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是个瘸子~!

标签:
塔林波罗的海爱沙尼亚东正教圣凯瑟琳通道长腿街短腿街自驾 |
分类: 畅游东欧 |
为什么取这么个标题呢?稍后解释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我们睡了个懒觉,吃了早饭还回去睡了个回笼觉,直到下午才出门去老城,这儿天亮晚天黑早,还真不习惯啊。步行不到2分钟就到了老城区,整座老城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北部入口处右侧就是座堂山Domberg。座堂山上是拍摄全城风景最佳的位置,自然能理解原来的贵族们喜欢偷窥下城人民的生活这样的怪癖了,实在是因为方便。
从曲折的楼梯而上,到了一处观景台,座堂山上观景台处不少,能从各个方面看到塔林的全貌,秀丽壮美:西面是新城,东面就是老城,还可以遥望波罗的海……这样的位置有好几个,值得好好转一圈,我也用Iphone做了个全景图。
Tallinn翻译成塔林,真是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不但音似,意更贴切,塔林的确高塔林立,鳞次栉比,放眼望去全是荔枝红的塔尖,塔尖上旋转着金色的风信鸡……很有中世纪的特殊风格,怪不得都称这里是童话世界。在塔林的老城区肯定是摄影爱好者的圣地,不但能拍到很美的全景图,还有众多具有东欧特色的巴洛克和哥特建筑,不管是宏观还是细节都引人入胜。
(金色的风信鸡)
座堂山如今是政府驻地,更是大使馆区,我很吃惊各国的使馆会在这么方便的地方,看来权利的中心几百年来就没有改变过,我们还特地找到了荷兰的大使馆取景留念,不过却没找到中国大使馆。
座堂山上有几座特别的教堂,先路过了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它位于座堂山正中。在座堂山另一头就是著名的俄罗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十三世纪的俄国人领袖,在蒙古人扩张欧洲的元朝时代,成功的抵抗了蒙古人,维持了俄罗斯的统一,1547年被东正教追封圣徒,算得上是位民族英雄。而这座东正教教堂就是在俄罗斯统治下的情况,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建立的,目的是在难以控制的波罗的海树立俄国的统治地位,所以这座教堂并不受当地人待见,因为这标志着俄罗斯人的统治。不过,也只有这座教堂,才让外人真正有些体会到塔林的苏维埃气息。东正教的十字架,在第一篇里也解释过了,两横一竖还有一斜横,最上的横杠,可以理解为耶稣的头,最底的斜杠,代表耶稣的脚。
塔林各式各样的商店标志也不同,很有特色,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是卖什么的。
路上看到一个NB的标志,原来也见驴友拍过,其实“NB!”是拉丁短语“nota bene”(Note well)的意思。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塔林有抢包的!小心啦~~~~”
塔林为什么是瘸子?前文讲到塔林老城的座堂山是中世纪时上流贵族的居住地,当时的贵族很喜欢从高处窥探平民们的生活。而座堂山通往下城的路就两条:Pikk
Jalg长腿街和Luhike Jalg短腿街。两腿一长一短,可不就是瘸子么。
遇见两条岔路,老马指了一条下山,没想到碰巧就走到了“短腿街”。Luhike Jalg短腿街塔楼据说是塔林城里阴气最重的一处,夜晚来临之时,会有修道士、刽子手、喷火的狗……之类的东西出现。短腿街非常有中世纪的风格:已经被磨得圆滑的石块铺成了下山的路,天雨路滑的时候最好走左侧的阶梯。两边的民居依势而建,颜色相间,在并不宽敞的街边还有卖艺者的琴声相伴……
回头我们又走了走“长腿街”,Pikk Jalg是一条悠长的石子路,历史久远,我觉得甚有按摩脚底的功效~城中还有很多旧时的城门,古老的石门,斑驳的城墙,昏暗的灯光……
老城区并不大,就算是边逛边拍,一个大半天也完全足够了,而且Info的人告诉我们塔林除了老城区,并没有更多更好的观光地,只有北部几公里处几个博物馆和公园。
老城区的餐馆性价比都比较低,原因也能想象,这里针对的都几乎是外国游客,还是特别会烧钱的北欧游客==||后来我们去了info给我们介绍的在老城外的一家shopping mall里的爱沙尼亚餐馆Lido,确实还不错,装饰有特色,价格低廉,种类繁多,自助式的,自己选完结帐。
(爱沙尼亚餐馆Lido)
这就算吃过午饭了,回到老城,塔林老字号餐厅“老汉撒”在发传单,他们家还卖熊肉,48欧一份,还有野猪肉……发传单的小伙子穿的是传统服饰,边派边吆喝,热情洋溢。在我旅行过的30个国家中,总的来说都是越往北人民的教育程度越高,但也越冷漠,越往南虽然英语普及不太行,但人们总是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作为北欧与东欧之间的波罗的海自然也属于比较“冷漠”的一族,可就在我端起相机,拍这位小伙子的瞬间,他大方的摆了个pose,冲我的镜头灿烂的一笑,那一瞬间他的笑容永远刻在了我心里,温暖了我整个旅程。
圣凯瑟琳通道Katariina käik(St. Catherine's Passage),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老城小巷,贯穿Vene和Müürivahe街之间的狭长走道,沿着它可以走到圣凯瑟琳教堂。高低不一的横梁,暗红的砖瓦,越过历史的隧道,如今这里是手工业者之家,这条有千年历史的长廊凝聚了各种民间艺术家的智慧,有各种传统工艺的小作坊:玻璃、帽子、陶器、珠宝……应有尽有,如果是遇到开放时间,还可以参观到他们制作各种手工艺品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在马耳他的那个手工艺村。而这条带有浓郁中世纪色彩的千年长廊,与这些精湛的手工艺作坊,气场相合,浑然天成。走过漫长的通道,老马说:“你看!像人脸~”哈哈,难得老马有点创意~
(玻璃作坊)
(像人脸么?)
(很聪明啊,还用蜡烛烤榛子)
不知道是不是东正教的习俗,家家门口都摆有蜡烛。
我们发现波罗的海英语普及很高,电视台英语节目也不少,男女老少都会说英语,至少我们的感觉波罗的海比荷兰的普及程度高多了。
老城被一圈断断续续的旧城墙所包围,夜幕降临,灯光昏暗,阴森严肃;迷雾之中,似有鬼神出没;百年之后,已无英雄战守,伴随着当地人奇特的传统服饰,有种穿越感。夜晚的塔林,安静祥和,庄严肃静……回望老城,洗尽铅华,真色生香~
我们晚餐在火车站的餐馆吃的爱沙尼亚餐,性价比非常高,今天也是我俩8年零一个月的纪念日,所以大吃了一顿,点了:俄罗斯浓汤、猪舌沙拉作前餐,爱沙尼亚烤猪扒、蘑菇酱猪扒作主菜,一杯爱沙尼亚黑啤和蔓越梅果汁,加小费一共还不到30欧,环境幽雅,服务周到,份量也很是惊人,吃得很满足。波罗的海餐很喜欢吃炖、煎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地处北部的原因,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他们菜的油都比较大,也喜欢喝浓汤,还很喜欢喝各种鲜果汁,价钱公道,分量足,味道还都不错。说实话,只要是从荷兰出来的,吃哪儿的菜都觉得物廉价美!
塔林火车站的走廊还有很多当年苏维埃时期的老照片,看看真是觉得时过境迁,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