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小玉石
六月的新疆,风光绮丽,瓜果飘香。在这个多彩多姿的季节里,新疆各族人民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和肉孜节。中间还夹着父亲节,这三节合一的机遇在新疆并不多见。而在新疆喀什地区,生活着维、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等多民族,当传统节日端午节遇上维吾尔族的肉孜节,会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和美食的交融呢?今天,玉石带你一起走进喀什平常百姓家,去感受一下维汉两种节日带来的融合。

新疆,自古以来都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而在多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饮食、贸易、生活的交汇,让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加多姿多彩,和谐繁荣,也更加具有独特的多元魅力。6月16日是肉孜节,是维吾尔族人民三大节日之一,我们新疆当地人都这么叫,还有一种叫法称之为开斋节。但我们更喜欢把这个节日称为肉孜节。当肉孜节来临时,维吾尔族老乡都会忙着赶巴扎,采购节日所需的物品。而恰巧赶上6月18日的端午节,一场“肉孜节遇上端午节,粽享有你”,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活动正式开播啦!

两节相遇,实属机缘,玉石的一位维吾尔族朋友盛情相邀,她提出这两个节日一起过,日子订到17号,地点就在她家的农家小院里。玉石每年端午节还真没有这样过过,便欣然答应,并如期而至。首先,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这位维吾尔族妹子,小妹子叫古丽,新疆大多数的姑娘都叫这个名,很常见。古丽长得漂亮,又有文化,国语水平很溜,算是个十足的汉族通。古丽是新疆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当年毕业后本可以进入公务员的队伍,但她并没有端国家的铁饭碗,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家居用品店,生意越做越好,买了车,盖了房,结了婚,生了孩,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这就是他家的小院。

这是古丽家的漂亮小公主,活波可爱,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实在迷人。小姑娘一身大红的节日盛装点缀着端午节和肉孜节的氛围。

汉族小朋友在古丽家的板床上盘腿而坐,感受着维吾尔族人家不同的生活习性。头顶的葡萄架子上绿叶葱葱,一串串绿珍珠似得葡萄挂满了葡萄架。丝丝凉意,给入夏的季节带来许多畅逸。
客人入座,古丽的爸爸是今天的大厨,后面所有的美食,都是这位65岁的大叔亲自操刀做的。大叔是一位退休干部,身体健朗,国语水平也不错,和他交流十分愉快,他向我们讲诉了1981年在上海出差时过肉孜节也是6月份,至今已有37年。

米肠、面肺子是新疆各族人民最爱吃的一种美食,每逢过年过节,必不可少。但做这道美食费工费时,如果处理不干净,是很伤食欲的。老汉把热乎乎的一盘面肺子端上来,大家一呼而上,沾着调好的辣子醋,眨眼的功夫全部消灭。原因,太好吃!

而令我们大家最为惊讶的是,这位大叔居然端上来一盘无花果肉粽子!!!画重点-----这无花果肉粽子是大叔独创的!很多网友都曾经问过新疆人这个问题:你们新疆人吃粽子吗?今天玉石告诉你,我们新疆人不但吃,而且还会包粽子!!!并且手艺和味道一点也不比你们差!

美食不断呈现,大叔又端上来一盘自家卤的土鸡。色泽鲜美,肉质精道,看上去,吃起来,一点也不比专业的差。大叔告诉我们,他年轻的时候在乌鲁木齐当过兵,学过做饭,这些手艺都是当兵的时候学到的,后来结婚以后,他们家也是他经常做饭。这一点,必须给他赞一个!因为,新疆的男人大多数都不做家务,更别说做饭,(当然,新疆的厨子除外)。大叔说,他曾经受到过部队的影响,改变了自己所谓的新疆维吾尔族男人不做饭的老思想,他认为,新中国的新疆人,就应该打破以前的传统思想,融入到新时期的社会当中。

馓子。并不是新疆以外地区的专利。我们新疆同样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流行炸撒子。但新疆的馓子有区别于内地的馓子,一个字:粗!但色泽和味道一点也不逊色!

来、来、来,看看大叔包的红豆玉米粽,看品相,尝味道,用新疆的一句话来表达,大家会说吗?玉石来教你。“亚克西!”

新疆特产,桃脯,新疆土话叫“桃干”。是新疆人一年四季经常食用的一种果干,喜欢吃的朋友可以联系玉石。

巴旦木,新疆特产。新疆莎车县种植最广。长期食用对身体有益,具有安神、补脑、润肺等功效。巴旦木中含有有益于大脑健康和生长发育的营养素,儿童食用能促进大脑发育,中老年人食用可以起到安神、健脑的作用,可以用于老年性脑萎缩、老年性痴呆症。

大块羊肉,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待客必不可少的佳肴。上桌之后,由比较有身份的人为客人分切羊肉,不可自己随意动刀去切,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一般大块肉配新疆的皮牙子,最为理想,因为皮牙子可以降血脂,和羊肉中的脂肪相抵消,不会使人发胖,这也是新疆饮食文化的精髓。当端午节邂逅肉孜节,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底蕴的节日重叠在一起,让我们不但体会到了维吾尔族的风情,同时,也使我们中华民族上年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新疆得到更好的传承。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都会跨越语言、跨越种族、跨越国界,最终走向文明的融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