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之我见
(2009-06-09 17:31:52)
标签:
文化 |
来到香港多日还没有对这个“东方之珠”有一个客观的基本的认识,归其一点就是还没有用双脚来丈量这方土地、还没有用双臂轻轻地接触这块宝玉、还没把真情投入到她的怀抱里。有人说:了解香港的最佳方式是去购物,在这个远东自由港的繁华商场中你可以真正品尝到购物是享受、有线人是上帝的乐趣。还有人说:了解香港的最有效方法是吃海鲜,在这个集世界五大洲各国各民族美食为一城的宝地你可以尽享美食家的风采与快乐。但我却另避蹊径,采用了一种最原始、最古老、最直接的办法来接触香港、体会香港、了解香港。这种方法就是乘坐公共汽车漫游香港最有历史韵味的老街区、老街道。要知道,我乘坐的可是被誉为香港百年风雨、百年苍桑见证者的有轨电车----“叮铛车”。
叮铛车实际上一种双层有轨电车,由于招呼乘客或出入站台常用特制的铃声为号而得此名。它们的设备如同香港这座百年城市一般都略显陈旧,但它们的状态又如香港这座现代化城市一般又充满激情与活力。它们通常由一名司机驾驶,客人从后门上车、前门下车,后门是由两个只能向前不能向后旋转的把手构成的开放式通道,乘客上车后便可向车箱里面或上面移动,下车时,乘客则要掏出所需的零钱从前门下车。我之所以将叮铛车作为了解香港的首选目标,一来是它的价格非常便宜,无论你坐多少站都只收2元港币,二来它行驶的路线为香港最原始最基本的城市区域内。
我走到港岛最为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铜锣湾,看到一辆从西向东驶来的叮铛车停在我面前,我不加思索地抬腿上了车,因为对我而言,无论哪辆车、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哪个方向去都是一样的,都是新鲜的,都是新奇的。
今天是一个有着阴雨的星期天,车上的乘客较多且以中老年人、外地人和外国人(主要是菲佣)为主,他们大多神情安祥地坐在座位上相互交流着感情,而只有我这个猎奇者一会儿从一层窜到二层,一会儿从后门跑到前门,我要利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来亲身感触香港这个动感之都的奥秘所在。
我在两、三辆叮铛车上往返坐了三遍同样的路线,我的感觉就如同翻阅着一本发黄的香港历史画册,看着眼前一再展现出来的古老街道和一排排商铺,我的思绪早已游出躯体而飘浮在这座曾经饱经风霜、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市中间,我的整个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个让人多少有些伤感又多少有些感叹的城市中间。当下午的斜风细雨透过前面半开的玻璃窗将我的头发与上衣淋湿时,我才突然猛醒:我看到了今天香港的什么?
香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道路交通如密网一般错综复杂、如迷宫一般摸不着边际。这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特有的道路交通,这是一个东方自由港特有的道路交通,也是一个远东金融中心特有的道路交通。它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交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通过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我要给香港的道路交通划一下限制范围:我所说的道路交通仅指地面以上的道路交通,而地面以上的道路交通也仅指有有轨电车通行的道路交通。
其次,我所看到香港的道路交通既宽又窄。说它“宽”是指在这些原本就崎岖不平的城市区域内能够同时并排四辆至六辆车,这样的城市主干道就是在现代世界任何大城市中也是不逊色的、也是属于前列的。说它“窄”是指在如此宽的路面上由于附加了一系列特殊的交通指示设备而使得各种车辆各行其道、并肩而行、擦肩而过、迎面而驶,加上道路两侧大多为兴建的约为30-40层高的楼房,故给人一种道路狭窄的错觉。
第三,道路交通设备完善、行人车辆相互礼让。叮铛车所穿行的街道基本上都位于商铺林立的闹市区,这里行人多、交叉路口多、各种车辆多。为了既保证道路交通的正常行驶又保证行人的安全出行,交通管理部门采取的一个最基本的措施就是设置交通信号灯。无论是大的交叉路口还是小巷子的出口,只要有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就一定要设交通信号灯。如此众多的交通信号灯在如此众多的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主要闹市区的道路交通繁忙而又有序、有序而又有趣,因为信号灯不仅用红黄绿来指挥车辆,而且它还用声音来调控人群,这是一种单调的如木棍击打破鼓的声音,每当它的声音如急促的鼓点发出时这就是提醒人们可以通行。难道人们只看信号灯还不足以让他们感知交通指挥的力度吗?其实它的功能不只是在加强人们的视觉,更重要的是在强化人们的听觉,尤其是为哪些视力有缺陷的人们设立的。香港在这方面真是做到了以人为本。
香港给人的第二印象是城市空间受限、生活环境拥挤、形成“楼上有楼”、“车上有车”、“人上有人”的“三有”现象。“楼上有楼”是指由于地域面积的限制和地质结构的要求,香港的大多数办公大楼、商店、公寓和商品楼都盖的有30-40层那么高,并且一栋紧靠一栋,一排紧靠一排,一栋后面还有数栋,一排上面还有数排。远远望去整个香港社区是一片片建筑物的森林,走近深处一瞧城市里面是一件件高大的钢筋水泥柱和一堵堵密不透风的“建筑墙”。“车上有车”是指香港的道路基本上都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从地下铁到地面车,从地面车到高架桥,从高架桥到立体停车位,从立体停车位到私人直升飞机、、、、、、,简而言之,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各种交通工具都在同时、并排、立体、交叉地发挥着自身的功能。“人上有人”是指香港居民的居住空间一般都以“平方尺”来计算,而更重要的是一层接着一层向高处发展、一楼接着一楼向高处兴建,如果让时间在此刻定格你会惊奇地发现:每个人的头顶上方都还有着数个人!因为此时此刻,香港的空间正在被地铁中的人、地面上的人、立交桥上的人、高楼大厦里的人、山脚下的人、半山腰的人、山顶上的人、、、、、所充满。
有了这两个初步印象,我很自然地联想到香港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个人奋斗与平等竞争!我到过云南的热带植物园,在那片雨量如此丰沛的有限土壤里,各种植物为了生存而要得到充足的阳光,为了得到充足的阳光就不得不将自己的身躯加高加粗加强,为了得到充足的阳光就不得不借助其他植物的躯体作为桥梁,由此形成了特有的藤缠树、树贴石、变腐朽为新枝、变独木为森林的自然界生存奇观。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种法则转换到人类社会就成为平等竞争、择优去劣,而在香港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则就演变成为更高、更优、更强。为了生存就要竞争、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就要在这一个变动的大舞台上尽可能长时间地占据一个位置,为此,每一个希望生活得更好的在香港工作的人都会自觉地无可限量地发挥他的特点与长处为人生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与此同时,我还联想到香港人对生活的最大期望和最大追求所在:私人空间、距离与速度!香港人特别需要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他们整日工作与生活在几乎为“零距离”的人与人之间,这种“零距离”已使香港人的心灵放大到无数倍,他们更多是在想象的空间来享受“宽阔空间”的乐趣,由此,他们更加珍惜现实社会中能够得到的哪怕是很短暂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的身心可以得以休息、他们的精神可以得到放松、他们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由此人们可以更多地理解为什么香港人喜爱大海、喜爱森林、喜爱广场、喜爱花园,香港人喜爱一切自然的、宽松的、自由的空间与环境。与此同时,香港人特别追求距离与速度,这是一个能有多长就要多长的距离、能有多远就要多远的距离、能有多快就要多快的速度,通过长距离香港人的过于压抑的心情得以获得有限的放松,通过远距离香港人过于紧繃的神经得以获得有效的减压,通过快速度香港人过于保守的性格得以获得极大的刺激。由此,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年到香港人的身影,他们或是在旅游,或是在度假,或是在探险,或是在休息。
从香港的“叮铛车”联想到香港的道路交通,从香港的道路交通联想到香港的社会现象,从香港的社会现象联想到香港人的期望与追求、、、、、,这正是我几天来对香港的初步了解与思考所在,也可能只是浅薄的认识,但却是第一手的、极为质朴的、真实的情感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