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奋斗在解决导数路上的高中学生们
(2017-12-29 10:32:39)分类: 解题笔记 |
写给奋斗在解决导数路上的高中学生们
昨天有一位大佬和我说,群里有学生问,我试读版本里面有估值的问题,凭什么是“简单估值”,而且那么紧,明明就不简单。然后学生说“我估计写书的人要么是真神,要么是装神,我估计写书这货自己都不会估”,这已经不是第一个人说过了,之前就有人说我是个只会推销书的人,我不是神,我也不装神,那个全书有一章是简单估值的,那章里面有不等式,读者可以使用,利用分拆与一些不等式可以完成证明。其实,可以想想,世面导数书不少,其中理论也不少,可是学生的功力真的上升了吗?我还是希望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贯穿解题。而这只有在互动中产生,而非我单独的呈现。
写导数问题后期,越来越发现很难统一成一个所谓的通法,因为每一道题几乎都可以从多个角度破题,比如简单的恒成立问题,可以通过分参,转化为一个函数和一个参数,而后研究分离参数后函数的单调性,进而得出最值,可是你发现,有时候分离完参数,需要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而高中并没有学过洛必达,那么有些学生就套用一些所谓的“高等数学”知识解决高中问题,也不知其所以然,顶多就是模式化的运用,模式化的得出极限,模式化的得出结果,从我个人角度,是不建议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一些允许使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高中题的省份的学生可以忽略),因为上了大学,学数学分析后,知其所以然后运用是很不错的,而且那时候手段更多。那么有人就说了,运用洛必达可以得出结果,我想问:第一,你怎么知道用洛必达,什么时候用?第二,你怕不怕失分?第三,不用,能不能解?如果这样“用”,我建议。比如说,你对一道题有所感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得出“可能”的结果,而后采取充分必要性的验证,而不把一些使用过程呈现在卷面上,我想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对于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式,在主观题上,我不建议采取数形结合作为主要处理过程,而是把数形集合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通过代数严谨论证来完善过程,因此我在书中几乎没有数形结合解决恒成立问题,小题可以随便用,毕竟不需要呈现过程。恒成立问题,利用放缩解决有时候是‘不严谨’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只要处理好,不仅严谨,且优美,有一种“题目注我”的感觉,其实在做模拟题,高考题的时候,比较多的情况,就是拿过来,目测其根源函数是什么,那么你就可以随便虐,什么办法都可以,遇到不熟悉的函数,可以尝试换元等手段转化为见过的函数,而后再研究其性质。恒成立问题的一些处理手段,我写在了书里,学生们可以经常的总结自己,其中一部分,我呈现了为什么,其余的留给学生分析,研讨。
对于估值问题,其实就是利用不等式的放缩,真正在高考中的估值问题不多,因此学生可以选择性的阅读,但是对于放缩不等式的运用,是一个比较好的素材以及载体,因此不是单纯的考与不考,有用没用来衡量,或许有学生就是比较喜欢估值,即使不考,也喜欢,爱好是不需要别人理解的。因此,在书中,我是将估值问题提供给一些爱好简单估值问题的学生,毕竟中央春晚中的歌曲小品不是每一个人都爱听,爱看的,但是还是要有的。
对于不等式证明问题,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记得我刚发目录时候,就有老师说,那么多方法并非都试用学生,会增加学生负担,掌握一些通法就可以了。正如前面所说,很难形成一个标准的程序化的过程,不等式的证明相对重要的是变形,而“变形”二字,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如果待证不等式形式比较好,且结构明显,那么直接处理即可,但是如果形式不是很好,那么就是要通过变形来转化为曾经相似的题目,而相似包含外在结构相似,内在处理手段相似,而这些不是一天两天获得的,需要通过一些习题来加深印象,而我的书提供了一些你想要的题目,因此我可以说“把我的书中我的解法扔了,就是一本好练习册”
上面是高中导数解答题专题两个基本点,其余专题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