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作家网:欲望的批判与人性的悲悯(苍黄书评)

(2009-09-20 11:44:53)
标签:

苍黄

苍凉

忧郁

悲悯

杂谈

分类: 媒介_访谈

 

文/高中梅 

 

著名作家王跃文新近又推出了一部长篇力作《苍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从1999年的《国画》,到如今的《苍黄》,相隔整整十年。王跃文将这十年间的等待和思考,凝结成了《苍黄》。王跃文的作品,我是喜欢看的。因为他的书犹如他的为人,始终透露着欲望的批判与人性的悲悯。

 

《苍黄》通过乌柚县一名县委办公室主任的视角,以紧凑的节奏、辛辣的笔调讲述了在小小县委大院里发生的那一幕幕滑稽的闹剧:差配干部在选举中疯掉,网络议论纷纷,媒体紧追不放,奈何家中又生事端。喧闹之中,老谋深算、不择手段的“刘半间”,老实本分却因升官梦而发癫的“刘差配”,刚直清廉却屡遭暗算的舒泽光等鲜明人物,透过官场中人李济运的视野,真实展现出了现代中国基层官场的世俗世界。

 

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李济运,他很多时候是叙述者和看客。他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品格与忧患意识,可他又不是一个楷模式的人物。因为性格和职务的原因,很多时候他是隐忍和退让,有时又是看得清做不到。他生活在现实官场,必须遵循现有的一些游戏规则,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分明知道这个事情太不应该做了,做了以后,可能就违背良心,有时甚至就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只能做到有时候提提意见,有时候退到幕后。他的灵魂时刻被考问着,而当老同学刘星明跳楼自杀的时候,他觉得死去的正是自己。

 

那么小说着力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用心何在?悲悯而已。小说借李济运的眼睛摄像,摄下官场百态,刚刚炙手可热者,转瞬身陷囹圄,走马灯似的登台又谢幕,全因“欲望”作祟。实际上,《苍黄》写出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官场文化,对人性的暗中置换和掏空。他让你看到,一旦把在官场中活动的那些人物的支撑拿掉,他们的内心还剩下什么。哪怕是像“刘半间”和李非凡那样的精英,那些心机,周旋,谋略,欲望,一旦不再存在,他们便成了空心人。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自觉。《苍黄》的基调是苍凉的。王跃文的笔是深刻,不是尖刻。是悲悯,不是刻薄。

 

小说特有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腻传神。王跃文的人物心理描写,并不只具有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也依赖于人物心理的变化逐步推进,构成一种“心理情节”。这种心理情节带动故事向前走,随影移形,浑然不觉间已是一番新境。《苍黄》里,精明强干、自大自傲的县委书记“刘半间”,做了官就做伟人状,志得意满。这时,王跃文更像个医生,以笔为刀,将他熟知的官场人物心理进行了一次次解剖。

 

书的扉页上写到《墨子·所染》里一句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取其开头二字,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对于小说取名《苍黄》,王跃文解释:“‘苍黄’比喻事情变化反复。我理解这个词,更有现实环境影响人的意思。现实太强大了,人同现实的抗争是十分艰难的。”小说中写了很多官场之人对现实的无奈抵抗。“苍黄”还有一义,即带青的黄色,或叫青黄色。这同小说的调子也颇为相符。

 

读完小说,最冲击我的是书中深深的忧患意识。王跃文再一次以他一贯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感动了我。从《国画》到《梅次故事》《西州月》以及这部《苍黄》,他都保持了这种批判现实的风格,行文行云流水,生活气息浓郁,幽默机智而不失深刻,笑话谐谑而不辞风雅。

 

相关链接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09/2009-09-02/7636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