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以笔墨照进现实(阎真)
(2010-11-16 14:46:07)
标签:
教师作家学生看待现实杂谈 |
分类: 媒介_访谈 |
夏末午后,推开阎真工作室的门,阎真正坐在书桌前沉思,隐隐地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一直以来,他坚持手写创作。在交谈的过程中,他的思路不时跳转,字字珠玑。多年前,因为年少的不服气,他误打误撞走上了创作之路。多年后,他依旧充满写作的热情,用一支笔正视困境,用一支笔涤荡清浊。
记者:您兼有教师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你在两者之间是如何权衡的?
阎真:在我看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写作与教学主要是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对于其他人而言可能会感到矛盾,但对我来说不存在这个冲突。除了双方时间上分配不均,我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写作之上,我对外的形象主要还是一个作家。
记者:在教授学生写作知识的同时,您会希望他们走作家这条路吗?
阎真:总的来说是顺其自然,不能勉强。假如他们有这个方面的才华和意愿,我会鼓励他们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无论是我的本科生抑或研究生,我都不会刻意去引导他们走作家这条路,他们的个人意志和个人发展更为重要。
记者:您在《因为女人》中以一个女性的遭遇作为主线,描写了女性非常矛盾的心理争斗。作为一位男性作者,您是怎么样写出女性如此细腻的内心?
阎真:我自幼便开始阅读非常多的书籍,加上生活的经历,使我得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塑造书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场景、人物,不一定非要经历过才可以描写出。小说是一种在生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天马星空而成的产物。比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并非参与了三国时期的各方争斗,他运用想象力,采用多种创作手法写出这本如此精彩的书籍。创作,离不开才情和想象力。
记者:我周围的很多女性同学在阅读完您写的《因为女人》之后,都感觉到了一种自己将来会遇到书中人物柳依依类似困境的绝望。您怎么看?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阎真:我们都处在一个自由化的时代,而同时这也是一个欲望化的时代。女性的生存似乎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女性都可能遇到的。在你们毕业之后,也可能遇到这种的尖锐挑战。青春是不会永恒的,它会随着时间而流逝。不可否认,青春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本钱。但正因为如此,有些依靠青春谋生的女性的困境会随着时间矛盾凸显。但是男性就不一样,他能因为事业的成功而积累自己,女性朋友的机会显得更加少,这是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女性朋友只有更好的充实自己,增加智慧与勇气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砝码,才会更好生活在这个环境中。
记者:您的小说,无论是《曾在天涯》还是《沧浪之水》都写的是人在困境,反映现实的。很多同学反映,看了这些书之后都感觉到对社会的失望,但是我们始终要面向社会,走入社会。您觉得您的书会不会对同学们产生了消极影响?你又是怎么样教他们看待现实的?
阎真: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歌颂型的作家。《沧浪之水》和《因为女人》之所以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是因为书的内容反映了社会,面对现实,表现真相。至于说会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得看个人,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我写出这些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读者们的奋斗精神,挖掘他们直面不公与黑暗的勇气。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在等待你们。在书中反映现实,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思想准备。我更觉得,反映现实,揭露矛盾是对你们的负责。坦白地说,社会存在不和谐,存在阴暗的死角 。某些人可以占有更多的权利。这些问题摆在那里,难道我们只能逃避?不应该是这样,直面现实社会,才能更好地融入整体生活,才能更好地前行。
(记者:谢青芸)
相关链接http://wxy.csu.edu.cn/xgb/ReadNews.asp?NewsID=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