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之都——维尔纽斯

标签:
维尔纽斯vilnius立陶宛波罗的海gediminas大公城堡十字架山狼之都 |
分类: 畅游东欧 |
Riga到维尔纽斯3小时40分钟,这几天跑下来发现招搭顺风车的人还不少,我问老马敢不敢载,老马笑说我们后座太乱了~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古老的国家,最早有史记载于1009年,1251年教皇就宣布在立陶宛建立独立王国,13世纪明道加斯Mindaugas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立陶宛大公和唯一的立陶宛国王。立陶宛的历史充满了戏剧,在千年的历史中有700年都被战争和杀戮所占据,17世纪的波俄战争维尔纽斯被俄国军队占领了数年,该市遭到了掠夺和纵火,市民遭到屠杀;18世纪初期又遭到瑞典占领;18世纪末又再一次被俄罗斯吞并,维尔纽斯成为维尔纳省的首府,城墙和低地城堡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还剩高地城堡,后面会讲到);1812年,拿破仑在远征莫斯科途中,占领了该市。1831年十一月起义以后,维尔纽斯大学被关闭,俄国人的镇压组织了该市的发展。1863年一月起义期间,市内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被人称“刽子手”的米哈伊·姆拉约夫残酷地镇压下去。起义之后所有公民自由被取消,波兰语和立陶宛语被禁止使用;二战期间有反复被德俄两国占领……历史上有多次维尔纽斯都不属于立陶宛,不是被俄国占领就是被分到波兰,所以考纳斯在此期间都代替了首都的职责。在近代立陶宛只有两次独立:1918年和1990年。
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是立陶宛最大的城市,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被各个国家强占。而“维尔纽斯”这个名称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的。相传在12世纪时,立陶宛大公Gediminas来到维尔尼亚(Vilnia)河口狩猎,大公夜里休息时梦见有一只铁狼站在山岗顶上大声嗥叫,惊动四方。次日他询圆梦人圆梦,“根据神旨,铁狼象征着如果在此地筑城,必定牢不可破。此城将成为立陶宛的首都,狼的啸声代表着城市的广大无边的规模。”于是立陶宛大公就在狩猎地的山岗上修筑了城堡,因此,维尔纽斯也被称之为“狼的都城”。
这次订的酒店除了隔音不太好,其他的条件还行,有很宽敞的私家停车位,离老城区也只有步行5分钟的距离。中午时分,我们到了酒店,回房间安顿了下再出来,却发现园中一只猫咪趴在我们车窗上,虽然无心打扰它,不过它还是害羞地跑开了。
维尔纽斯的Info就在市政厅广场,很好找,不过唯一遗憾的是信息没有中文,倒不是因为阅读困难才说遗憾,而是说明此地天朝人民还不够多~所以每次各地的Info问我们从哪儿来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说“China”,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地都会有中文版的旅游资料了。
看了看地图,虽然维尔纽斯数百年战争使其满目疮痍,但所幸的是主要的建筑还是被保存了下来,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古老建筑,老城区单行道相当之多……这个问题在我们之前的几座城市也有发现,老城区驾车都不太方便,维尔纽斯尤其。本来说Uzupis共和国步行稍微嫌远了点,想开车去,后来发现由于单行道这问题,开车还不如步行近呢……
Uzupis共和国,待会儿单独写一章来说~
Uzupis共和国逛了一圈,过了铁桥就是圣安妮教堂,圣安妮教堂是立陶宛最著名的哥特式晚期作品,对于此教堂的原创者和建筑时期是没有争议的,建于1581年,全用红砖砌成,仅教堂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红砖。拿破仑东征时曾被这座教堂深深迷住了,甚至想把她“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当然这是不现实的,不过幸好如此,圣安妮教堂得以幸存,并在最近的500年历史中维持了原样,委实难得。
在山下可以遥望到三十字架山,那是可以看到维尔纽斯全景最佳的地方。
维尔纽斯国家大教堂是维尔纽斯最重要的景点,门口的教堂广场也非常广阔。国家大教堂几世纪来一直是天主教徒心目中最重要的教堂,创建年代不是太确定,最可信的是1387年。由于多次改建,教堂如今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教堂正面三尊塑像:中间举十字架的圣安娜,右边的圣卡吉米拉斯,左边是圣斯塔尼斯拉夫。立陶宛史上重要人物多被安葬于此教堂地宫中:立陶宛大公/波兰国王亚历山大、立陶宛大公Gediminas与他的妻子Ona、国王Žygimantas
Augusta的两位王后、奥地利女王伊丽莎白、女王Barbora Radvilaitė。
教堂的钟楼原是维尔纽斯的城墙,高57米,始建于13世纪,不过就维尔纽斯的地势来说,钟楼倒不是看全城景色最佳的地方。
而大教堂旁则是立陶宛大公Gediminas的雕像,雕像下仍有石狼相伴,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狼之都”的这段传奇。
在维尔纽斯除了三十字架山,Gediminas城堡/Higher
Castle也是看全城风景的一个好去处。原是用木建于14世纪,而后的一个世纪中又被加固修建。原来还有一个Lower
Castle,与这Higher Castle属同一个防御系统,但在乱世硝烟中被毁坏殆尽。而Higher
Castle也在1655年俄国战争中被严重毁坏,从而失去了它原先重要的防御作用。二战后,这里变成了博物馆。
圣卡吉米拉斯教堂,立陶宛第一个巴洛克教堂。
中下午吃的饭还没消化,到了波罗的海饮食时间变得很混乱,经常中下午4、5点钟吃了,晚上还吃不吃就变成了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我们又去了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各种蛋糕琳琅满目,比国内的种类都多~价钱还不贵,想起荷兰所有蛋糕店几十年如一日的造型,我不得不说:“荷兰的蛋糕师傅当自杀以谢天下……”看到各式各样的蛋糕眼花缭乱,买了几块回家就且当晚饭了,还挺好吃!
次日清晨,我们登上三十字架山,瞭望维尔纽斯的风景。关于这座纪念性建筑的起源,有一个假想的传说,记载在Bychowiec编年史中,提及有7名方济各会修道士,被Goštautas邀请从波多利亚来到维尔纽斯,在1333年3月4日被信仰异教的当地居民拷打致死(另一些资料认为是在拷打之后扔进了维尔尼亚河)。小教堂就建在修道士死难的地点,后来又建起了十字架。这座三十字架背后也是写满了坎坷与艰辛,1636年就已经有3座木制的十字架竖立在那里。木制的十字架在1869年倒塌,但是当时征服了立陶宛的沙皇俄国政府不允许进行重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维尔纽斯被德国占领期间,安东尼·韦乌尔斯基秘密地在山上竖立了新的三十字架。1944年,维尔纽斯被苏联军队占领。1950年5月30日,根据苏联政府的命令,1916年建造的三十字架被炸毁。但是在立陶宛独立前夕的1989年6月14日,三十字架又重建起来。一路走下来,能感觉出俄国数百年对波罗的海的掠夺与镇压在波罗的海人民心里造成了多大的阴影,尽管也许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不都是负面的,但波罗的海人民对俄国的一切都是从心底里排斥,因为那些都是惨痛不堪回首的回忆与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