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旧日同事朋友美丽相逢于会场外。
(深圳高级中学体育场馆)
那天,学校工会的小琳老师给我发来校庆邀请,我欣然应允。
校庆的套路或许只能依旧赞颂功绩并载歌载舞。校庆的本质意义则在于激发人们心中的光荣和梦想。遗憾的是很多在校学生来不了,因为场地有限。本来分享喜悦的过程就是一个难得的教育良机。
学校艺术团的表演给我意外的惊喜是有“平民”色彩了:居然在华丽的女子合唱团之外蹦出了一个素色的高中部的男生歌唱队伍,这一群小伙并没有接受过特别的“打磨”,演出很本色。我认为,他们的出现是我向往的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并存的良性发展的态势。
2014年,我应赵立副局长(时任第二实验学校校长)的邀请,观看了他们传媒班的一个话剧表演。演出超出了我的想象。它的大众化的演练直抵人心。这所当时没有特别的艺术设施的学校的学生演绎了自己改编的课堂剧居然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话剧的综合艺术性锤炼着学生们,无论演员抑或观众。因为舞台人物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它诉诸观众的直接视听。演员出神入化的淬炼深入、生动地影响和带动着观摩的同学一同进入角色,共同成长。我深深记得,其时治学严谨的赵校长说,原打算让语文教师现场点评话剧主线的被迁移,后因时间关系改在课堂上来讲评、讨论。这种紧扣课文的实地训练升华了演出,普及了文学艺术的学习教育。
大众化的教育的的精髓是普及。“普及”也许不及“提高”华美,但它深入人心。比如他们的“开场舞”,久违的民国女学生的袅娜的衣裙轻舞飞扬,舞姿虽然称不上最美,但孩子们的谦和、沉静、自尊、自爱洋溢在脸上,镌刻在心里;
诗意地注脚着时代背景。
今天,借校庆的话题拟另辟蹊径,再次表达我的一个观点。希望有知音。
谦和重情的特级教师董建敏拉我一起留影。
篇幅原因,未能将同事朋友们的合影一一上传,见谅!
友情在心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