,禁止近距离接触摸摸爷了。但仍有游客钻进栏杆去摸摸摸爷治病,而且具有传染效应。面对千年民俗传统,管理者有点束手无策。现在又在外面模仿“摸摸爷”搞了一个石雕塑像,供人们摸。不知情的也就当真了。

   药王山景区的主要景点为,北洞药王庙位于峡沟北面的显化台,对面是南庵位于升仙台;碑林与摩崖造像在显化台与瑞应台之间。景点地形,总结起来就是:两峰一峡,以桥相连。清代诗人宋梓庵曾有诗曰:“五台高居势杰雄,陡起南峰有北峰,两峰相峙不得过,时有云气往来通,闲来倚石青云起,不知自己在云中”。详细叙述了这里的地势地貌与感受——五台雄踞,南北峰对峙。北侧即为北洞景区,南侧则为南庵景区,只不过那时是“两峰相峙不得过”,而今有通元桥和遇仙桥两桥相连,任意通行。游完北洞景区下一个目标就是南庵了。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手机拍到的药王山游览图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由摩崖石刻下到峡沟步道上,穿过一座写有“幽谷仙境”的石坊,过遇仙桥,登山入林,柏爆罅隙(音xiàxì缝隙之意),上五百多级青石台阶陡坡,即到南山亭。遇仙桥,原名太玄桥,是连接药王山南北两山的一座重要古桥。因传颂着当地一位雷姓村民,路遇一位仙人托他来此敲石送信的故事而得名。出南山亭沿一条盘山路行之不远就来到了南庵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劵门外。

   进入南庵大门,新建的南庵祭祀广场首先抢眼夺目。广场竣工于2008年10月,面积为3000平方米,配有石护坡、石踏步、护栏、浮雕、香炉香案、绿化、灯光等配套设施。华表耸立,宽广大气。青石圆雕孙思邈像,面南而立于广场最高点。雕像高14.1米,寓意孙思邈寿高141岁。老人一手持杖,腰挂葫芦,慈颜鹤发,体态端庄,神情自若,颇具仙骨道风。宏大的雕像基座分三层,寓意孙思邈生前经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底座两边分别镶以白色剪纸浮雕,一边是龙,一边是虎,这可能是诊龙伏虎之意吧。除了新建的广场外,这里还有更多的历史古迹可以探考。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南庵,坐落在五台中的升仙台(又名拜真台),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也是传说中药王“羽化升仙”的地方,故此峰为升仙台。南庵之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南庵,是指南庵景区,包括南庵古庵堂区、南庵孙思邈隐栖区、和新建南庵祭祀广场区。狭义的南庵就是南庵古庵堂现叫静明宮。始建于唐,称宝云寺。北宋修建孙真人祠,崇宁二年(1103年)赐额静应庙。清代称静明宫。据考证,其最初的雏形为唐代耀州人民记念孙思邈的祠堂,宋徽宗信奉道教,于崇宁二年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并赐庙额为“静应”。自此,药王山道家便“率托诸孙公”,于山上广修宫观,渐成规模。从唐代到宋、金、元至明代中叶,一直是纪念孙思邈活动的中心胜地,为关中著名的道教观院。但由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年)遭遇大地震,使前代所建殿宇大部分都倒塌损坏,据有碑文记载,现存静明宮古建,多为此震后的明清时期修建,“覆新瓦于寝宫”,“名重修实创建也”。

   南庵静明宫。在新建南庵祭祀广场以西,占地10余亩,现有建筑16座,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由南边面东的小门进入,古朴典雅的魁星楼(即文昌阁),呈现在庙院的最南端。楼分两层,上层有魁星点斗像,下层有送子观音菩萨像。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阁楼为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劵门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楼的西北角有一古柏树,穿檐而上,直冲云霄,叹为奇观。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临魁星楼上,外见西南之平台为晒药场”,据说是当年孙真人晒药材的地方;楼下有唐太宗登山御道和御道牌坊、昭阳亭等。相传南庵曾经是唐昭阳公主的居所,后来公主去世,此处一直闲置。孙思邈曾以悬丝诊脉,治好了唐太宗长孙皇后的难产之疾,救了皇后一命。太宗大悦,欲留孙思邈入朝做官,被孙思邈婉言谢绝了。唐太宗非常敬重其之医术与人品,得知他欲隐居修行为民治病之愿,就将昭阳公主旧居赐予他修行。这里地势高、不喧嚣,利于修行;距离城区又不很远,方便老百姓看病,很合适宜。唐太宗也时常与孙思邈往来御访,故后人称大太宗走过的小路为御道。

   由魁星楼顺坡北上,经过戏楼、“七间殿”和碑廊等古建。七间殿,乃民国十四年(1925年)把清代修建的三清殿、玄元殿改建合并成七间,故称之为七间殿。南庵碑廊位于庙院西侧,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皆为南庵原存。有宋、金、元名碑16通,金大定九年(1169)重刻的北宋元丰四年(1081)《耀州华源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碑》是研究孙思邈的重要资料。《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是不可多得书法珍品。其余石碑为南庵修复庙宇的记事碑,是研究药王山沿革和古耀州历史人物宗教史的宝贵资料。“龟蛇碑”在南庵碑廊亦存一通,游览北洞时已提到,就不多赘述了。碑廊出来折东向北即见明嘉靖年间大地震幸存的两栋古建筑金殿和元大殿。两殿比邻而立,青瓦红柱,古朴精致。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金殿原是孙思邈的坐殿,始建于宋嘉佑四年,又于金大定九年扩建,故名金殿。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殿檐宽阔,斗拱密集,浑厚古朴。殿内陈列1985年在南庵静明宫出土的唐代僧人骨灰石棺。棺床和石棺均为磬玉石,上面的雕刻华丽精美,棺盖纹饰以缠枝莲花为主体,棺侧雕刻有青龙、白虎。刀法细腻造像生动。

    金殿门前西侧,有一棵苍杆古柏,据说已经1300多年的树龄了。历经风霜,纹理扭转,铁骨铮铮,傲然挺立。树下有字牌介绍:此树为药王孙思邈亲手所植,树高12.5米,树围3.95米。并录清邑人杨再阶的诗赞:“古色苍苍起石磷,虬枝伛偻已千春。时邀月夜闲相诉,似恨当年轻转身。” 手植柏旁边另有四株千年相伴的古柏树,苍劲挺拔,遥相辉映,不时引来游人争相拍照。

   古柏,也是药王山上的一道风景线。当年药王颇爱柏树,房前屋后,荒坡野嶺,遍植柏树。他在《华原风土词》中写道:“黄梅翠柏千年物,都是山居手自栽。”诗中的山居,即为药王的自称。到了今天,孙先生所栽黄梅已无踪影,却留下古柏遍及山岗。据资料显示,药王山保留有古柏林2000多亩,近10万株,是陕西关中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块原始柏树林。柏树盘根错节,勾枝缠叶,千奇百态,四季常青,油香浓郁。使凡来过药王山的人,无不为之所感染。难怪清宋梓庵也在《题静明宫》中发出感叹:“金药丹砂讵可术,仙人羽化已千秋。只今来往荒寺下, 唯有当年松柏留。”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元殿并列于金殿的东侧,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让我思慕已久的元壁画就在殿内的东西两壁上。上世纪下半叶我曾几次来这里观摩,体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壁画题目应该叫《朝元图》,内容表现的是道教众仙朝觐元始天尊等三清。场面宏大,人物繁多,绘有皇帝、摈姐及持从等各类神祇百人以上。人物造型虽然写实,但个个形象传神,静中有动,富于变化;线条均匀流畅,衣纹细密,尤其是立像的线条十分圆转老练,神韵极佳;线条大都用兰叶描,运笔技法娴熟,颇有吴道子之风;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场面宏伟;随类敷色,简单质朴;气氛庄严肃穆,画面朴素大气,古韵悠悠。堪称古代壁画艺术之珍品。原来见此画时缺乏保护措施,下面只拉了一条线表示重视,但不守规矩的人还可以走近抚摸。后来听说曾花巨资对壁画进行了修补和保护。现在是什么面目很想再睹风采。可惜很不巧,外面竖着一块牌子,告知正在整修元殿关闭,不能如愿。还好回去出大门的时,在游客接待大厅吧台后面的墙壁上我看到了这副壁画的复制品,可以照相,尚有些许弥补

   最后一个景点就是南庵孙思邈隐居时的生活区,在南庵祭祀广场的东北隅,建有所谓当年孙思邈的起居室、堂屋、药房、丹房、厕所、厨房等,屋内墙壁上大都有壁画,叙说着药王孙思邈有出生得道成仙的故事。但感觉全是人造假景,也就匆匆而过,再次返回祭祀广场。近距离仰望药王大师的雕像风范。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千年文化寻仙踪五台山上谒药王

   登上高高的基台,来到药王的塑像前,我向这位伟人深深的鞠上一躬,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深深地平民情节。纵观中国历史,不乏“神医”、“医圣”,但大多数都在成名后成了为上层达官贵族服务的御医。唯孙真人,从隋文帝、唐太宗到唐高宗三朝皇帝曾邀他入朝做官,他都“固辞不授”。他就像五台山上的一棵松柏,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的泥土中,成就了大医精诚的精神。古往今来,有哪一位医生能够如此受到人民的敬仰,为他修庙,为他祭祀,千年延续,香火不断。唯此公也!
    站在伟人像前,举目环顾,五台风光清明辽阔,远村近树,尽收眼底。耀州新城,高楼起伏;药王山的松柏,经冬依然苍翠!此山海拔不足1000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的仙就是那位摇着“虎撑”玲铛走街穿乡的孙医生。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和伟大的精神力量,赋予了这座山永恒的生命力。 

   如今,时过境迁,仙人早已羽化升天,现代科技也早已让真人登上了月球,上了太空。但仙人的故事却仍在代代相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谒茂陵
后一篇:图说我的201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