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山,那人,那狗》赏析〖原创〗文/余可佳

(2018-11-03 20:06:12)
标签:

赏析

彭见明

散文

分类: 教育随笔

       在此我诚恳地邀请博友们随我去欣赏一篇短篇小说——《那山,那人,那狗》。此文最早刊登于1983年《萌芽》月刊的第五期。作者彭见明,湖南省平江县人,1953年出生。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彭见明因《那山,那人,那狗》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面世而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还很早呢。可父亲说:到时候了。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移交给儿子。他又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

大黄狗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究竟发生了什么?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

晨雾在散,在飘,没响声地奔跑着,朝一个方向劈头盖脸倒去。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楼青烟。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脚下是狭窄的路、溜滑的青石板,怕失脚。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要与山过一辈子,要爱呢!

他告诉儿子:他跑的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路。在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这第一天要走八十里上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一天最累人,最辛苦,所以要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它走的是老乡邮员曾经走的速度。儿子嫌狗走得慢,便用膝盖在狗屁股上顶了一下。父亲说:不要贪快哩,路要均匀走。远着哩。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哩。

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和往常一样。但是……儿子从父亲的呼吸里听出了什么。

“爸,转身回去吧。”

 

作者通过一段山路行程的描写讲述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1962年出生的年轻人顶班接替父亲做山区邮差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山区邮差工作的艰辛。文章用很重的笔墨记录了老邮差对工作要求的交代。在对话的字里行间反映了老邮差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对那份艰苦的工作乐此不疲,自己做了一辈子邮差不要紧,而且还要儿子继续这份工作。尽管山高路险,尽管要起早贪黑,但因为山里的人们需要他,他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感受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作者通过一个收邮件的女孩的描写,引出了老邮差对自己恋爱经历的回忆,作者以巧妙的手法将故事的时间跨度一下了前推了近二十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尤其在偏远的山区农村,一份稳定薪水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拿国家工资的小伙子是农村漂亮女孩择偶的最佳目标。如此朴实的背景,使一个山区的邮差拥有了幸福的人生。尽管生活简朴,尽管山路崎岖,都不能改变他对生活的热爱。眼前腼腆的女孩又让他预感到儿子甜美的爱情的到来。

作者通过三个人,一只狗和一座座山的描写,给读者以声、色、动的美的构图。尽管文章不长,从乡邮政营业所到最远的葛藤坪,构图的跨度足有上百平方公里。那美丽的山,那美丽的人,那美丽的狗,给了读者无限美丽的遐想。最可贵的是老邮差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人体味到那才是真正的痛苦并快乐着生活的人。

一篇短小的文字,辐射不可尽言的正能量,真是难得。从中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远胜于油画,甚至远胜于电影、电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酷爱文学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