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遗忘的一代经典——南朝著名文人陆倕

(2010-07-19 14:50:50)
标签:

陆倕

竟陵八友

昭明十学士

龙门之游

南北朝

文学世家

家族文学

文化

分类: 【天下公器】学术天地

被遗忘的一代经典——南朝著名文人陆倕

 

    陆倕,字佐公,吴郡吴(现今苏州)人。生于永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卒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身历南朝宋齐梁三代,迎迓齐梁之风,振藻朝阙西邸。他博涉经史,通览古今,赋诗属文,跻身竟陵八友之列;仕宦宫廷,吟赏交游,亦为江东文苑之秀。其时文人上至王亲贵族,下至耆儒新秀,对其颇为激赏称扬。梁简文帝萧纲亦云:“近世谢眺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与湘东王书》)大凡此论,均可足觇其时陆倕声誉之隆!然而,遗憾的是,谢、沈、任三氏的文学成就历来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研究,他们获得了较为公允的文学史评价。相比之下,陆倕的研究则显得尤为不足(甚至是湮没无闻),常常只被视作一道转瞬即逝的陪衬的风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而像陆倕这样渐被世人轻忽的现象在古代文学研究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本文即着眼于此,不揣谫陋,试图从现有的相关文献中探赜索隐,钩稽出相对完整的陆倕的人生原貌,以期引起诸行家的重视,从而裨益于后来者对其重新的文学史定位。

 

一、家族世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全面得势,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孙吴时期,江东即有四大世族,“吴郡有顾、陆、朱、张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其中,尤以吴郡陆氏人才最多,家族最盛,这与陆氏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家风和家学渊源甚相关紧。

依照《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吴郡陆氏为汉太中大夫陆贾的后裔。陆贾,官至太中大夫,他是汉初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生前曾追随汉高祖安邦定国,两度出使南越,成功说服南越王赵佗归顺汉廷。吕后擅权之时,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他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并撰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备述前代盛衰之理,以为后世之鉴,高祖无不称善。

    可以说,陆贾的仕履言行为陆氏后裔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家风典范,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忠义”,《世说新语·赏誉》就有“张文、朱武、陆忠、顾厚”的记载。而他在具体举措上所提倡的“文武并用”,更为后世子孙所传承。

    东汉时,陆闳累官至尚书令,颇有政声,其后,陆稠官广陵太守,陆逢官乐安太守,陆纡,敏淑好学、守城门校尉,陆骏淳懿信厚、官九江都尉,陆褒力行好学、不慕荣名,陆康以孝悌义烈称、历三郡太守,陆绩精通天文历算、吴郁林太守。可以说他们大多数在很多程度上传承了陆贾的衣钵,都是博学善政的典型。

顺沿时代而下,到了孙吴西晋时期,吴郡陆氏家族多以崇尚忠义、追求事功为要。如陆宏会稽南郡都尉,陆叡长水校尉,陆瑁笃义规谏、官选曹尚书,陆逊乃孙吴重臣、官至丞相,陆喜官吴吏部尚书、晋散骑常侍,陆抗官至大司马、荆州牧,陆凯忠壮质直、官左丞相,陆彻官交州刺史、驭蛮平乱。陆晔少有雅望,官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陆玩,器量淹雅,征拜侍中,位至司空,追赠太尉,陆纳,少有清操,拜尚书,卒赠开府仪同三司。他们都积极追求事功,安世济民,皆以忠诚清廉著称而载录史册,光耀千秋。

    而到了孙吴后期(特别是东晋之后),吴郡陆氏在政治地位上有所下降,作为一种家族文化的因子,其忠义门风的遗绪尚存。而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人生追求更多地放在了文学才艺之上,从而使得这个世家大族在整体上实现了由“尚武”到“崇文”的转变。

    在这一家族的文化转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就是陆机、陆云兄弟。孙武覆亡之后,二陆入北求仕,造访张华,史称张氏素重其名,并盛赞道:“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他们的文学创作已然成为了中古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如南齐时陆澄,自幼好学,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当世称之硕学,王俭更是敬称为“书橱”。到了陆倕之时,更是如此。史称陆倕幼勤学能文,博涉文理,《梁书》本传载:“倕少勤学,善属文。于宅内起两间茅屋,杜绝往来,昼夜读书,如此者数载。所读一遍,必诵于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幼为外祖张岱所异,岱常谓诸子曰:‘此儿汝家之阳元也。’”透此一例,即可看出他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状况:幼而岐嶷,勤学苦练,博闻强记。而这正是成就一位经世之才所必不可少的精神素质,它为陆倕日后成为齐梁时期一位集吏材、文材、将材于于一身的重要人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与陆倕辈分相当及其晚辈者,亦多以以文艺相尚。陆厥少有风概,善属文,其五言诗的创作更是掀起了一代诗坛“新变”的高潮。陆云公甚富才思,陆琼六岁能诗,陆瓉早慧,十岁通经,陆缮幼有志尚,以雅正知名,陆瑜少笃学、美文辞,陆玠弘雅有识度,亦好学能文……

    相比较前世追求事功而言,吴郡陆氏后来在文艺上的追求,对延续其家风、巩固其地位,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据史载,因为陆氏的家学风尚,注重经史修养,熟悉典章制度,自陆仲元到陆慧晓,五世为侍中,时人喻之为金张二族。其实,这也是造成该家族文武奕叶、将相连华,在隋唐之后门第逐渐瓦解的情况下依然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被后人誉为中古时代第一大文化世家。

    范成大《吴郡志》云:“陆氏得姓于齐宣王之少子,至汉有字伯元者,仕为吴令,迁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家焉……惠(另作慧)晓生梁太常卿倕,倕生卫尉君。凡二十八世,冠冕不绝,皆有才德,名载史册。”在这样一个文学世家大族中,陆倕无疑是非常幸运的。而陆倕杰出的文学创作也为陆氏家族的文学内涵增光添彩。

 

二、生平事迹

    作为齐梁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文坛健将,继二陆之后,陆倕再次光大了陆氏家族的文学内涵。现据相关文献,揆诸史料,以勾勒其生平仕宦的大致面貌。

    永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陆倕出生于吴郡吴县。永明四年(公元486年),陆倕年十七,举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开邸延英俊,倕亦预彦,任议曹从事参军。隆昌元年(公元494年),陆倕受辟为庐陵王萧宝源法曹行参军。天监初年(502年),为右军安成王外兵参军,转主簿。天监六年(507),迁骠骑临川王东曹掾,逐渐入中央为官,天监七年(508),陆倕任太子中舍人,迁太子庶子、国子博士。与太子中舍人到洽、仆射刘孝绰对掌东宫管记。在接任太子庶子、国子博士之职后,陆倕丁“母忧去职。服阕,为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扬州别驾从事史,以疾陈解。迁鸿胪卿,入为吏部郎,参选事。”天监十五年(516),陆倕“出为云麾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州事。”天监十六年(517),“左迁中书侍郎、司徒司马、太子中庶子、廷尉卿。又为中庶子,加给事中、扬州大中正,复除国子博士,守太常卿。”普通七年(526),守太常卿卒。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的三个重要的仕宦交游经历:

   (一)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的文学创作在中古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时,陆倕亦以文学之才跻身竟陵八友之列。《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这在《梁书·沈约传》、《南史》和《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果从485年萧子良移居建康城西的鸡笼山邸开始计,直到494年萧子良病死,这一文人集团维持了将近十年之久,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坛风貌。其时许多的诗坛健将与文坛名流都竞相聚集萧子良旗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友好关系,经常互相唱和、同题赋咏,研揣诗艺声律,组织集会,奖掖后进,还抄集编纂类书。

   (二)龙门之游

    龙门之游的关键人物即是陆倕的好友任昉,据载《梁书任昉传》,昉于天监二年出为义兴太守,寻转御史中丞(御史台,亦称兰台)。其时,与任昉过从者多是时彦名流,《梁书·任昉传》任昉“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沈约一代词宗,深所推挹……昉好交结,奖进士友,得其延誉者,率多升擢,故衣冠贵游,莫不争与交好,坐上宾客,恒有数十。时人慕之,号曰任君,言如汉之三君也。”故有“兰台聚”之称,亦名“龙门之游”。这在《南史》中有所处叙及。

    作为“兰台聚”的执牛斗耳,任昉的文学成就得到了众好友的齐声赞赏,刘孝标《广绝交论》称:“近世有乐安任昉,海内髦杰,……蹈其阃阈,若升阙里之堂;入其隩隅,谓登龙门之阪。”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又云,“任彦升甲部阙如,才长笔翰,善缉流略,遂有龙门之名,斯亦一时之盛也。”对于陆倕的赞赏(《感知己赋》),任昉回赠道:“信伟人之世笃,本侯服於陆乡。缅风流与道素,袭衮衣与绣裳。逮伊人而世载,并三骏而龙光。”虽有礼数之言,却也道出了陆倕的文采风流与政治器识。

   (三)昭明十学士

    昭明太子,一生好学不怠,武帝怜年幼,于是诏十学士予以辅助学习。《南史·王锡传》:“时昭明太子尚幼,武帝敕锡与秘书郎张缵使入宫,不限日数,与太子游狎,情兼师友。又敕陆倕、张率、谢举、王规、王筠、刘孝绰、到洽、张缅为学士,十人尽一时之选。”

    对于十学士的具体设置时间,历来争议颇多,曹道衡、沈玉成在《读〈文选〉札记》一文中认为:“《南史》所谓十学士,其入东宫当非一时,要之皆在天监十四年之后。史文概而书之,易兹疑惑耳。”刘跃进在《昭明太子与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一文中进一步分析探讨,认为十学士之设当在天监十七年之后。此时陆倕刚好任太子中庶子之职,他的辅助作用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昭明太子即曾盛赞其“资忠履贞,冰清玉洁,文该四始,学遍九流,高情胜气,贞然直上。”(《与晋安王纲令》)

    纵观陆倕的一生,他以超人的文采学识赢得了皇亲贵戚的赏爱,由此仕途通达,屡居枢要。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能供职于京都,或是王府。陆倕的显达既得益于自身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政治才能,也得益于竟陵王萧子良和梁武帝等人的提携赏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给了他提升的阶梯。陆倕既是一位独步一时的文学才士,也是一位善政有功的循吏名臣,梁元帝《太常卿陆倕墓志銘》:“如金有矿,如竹有筠,体二方拟,知十可邻,两升凤诏,三侍龙楼,南皮朝宴,西园夜游,词峰飈竖,逸气云浮。日往月来,暑流寒袭,东曜方远,北芒已及,坠露晓团,悲风暮急。”

 

三、文学著述

    陆倕名列“竟陵八友”,其文才亦与沈谢一样,冠绝文坛,垂范当世,对其文学成就给予极大肯定并对后人产生重要影响的当属萧纲,“近世谢眺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与湘东王书》),屡被称引。另外其他文友对其也颇为激赏称扬,任昉《感知己赋赠陆倕》誉其“冠众善而胎操,综群言而名学。”《南史》卷四十八载:“(陆倕)迁临川王东曹掾。梁武帝雅爱倕才,乃敕撰《新漏刻铭》,其文甚美。迁太子中舍人,又诏为《石阙铭》,敕褒美之,赐绢三十匹。”《新漏刻铭》和《石阙铭》措辞雅正,文采富赡,俨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而被时人争相传诵,流风遗韵,绵延不绝。据笔者初步统计,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征引陆倕二铭即达20余处。另外,像后世编纂的《艺文类聚》、《文馆词林》和《文苑英华》等相关类书和诗文总集,对陆倕的作品也尤为注意,多有著录。

    陆倕文集,《梁书》本传载陆倕有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载《陆倕集》十四卷,《旧唐书·艺文志》载《陆倕集》二十卷。名人张溥辑有《陆太常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陆倕的作品,主要有诗文两种,文体丰富,涉及诗赋、表章、碑铭和书启等。其中,存诗4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文二十四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在那文苑相尚、文风大变的时代,陆倕以其博闻洽识、兼善诗文的才学,深得宫廷贵族的赏识。他与许多时彦名流相互切磋,过从甚密,交契甚深。除此之外,他还乐于奖掖后进,陆云公、虞荔等人都得其提携,沈峻更因陆倕之荐而得以官兼《五经》博士,入馆讲学,名耀一时。张溥在《陆太常集题词》亦不无歆慕地说道:“余每读之(指陆倕作品),未尝不重其笃友生厚朋亚也。《漏刻》、《石阙》二铭见美,高祖敕称佳作……一人之身,荣知二主,亦云遇矣。”(《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可以说,陆倕在后世的影响,不单单是其独步一时的文学才华,他的为人处世风范及其所彰显的陆氏家族之风,也为他赢得了时人的尊崇与激赏。陆倕,既是南朝吴郡陆氏的历史缩影,也是一个时代文人的典范。

    明确了陆倕的家族世系及其沿承,把握了陆倕的人生轨迹与交游概况,我们对陆倕的总体的人生原貌便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与了解。至于其具体创作的艺术成就,则更俟来作。

                                                  

                                                                    原载于《中国文学网》2010-6-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