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断层:引申高尔夫教育社会责任

标签:
高尔夫教育高尔夫人才教育 |
分类: 高尔夫教育 |

在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无论是霍华德·舒尔茨还是马云,甚至是到场的李连杰,都在强调一个观念,社会责任感。引申到高尔夫领域里来,我们更加需要这样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的高尔夫从2003年起,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即便是高速发展也不过才5-6年,而高尔夫进入新中国也不过才20多年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人才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
对于一项体育运动来说,最直接的就是明星效应。当一项运动有了明星,才能让更多的青少年树立偶像,产生对这项运动更深的认知。姚明在NBA的成功,让成千上万的孩子成为街头篮球的忠实参与者,刘翔的成绩更是让全中国乃至全亚洲的人们为之骄傲。反过来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又能产生更多的明星,整个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
良性发展需要更多的机构和人们在这项运动没有完全发展之前就投入,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怀有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难,培养高尔夫职业人才更难。1994年,第一批中国的高尔夫职业球员在这一年诞生,同样在这一年,包括张连伟在内的6名国内高球领军人物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开始以国家选手的身份参加国际大赛。到现在,在册的职业选手从最初的6名发展到100多名,但即便是这样,选手的增速和高尔夫产业其他领域的增速相比还是略显滞后。虽然国内的比赛在增加,奖金在增加,但中国高尔夫职业选手却有着自己难言的苦衷——奖金有限、生活艰难、练球时间没有保证……球场的建设在增加,在中国经营的球具品牌在增加,来中国淘金的高尔夫教练在增加,但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没有大幅增加。中国的球场数量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全国600-700家球场。球场在增加,支持职业球员的球场却在减少。于是就出现了之前所说的状况,而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是要有一定的从业基数作保证,球场不愿意再培养球员,这是球场的盈利性所决定的。培养球员培养人才对于球场的盈利并没有什么明显提高,但从长远来看这是高尔夫发展必然要走的趋势。
张连伟、程军等第一代职业球员还在球场练球的年代,当时的中国高尔夫协会为了能够让选手们有地方练球,有比赛参加,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的时任领导飞往全国各地到处去球场拜访,见到球场的总经理就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能够给球员提供更多打球的条件。也正是那时候的努力,才出现了像深圳高尔夫俱乐部、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这样培养出众多高尔夫选手的有责任感的球场,中国高尔夫的火种才得以保存。
现在球场多了,能够给选手提供练球条件的球场比例却在下降。这样的事情需要协会和政府的力量,毕竟高尔夫成为了奥运会备选项目,一旦高尔夫进入奥运会,能否在这个项目上有所突破,就要看现在打的基础牢不牢。民间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一代职业球员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国际赛事冠军的程军(1997年获得当时还是亚巡赛的VOLVO中国公开赛冠军),就是这样民间推动者。他创办了程军高尔夫运动学校,也组织了职业球员练习赛——Monday高尔夫。虽然成为成功商人和球场老板,但他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放在推动高尔夫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上。一次有两个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见到他,希望能够谈谈将中国的青少年送到美国学习高尔夫,从而获得收益的生意。程军的回答是:“我现在更多的注意力是希望能够把国外好的教练请进来,联合国内高校培养我们自己的高尔夫人才。我希望的是更多有爱好有身体条件的普通孩子能够打高尔夫,能够成为这项运动的优秀选手,而不是把孩子们送出去来挣钱。”程军说这话的时候,谁也不会忘记张连伟和梁文冲这样的顶级选手都是从球童开始的高尔夫生涯,而这样的模式纯粹是无奈之举,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不希望这样的现象在现在的高尔夫教育中产生。
中国的高尔夫人才出现了断层,在一哥张连伟和亚巡赛奖金王梁文冲之后,人们似乎看不到中国高尔夫的领军人物,但愿中国高尔夫不会像中国足球那样。
说到人才培养,不得不说的就是朝向高尔夫集团和他们办的中国业余巡回赛,这个办了9年的巡回赛为中国高尔夫培养出了李超、廖贵明、袁浩、张娜、杨涛丽等职业选手,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随着中信集团原董事长王军出任朝向高尔夫集团董事长之后,朝向集团在青少年培养上也做出了相应的工作。就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信银行业巡赛北京站的比赛中14岁和12岁的男女冠军,又突破了业巡赛冠军年龄之小的纪录。虽然办青少年比赛、办业巡赛不是个最挣钱的买卖,但对于中国高尔夫的意义是深远的。9年的时间,几代选手都已经成长起来。这一点有目共睹。
其实,中国高尔夫的人才不仅仅是职业球员,包括球场管理者、高尔夫教练、球场设计师、球杆技师等等都是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就像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说的那段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行业的发展。在高尔夫正式入奥行将到来之时,呼吁政府协会和各方人士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