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拍:柯尔克孜人“帕拉孜”制作全过程
图文:新疆小玉石

喜欢我请投票支持我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杂居最为典型的一个地区,其中维吾尔族占的比例较大,约占新疆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余的各民族占百分之四十,而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是最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县和克州的阿克陶县是这两个民族最集中的居住地。他们的居住地大多数都在海拔三千左右,是世界上真正的高原民族,他们常年以放牧为生,过着跋山涉水,漂游不定的游牧生活。
柯尔克孜族据历史记载,曾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后裔,大部分的牧民现今还是用着柯尔克孜语,这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他们曾经沿用来自东欧平原地区的斯拉夫字母,使用的也是阿拉伯字母,柯尔克孜的牧民由于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的迁途致使原有的语言文字慢慢退化,加之大西北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随着内陆居民的迁入,各种地方语言的混绕,逐渐让他们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广泛使用。而唯一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民族特性,就是一些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新疆的许多知名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知道的或许并不全面,譬如,维吾尔族的刀郎舞和十二木卡姆,塔吉克族的牦牛叼羊,还有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这部史诗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地区柯尔克孜自治州,甚至与新疆紧邻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也是一脉相承。这是一部由柯尔克孜族后世八代英雄的谱系传奇的叙事长诗。当你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你才会真正的喜欢这个民族,走进这个民族。
在新疆生活了三十几年,从饮食居住到语言融汇,看似都已经融入到每个民族之中,对各个民族的传统礼节、民族习俗、语言文化虽略知一二,但是,要想更深层次的解读每个民族过去的历史,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只有长期的与他们近距离的生活在一起,倾心交流,才能读懂他们的思想、习性、生活和信仰,才能融入到这些民族的内心世界中去。
柯尔克孜人在悠久的历史和游牧生活中,不仅仅造就了英雄的史诗,还创造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婚嫁礼节,但有些风俗却和维吾尔族人极其相似,吃奶酪、喝奶茶,民族节日习俗基本上和维吾尔族相同,婚俗却有别于维吾尔族的婚嫁习惯,但他们也同样信仰伊斯兰教,都是真主安拉的忠实信徒。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工艺,也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风格,例如刺绣、编织最为著名,柯尔克孜族的妇女们不但勤劳善良,还心灵手巧,她们可以用一根绣花针在头巾上、枕头上、被面上、袖口上绣出各式各样的花卉、飞禽和走兽。
除了这一穿针引线的细巧活,她们还能编织出精美别致的手工艺来,如柯尔克孜人家里的壁挂,长达百米的帕拉孜,这些都是纯手工的毛织品,一件上好的壁挂和帕拉孜可以卖到上千元或上万元。平日里,经常在民族朋友家做客,看到墙壁上的挂画,板床或是炕上的铺毯,都做的非常精美,图案形式多变,色彩也是五彩缤纷,甚是喜欢,却不知道这样的一件艺术品是要经过多少道繁琐的工序才能完成。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来了,五月间,和几位色友一同去了克州的木吉乡,这是一个海拔四千米左右的牧区,听说这个牧区境内有许多的自然风景区,如果运气好,还有可能遇到柯尔克孜人编织帕拉孜的机会。
果不其然,当我们到达木吉时,在路过一家牧民面前,看见一对母女正在编织帕拉孜,于是减慢车速靠边停下,上前观望。或许是我们的突然来访惊扰了柯家人,她们停下手里的活,上前询问,并盛情邀请去她家做客。这是一套用石头堆砌泥沙勾缝的石屋,房屋不大,总共三间,但室内收拾的非常干净,在寒暄之后,喝了牧羊人家的奶茶,便开始和主人套近乎,与女主人商议了半天,她才肯带着我们去展示她的手艺活。女主人说,这个手艺是柯尔克孜人的传统绝活,在做一件织品前,首先要把每年从牛羊身上剪下来的牛毛和羊毛捻成线,然后染色晾干,打成团,等储够了一件编织品的毛线,才能始动工开织。她们在自家的面前打好桩,支起架,固定好经线,经线随着编织的图案颜色而定,一件帕拉孜的颜色大概在三到五种不等,主要的色调以红粉黑蓝绿为主。
制作帕拉孜的过程很漫长,据女主人介绍,一件90公分宽,两米长的毛制品,正常情况下需要七到十天才能完成,因为高原上的气候变化诡异,说风就来雨,下雨就结冰,天气变化多端是耽误出活的最大原因。其次,还要打羊毛,做饭带孩子,收拾家务,所以织出来的东西一般都很贵。女主人告诉我们,便宜的帕拉孜牧区也有,那是晴纶毛线或棉线的编织品,价格和纯羊毛的差一半都不止。她一边说着,一边还不忘手头的活,熟练的上下左右牵线压板,穿梭推纬。看着织好的作品,禁不住搭手去摸,纯毛的材质手感很舒服,图案也随着木梭的后退而逐渐完整清晰起来。这种图案,具有强烈的新疆民族风格和特点,一般有多组图文结合,万字形纹样连续排列,几何图形交错穿插,并把各种花卉树木,以及生活常用的壶、盆、罐等组成主题图案来展示。
这样漂亮精巧的帕拉孜,在柯尔克孜女人的手中展示出雪域“草原人”的精神和智慧,显示出了牧羊女子手艺的精湛和贤惠。她们在远离城市的雪山之巅,编织着草原人的梦想和希望,在日出月落的大山脚下,享受着自己亲手编织的生活,她们没有丝毫厌恶的表情,清澈透明的眼眸里,折射出的是远处雪山的纯洁和安详。
帕拉孜:维吾尔族语,一种用彩色羊毛纺织编织而成的纯手工传统毛织品。图案多以少数民族花型编绘而成,其编织方法与地毯的编织大体相同。有多种用途,可作为地毯或床单,墙帷使用,也可以用来制作马鞍或披毯,在少数民族地区常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柯尔克孜族人的牧区
阿克陶县木吉乡境内的十八罗汉山
停下车看看柯尔克孜人士怎样编织帕拉孜
婆婆在给儿媳传授手艺
牵线压板、穿梭推纬
穿线构图
室内精美的壁挂,图案丰富,色泽鲜亮
这是个细活,每一根不同的毛线都有它的位置
整理好的线条,颜色分明,有条不紊
主人家里的毛织品很多,舍不得遗忘,都一一用镜头记录下来
拉直的经线等待巧手引入纬线
色彩斑斓的线条,丝丝亮眼
编织用的木刀,用来推压纬线的紧凑度
女主人在拉线
儿媳也学着做起来,其实她也是一位熟练的编织工。
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的婆婆和儿媳
已经织好的帕拉孜,我们大致目测有十几米长
工具很简单,但做工很复杂
虎妞在哄摇床里的柯尔克孜族小伙伴
民族团结一家亲
一把散发着温度和印证着岁月的木刀
织好的成品,拉近了看看是什么图案
继续工作
一根一根的跳纤
一双历经风霜的手,很想紧紧地握住它
这么苍老的一双手,却编织出五彩缤纷的手工艺品,值得敬佩
这是一双比手更加难忘的眼睛,她淳朴善良,慈祥而伟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