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章  从水书的传播形式可看水族历史

(2010-05-03 07:24:00)
标签:

杂谈

http://s11/mw690/001LxdGdzy77nwRn42S9a&690 从水书的传播形式可看水族历史" TITLE="第四章  从水书的传播形式可看水族历史" />

第四章  从水书的传播形式可看水族历史

 

--------摘自《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韦章炳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水书的传播形式和运用目的非常独特,独特在根据其传播形式便可推知这种文化的历史年轮。从它的运用功能也可推知这个民族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现象和宗教信仰。

一、古老神奇的“口传水书”可能是上古“口头易”

水书是一种明显的“文字幼儿”或无文字时期的卜学典籍,最初用“口口相传”的方法,后来有了少许干支等字符,便采取“图文并茂”或“口书兼顾”的方式进行运用。见右图,既有少许文字,又有很大篇幅的图画,这些图画就像古代的岩画一样,一般人很难完全解读,但若经画者指点,便很好记忆。右图为水书中一页,既然已有“酉、壬、辛、丑、寅、癸、卯”等字,为何还要用图画加以补充呢?是为了保秘吗?不是,主要       

(“文字幼儿”时期的水书页面略)

是其时只有的这些干支字符无法表达那些深邃的易理。据考,在此之前就已有卜学存在,那时先民们靠的是硬背。

《文言传》载:“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书……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易学大家邵雍也说过:“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矣,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可见古伏羲时代,有一种易与一个“图”配用,这个图后来衍伸为“连山太极图”(《中国水书探析》称其即含山玉版图),而易学界认为这种没有文字的易就是传说中的“口头易”。否则伏羲的“只有一图”的《易》有何意义呢?

水书,除了现今我们所常见的书传水书以外,还有一种更神奇更古远的“口传水书”。水书先生将它与手抄的水书配用,即遇到比较复杂语句时,便有几句“口传水书”替代,以解决水书文字不足的缺陷。有的说这种“口传水书”是为了保密才不写在纸上,我认为那是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的“口头易”的遗存,它是人类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因为“口传水书”中的文字,都是常用的600余个水文字中不能记录的内容。足见“口传水书”是文字幼儿时期的口传易学。

潘朝霖先生在《“水书”含义新探》中指出:水文字是一种发育不充分,不成熟的,处于‘文字幼儿时期’的文字。周有光先生在《文字类型学初探》中也云:“所有的‘形意字’都是不能按照词序完备地记录语言,都要由读者师生相传用记忆来补充没有写的语言,或者由读者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补充叙说。这样的文字都是不成熟的文字。”

什么才是水书中最古老的部分,应该说是“口传水书”。水书先生将它与书写水书相配用,当他们诵念“口传水书”时,其间夹参有很多华夏古音,听起来非常深奥奇特,不仅难以诵读,而且很难理解其中要义,必须有水书先生破解了才能诠释内中深刻涵义。

据说水书是水族人民在上古时期创造出来的,因为那时没有文字,或者说文字很少,根本不能表达华夏族先民们早已总结出来的浩瀚的卜文化,要传诵这么重要的“经典”很困难,于是先民们将这些原始的“易经”汇编成相对顺口的歌谣,传授给后代。这些古易歌谣的创制在当时来说,应当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举,因为这样一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诵读和记忆,愿意学的人也一天天地多起来,于是才传承到了今天。水族先民自从“共工头触不周山” 而入贵州成为“任睢”后,也仿学古人之法改用水语进行诵读上古“口头易”,并编成相对押韵的咒辞,即成了传学到现在的“口传水书”。

口传水书是水书的一部分,但这部分相对比较精要,它是一种不属于“靠天干地支等几个字就能表达得出的“易经要典”。也可以说,是相对深奥的经典。它是水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些专家从“口传水书”中含有大量华夏古音的特点,(有的音就连水书先生也闻所未闻,十分难以辨听)。从水族人把它和用象形文字记录的水书融合使用,才得岀水书的要理精髄等特点分析,推测出这样一条惊世的结论,那就是“口传水书”应该是很多书中提到的上古社会伏羲时代“口头易”的遗存。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为我们展示了与水书传播形式完全相同的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国文体之别虽繁,然大概只有两种,一有韵之文,一无韵之文而已。而有韵之文,当起于无韵文之前。盖人类既有语言,必有社会间流传之事,其后有人病其难于记忆,乃作为韵语以便记诵,再后则有文字。文字之初,不过绘画其事以备忘,久之其画乃有通行之公式,事之原委曲折,无不可以曲到而人亦一见而知。”我认为,水族人口口相传的并有韵的古歌式的“口传水书”应当就是夏先生所说的早于无韵文(文字)的“有韵文”。后来逐步发展到有少量图画文字(即象形文)和无法用图画表示的天干地支甲骨文字符。凭水书中的这种特殊传播形式,我们便仿佛看到水族文化的深远,看到水族历史当起于遥远的洪荒时期。

二、从水书用数字传播易理看水族历史

如上所说,我国的易学分三种形式传播,最初是上古时期流行的有韵脚的靠“口口相传”的“口头易”;其次是文字幼儿时期的靠少数几十百余个字符书写的数易;然后才是自汉代以后文化比较发达时期的易传。如《连山易》、《归藏易》就是前期的数易,学术界称为易经。而《周易》就是这种后期的易传。水书的传播形式虽然没能像《周易》这样的以“文”的形式进行表达,但却也有“口口相传”的以古歌的形式相传学的“口头水书”,并且也有仅靠天干地支、一至十二月将等少数字符表达的数易。由此可见,水书当来自上、中古时代,但其自汉代以后就没有什么发展了。于是推知,水族在汉代之前曾有过比较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夏、商、周时期前还比较突岀,而汉代以后则是一个名不见经不传的弱小民族。

为何古代的这些“数”字表达形式只体现于易学的传播方式上,那是因为人类一直认为“占星斗数定人生” 的易学是“万经之首” 。水书已被易学界定义为《水书易》,且其传播形式也经由“口传” 过渡到“数传”的历程,即由“口传水书”过渡到“数易水书”。 由此我们也可看岀水族向远古走来的历史足迹。

三、从水书多为干支字符看水族历史

《中国水书探析》载:“观水书卷本,通篇大多为天干地支文字,然而,翻开夏、商两个王朝的历史,在夏代的十六位帝王中竟有三个(帝孔甲、帝胤甲、帝履癸)的王号用干支字号;而商代更甚,从汤王算起的三十一个帝王中就有三十个帝王的王号用干支字号。”在我国多处岀土的数万片甲骨卜辞中,大多和水书一样,80%以上的甲骨文都是干支字符。甚至有不少条目全部是天干地支、1——12月将、八山、九星等,由此证实水书与夏文化有相同的文化特征,这也是我国古代卜文化——数易的特征。于是我们可以推知,水族历史也许可以延伸到遥远的夏代之前。

四、从水书中的类似甲骨文看水族历史

对于甲骨文,除了专门研究的学者如王襄、郭沫若等以外,很多人对它都很陌生,晚清时很多人爱用从甲骨文里脱胎而出的篆字。如莫友芝也有这个爱好,可见他对甲骨文也有一定研究。他经仔细研究了中国古文字和水书后说:要破解我国古文字,须“水书竹历参摩研”才行的看法。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水书及《竹书纪年》上的竹简古文字必有内在联系,且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切磋研究,或许就能破解中国古文字之谜。

认为水书古文字与中国古文字有关联的不仅是莫友芝一人,岑家梧先生,张为纲先生也有相同看法,他们认为:“水书创制之年代极为古远”。“水书创制之地点,初在西北一带”。“水书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若干姻缘关系,亦可断言也”等。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著名的学者看来,水文化不仅与汉文化有关,水族不仅曾在中原发祥,且来自夏、商时代。对此,史继忠教授也有阐述:“作为历史的活化石,水书提供了文字起源的生动材料,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造字方法,以及汉族与水族文化的交融过程”。水书文字不仅有象形文字,且有十分类似甲骨和金文的文字,参见下表(水文甲骨文金文对照表略),表中告诉我们,汉字的卯、门、酉、五、乙、田、八等与水文字、甲骨文、金文,三者几乎完全一样。于是可以推知水书创制于远古的时代,水族是从远古而来的文明之民族。

水书中怎会有这种类似甲骨文体字,且有一些字与汉字完全一样,而有许多却不尽相同呢?我认为,这正说明其时水族先民已“苗化”并在豕韦不断摩仿夏文化创制自己的文字。汉字的甲骨体主要产生于夏末和商代,那时水族文化及语言可能已从原来的主体文化和语言分离出来,以致成为商灭豕韦时,有“苗夷”以国为姓(韦)及彭国有“彭文”之说。应该指出,表中的部分水文字也是经过演变了的文字。如“卯”的前身为金文的“卯”字或一个椭圆中间有一竖,专家分析指出这些字最初来于对女阴崇拜的年代,即当在甲骨文之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