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樊登拆《刻意练习》:方法对了,你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大神
导读:你相信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存在?很多人是相信的。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却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天才」。
阅读本文,听听樊登读书会发起人、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樊登老师拆解这本让他「特别激动」的《刻意练习》。
文末有彩蛋哦~
01 一万小时定律的谬论之处
很多人都听过“1万小时原理”。一个人做一个专业的练习,如果达到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清华大学校长在一次毕业生典礼致辞中,就提到了1万小时的理论。
事实上,“一万小时定律”并不严谨。不是所有人练习超过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练习的方法至关重要。
比如,看大门的大爷,工作时间也许早超过1万小时了,但是没有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保安。有的老师讲课也超过1万小时,但是也没有成为最好的老师。
1万小时理论更大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很多人都会觉得1万小时太长了,很难做到。但是学术专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其实很多事情经过几百小时、几千小时,就绝对可以让你跟别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门槛设在1万小时,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02 天才真的存在吗?
你相信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存在?很多人是相信的。《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在这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找了很多被人们认为是有天分的人来考察,但是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天才”。
首先不要对天才这件事情有太多的执着,因为当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天分的时候,就给了自己不努力的理由,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孩子们分为两组,两组小孩都是数学成绩很差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辅导他们,出的题目、辅导方式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给其中一组小孩讲一句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只要运动,是会长大的。
你们猜结果怎么着?说过这句话的这组小孩,数学成绩大幅提高,而没有讲这句话的孩子,尽管辅导方法一样,但是成绩远远没有那组进步快,所以,首先得相信自己的大脑可以锻炼的,如果不相信的话,你真的学不会。
后来科学家们从生理的角度来考察,找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群体——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伦敦的交通特别地复杂,即使用GPS可能都找不到路,因为路线是层层叠叠的,他们考试的时候只给一个地名,就要报出好几条不同的线路,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可以成为伦敦的出租车司机。
科学家们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进行扫描,和公交车司机和普通人的大脑扫描图对比发现,所有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要比普通人长一截。海马体是管空间想象的东西。所以,通过一定的练习,一定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跳水,还是下国际下棋。
03 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刻意练习”?
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件事情上的确下了很长时间的工夫,但是还没有成为专家?比如富兰克林,他是一个特别有热情的人,是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遗憾的是,他一直想成为国际象棋的棋手,但是一直没有成功。他觉得自己很聪明,应该没问题。结果在他每次练了这么多国际象棋,但是始终没能成为专业的国际象棋棋手。
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专业选手呢?答案是因为他是在享受下国际象棋这件事情,他只是把象棋当做一种娱乐,而不是刻意训练。所以下来下去,水平就只比开始高一点点,而没有跨入专业的领域当中。
因此,富兰克林训练的方法就是我们普通人训练的方法,没办法形成一个有效的心理表征,所有的刻意练习当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心理表征。
你们开车的时候,假如开过两三年车以后还需要看油门刹车在哪吗?上车就走,根本不需要过脑子,这是因为已经建立一个心理表征。
最浅显的心理表征,比如人会认识狗,你看到一条狗,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是一条狗。如果是一个刚刚学认识东西的小孩子,他就一定要判断说这个东西是不是狗,尾巴怎么样,耳朵什么样的,要把狗和猫区分开来,要去判断。所以当一个人对这个东西产生即时性反应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思维来判断,这时候就形成了心理表征。
像莫扎特也好,帕特尼尼也好,国际象棋的大师也好,他们做事的时候根本不是通过自己的记忆或经验去思考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而是一上来就能驾轻就熟地把这件事情按照既定的心理表征处理清楚。
04 刻意训练的3F原则
怎么才能够建立这样的心理表征,让自己成为行业里的高手呢?
刻意训练必须遵循「3F原则」:
第一,专注,专注地去做这件事情。
比如说可汗学院的孩子,为什么他们的成绩都挺好的,原因就是他们每次出的十道题,都只针对这一个知识点,要想把这个知识点搞明白,就必须要把这十道题做会,这叫专业地针对一个问题来进行训练。
有时候人们学数学、学物理学不好,是因为某一个点没有认真地攻克它,所以导致一直稀里糊涂,用这种稀里糊涂的方式是没有办法学好的。必须得针对这个难题,认认真真地思考,认真地去攻克它,才可以做到专注。这是第一步。
第二,反馈。
刻意练习一定要有反馈。最好的办法找一个私人教练,找一个有经验的高手。这个人的水平比你高,并且知道如何进行专业训练。
如果因为时间、人力、财力等种种因素找不到专业教练,怎么办?
想想看,为什么每一个减肥的人都需要一台称,这台称就是给你反馈的东西,你真想减肥,就得知道自己每天的体重,如果今天没瘦,明天怎么补回来。这就是记录反馈。
高考做题,老师每次都要排名、看成绩,这就是反馈,让我们知道处在什么阶段,需要怎么努力。
第三,改进。
找到弱点之后,就要想办法改进它。就像如果你的正手发球没劲,就花一下午时间练正手发球。用这样的方法去做刻意练习,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成为专家。
第一步,产生兴趣。
第二步,变得认真。
第三步:全力投入。
第四步:开拓创新。
05 对工作和生活的启示
为什么《刻意练习》这本书会让我特别激动呢,是因为它给我带来强烈的想象力,如果你能够把工作视作是一场刻意练习的话,你会发现工作变得有趣得多。
如果你是一个写PPT的人,上班就是给给老板写PPT,那你能不能把PPT的背景变得更漂亮?下次尝试一下,一打开PPT让所有人赞赏,成为PPT大神。
如果你是一个推销人员,能不能把自己训练成推销之神?让你每一次的销售都成为挑战自己极限的过程,然后不断地练习。
我们讲这本书的理念有什么好处?让每个人生活得更有希望、更有激情。
现在开始想学油画?去学。现在开始想学音乐?去学。任何时候,只要愿意拿出时间来做刻意练习,完全可以进入专业的领域。
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过去很多人不相信练习,相信天分,导致大量的人庸庸碌碌,现在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我们走在路上,可能都是一个超人。
06 新手和大师,隔着真正的练习
最后一个话题:难道天分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很多人问我演讲、讲课是不是天生的?没有。这全是刻意练习的结果。真的没有人在天生在某些方面是专长的,最重要的是有兴趣。
而且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毅力。孙扬这么有毅力的人还退赛,没有一个东西一定叫毅力。核心是动机。一个人能够把一件事情保持下去,做很好,核心是因为你有想把它做下去的动机。所以希望自己刻意练习,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动机才是重要的事情。这里有几个方法。
第一,给自己规定时间。比如说每天雷打不动两个小时写作,这就是作家。
第二,找到一个外在的动因。比如说为了追求一个女孩,所以让自己瘦下来。
第三,建立自己的圈子。富兰克林为了研究科学、人文,专门有一个圈子。如果想让自己保持持续的进步,我建议你可以给自己建一个小圈子,然后找志同道合的人来学习。
我觉得做读书会个人最大的收获:我逼迫自己每周读一本书,而且讲给大家听,读给大家听,差不多要读一本半,才可以筛选出好书。
它可以让我把刻意练习变成真正的习惯。所以我现在可以批判地抓住重点,这是读书会为什么能够给大家提供这么多书籍、产品的原因,因为我们在做刻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