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熙斌笔下的小松鼠。
题记:掌声支持不畏艰辛的跋涉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融百家之长的书画大师成熙斌先生。在他发给我的几幅画作中,我尤其喜欢那只趾高气扬的大公鸡。它的尖尖的小嘴惟妙惟肖,那只抬起的爪子苍劲有力,雄赳赳地飞杨着翅膀。
而另外两只,伶牙俐齿地左顾右盼
。
细腻传神还表现在小松鼠上:它的圆圆的眼睛和细细的髭须跃然纸上,前爪娇媚地抵着泥地、肥硕的尾巴形成一条可爱的弧线——好像是一个代表性的特写符号。
至于那些海虾,更是细须细脚地袅袅婷婷着,浓淡相宜、轻酌浅醉地点染出厚重和大气。
成熙斌的画作。
让我深深感慨的是他的成才之路艰辛可贵。在我看来,这个过程折射出的美丽大于他的功勋。首先,是画家本人的锲而不舍的追梦;其次则是生命中相遇的善良和大义。
敦厚的他生于僻远、贫瘠的乡村,与生俱来喜爱文学艺术的他得到多才多艺却命运多舛的叔叔的智慧点燃。最终他遇到三位恩师:
他的初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阿英。
有次上课前,成熙斌用湿抹布在黑板上模仿老师的书法、写老师的名字并在旁边画了一个人
。
同学们哈哈大笑时,刘老师正悄悄地站在一边。当老师喊他时,他吓坏了!但爱才的老师没有责备他,却淡淡地说:“你这家伙,有天赋!是个人才。”
此后,老师不时给他开小灶,教他练书法。
中学期间,成熙斌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继续追梦。在甘南州群艺馆,
得到艺术造诣极高的庞彩荷老师的帮助。老师教授了素描、速写,他由此知道了国画、西画的区别。后来下连队离别了群艺馆,得到庞老师赠送的《达芬奇绘画论》。
之后老师在书信中对他进行讲解,还指引他到当地图书馆借阅西方文学复兴时期的 梵高、高更、丢勒等的作品集。
第三位恩师大约是一个群像:靳之林、张仃、靳尚宜、王国仁、陈忠志等等名师。 从北京带学生来甘南草原写生的老师络绎不绝,这是天赐良缘!成熙斌与美术大师们亲密接触,幸运地得到这些大情大义的老师的悉心指引

。
2014年,凭着对艺术炽热的爱他几经周折,来到梦想中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遇到了一位贾姓老师,也给予他多方指点......
梦想成真的条件是:主观的向往和客观的外助。
成熙斌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了。
他身上的光环映照着这人间的美好:
中国艺术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
中国艺魂杂志编委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轩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甘肃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
天水市政协书画研究院院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