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中的王小妮真的心狠手辣吗?
文:吴晓波
在王小妮中篇小说《很大风》中看风,与其说是浪漫,不如说是中产阶级的狗屁。我闹不清这个念头是小兰的原创,还是她潜意识的模仿。看风的提议细究起来还是黄姓男子几个月前偶然说到的,她几乎淡忘了那个人,那个念头却悄然驻下,在百无聊赖的留守日子里,在所有人的不理解里,在风中草屑清新汁气的暗示下,小兰与众不同地出发了。
而玉石之所以说不是浪漫,一是小兰没能如想象中“风雨兼程”地赶到海边,完成没电没水的野外生活;二是,她甚至没搞清自己泥水中前进中的车子是否撞上了一个人;三是,她的家在台风中风雨飘摇,无水无电玻璃狂碎,其况应似她执意要入住的海边渡假村,人在其中,孤独与空旷相互递增,哪里去用刻意寻找?四是,在极度的孤独与恐惧中,小兰本能地希望有人陪伴,好如在街头没顶的泥水中她透过车窗想踅摸到人的影子,以证明不是世界末日,电话适时响起,她不认识的一个人,询问她不太熟悉的一个人(黄先生);小兰的回答冥顽不化:这是我的事,浪漫这种毗邻着“爱情”至少是“温情”的字眼,所以在小兰这儿成为狗屁,不在于具体的她的冷漠与勉强,而在于,小兰提供的都市形象辐射到的不单是某个人,而是我们所有人,我们所有将电视开着玩的人,所有于孤寂中本能地对外面说不的人,所有期望突围无功而返的人,所有中产也罢无产也罢活着而已的平常人。
很久没有读到这么漂亮的小说了,从此,大风过后新闻纸上伤人的消息,都可能吹动我们的心。如果小说必须有个什么结果梗着,那么兔子人小张的死算是一个,《很大风》也在此戛然而止。一个人被大风中的霓虹灯砸死了。人是很容易死的,你以为人很强?最初,我猜小兰可能有危险,她在台风来临前打算去海边看风,她的朋友时装店的女老板对她这么讲。小兰临出门给一个姓黄的人打了个电话,那人10天坠了楼,接她电话的是临时租用写字间的阿进,阿进当然不可能听懂或接受什么海边看风的“黄兰前约”,阿进甚至还没向对方解释自己不姓黄,电话就断了。
死,在如此的“活”跟前,变得诡异、辽阔、舒展,小兰电话断了因为她去关窗子,窗子碎了的瞬间,她“感觉她掉进了一片耀眼的焰火中间,她被焰火抽紧了再摔下去。晶亮,冰冷,有力量的火,而她是一件被砸遍,被消灭掉的东西。”描述的是小兰在断电的房里中碎玻璃间的伤痛,这伤痛,在兔子人小张那儿,应是写实的死亡体验,几十米的霓虹灯在大风中直落而下,七零八落地掉在扮作兔子的门童小张身上,电还没有断,灯非常亮,“他看见非常亮的东西,眼睛实在受不了那么亮。他就干脆不看,他看不见了。”
值得补充的是,小张就是小兰在泥水中行车“撞”上的那个人,她与他并不认识;小张最后一个与我们所有人相关的动作是:他在大风中想拖住手中的太阳伞,“伞篷凸一下凹一下,很快扭变了形,冲出那个人的手,直接扑向黑暗处。”再补充一下,后面引号里的“那个人”不一定就是“小张”,也不一定不是,那一段的视角还是小兰的,小兰泊车后一瞥中的街景;这个街景将我们所有人一网打尽,我们因此而唇亡齿寒,我们自此以后再翻报纸的时候就得小题大做了,豆腐块后的社会新闻依稀飘动着我们的衣袂。
王小妮的笔触真的很冷,冷到零下三十度,将猝死写得如此无远弗届已令我这样粗心的读者胆颤心惊了,偏,兔子人与小兰还不是主角,都只是冰山下的一小角,二人生死通感关系却不过是千万人中偶然的擦肩而过,一如兔子张与老刘虽是同事犹如路人,张与刘同坠楼的黄先生缘吝一面,续租黄先生工作间的阿进在主人的办公桌上发现自己一年前的名片,工作间的业主瘦子不想也不必向只租两天房子的阿进说什么或透漏什么,阿进呢,他用他临时租用的大写字间勾兑着大客户的二十万,大客户呢,因为台风他们迫降别的城市。
因此给了阿进,不,阿进有了片刻的时间,审度台风下的城市;这一审度用不了两个小时吧,他发现,自己正在叹慕的写字间前主人是同行,甚至见过面,后来悄无声息地逝去,不留任何的痕迹;他听见,自己正要赶赴大厦礼堂的门口人声嘈杂,说是什么东西砸到人了,他可能想不起来的是,被霓虹灯砸死的小张曾经误认他就是黄先生,而阿进永远不可能也不用知道的是:小张的腰里别着黄先生坠楼时遗落的手机,黄曾经想过招募兔子张给自己作活动人体模特,兔子张为此去了几次黄提到的工作点:广场。除过见习一下各式各样乔装打扮的活动广告发布人,还看见了一位行为艺术家的活体雕塑作品,兔子张误以为后者与前者是一回事,恰恰,分得清推销伎俩与行为艺术是两码事的小兰最大的报负就是有一天做一个街头艺术家,像她在巴黎白教堂看见的一个女孩子那样披挂些行头脚下放一个敛钱的礼帽,当然,那钱,有点臭有点破太脏了,是不是收?
偏偏,所有的人都不是主角,王小妮真是心狠手辣:人们千緾百绕休戚相关,同时人们摩肩接踵素不相亲;所谓距离的残酷性就在这里,它与空间无关,与时间无关,甚至与个人的认识无关,距离借助台风的翅膀不动声色地施展着空城计,废墟之下,是小张,黄先生,小兰;废墟之侧,是阿进,瘦子,老刘,悲凉之雾,遍被全城;在无风的纸页外面,我们断了一点伞骨的天堂伞不曾无辜,我们寂然无声的电话仿佛无恙,我们地处内陆的城市永远不会有台风,至于其他的天灾人祸,比这直指人心的小说,危害只少不多。
我再倒读瞭见一个词:“真人秀”,小兰与女老板讨论设计一个怎样的行头去街头作行为艺术,并煞有介事地讨论要不要那帽子里行人抛下的钱时,她们看着外面纷纷攘攘的行人:抢包的,追公交车的,挤掉了鞋子的,“小时装店的大玻璃窗是她们欣赏真人秀的专门频道。”不知小兰有没有想过,她在台风中,算不算在作真人秀;如果《很大风》是一场台风秀,形形色色漠不相关的人们的距离比他们想象的近得多,叫作“人就是我”,这让我想起美国版的《铁面人》皇家侍卫的口令: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死亡,就算是一个无亲无故的打工者的死亡,如此切近地刺痛了我们,物伤其类,并非人溺已溺的惺惺相惜,而是,人在江湖的身浮萍。
而在《很大风》这部小说里,我想,王小妮一定是用沉重无比的心情去描写死亡的残酷,在手法上似乎显得“心狠手辣”,给读者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和对当下社会的绝望,并能真真切切的体验到《风》这部作品里冷漠的社会形态,玉石以为,如果没有王小妮这种“残酷”的笔触,又如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刻骨铭心的效果呢?也正如她在《爱情》这首诗里描写的那样:天空的沉重|让他们经历|心灵的萎缩|那冷得动人的秋天啊|那坚毅又严酷的|我与你之爱情。
《爱情》
□
王小妮
那个冷秋天啊
你的手
不能浸在冷水里
你的外衣
要夜夜由我来熨
我织也织不成的
白又厚的毛衣
奇迹般地赶出来
到了非它不穿的时刻
那个冷秋天啊
你要衣冠楚楚地做人
谈笑
使好人和坏人
同时不知所措
谈笑
我拖着你的手
插进每一个
有人的缝隙
我本是该生巨翅的鸟
此刻
却必须收扰肩膀
变一只巢
让那些不肯抬头的人
都看见
天空的沉重
让他们经历
心灵的萎缩
那冷得动人的秋天啊
那坚毅又严酷的
我与你之爱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