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玉石文化:解读当代青少年“失身”的三大原因

(2012-02-21 02:48:48)
标签:

涂世友

中国

贞操观

玉石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类: 婚姻家庭

从玉石文化:解读当代青少年“失身”的三大原因  

从玉石文化:解读当代青少年“失身”的三大原因

 文◆小玉石

 

 

    中国是一个爱玉的文明国度,玉石在人类上亿年的广泛传播和使用过程中,被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接受,并誉为一种丰富思想,刻画精神内涵的神秘物件。而中国人把玉视为天地之间阴阳结合的化身,使玉具有了某些不同寻常的特殊象征意义,从古人把玉石本身所具有的那些天然特性,形象的比拟于人的思想道德和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大加歌颂和崇拜,这是中国人最聪明,最伟大的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自中国古代,我们的先主就有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人们把玉和德融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并留下许多传世佳句,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尊则。例如,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伟大的民族精神;用“化干戈为玉锦”来形容团结友爱的交友风尚。“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此句乃晋代诗人陆机在《文赋》中的经典诗句,他把玉石的美丽与灵性描述的豁达宁朗,淋漓尽致。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玉的崇拜与敬仰。著名大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这样写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句中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标准。而最为叫绝的是,古人以“守身如玉”这样的字眼来赞美保持贞操的女性,无论身体还是灵魂,都象玉一样的洁白无瑕。

 

    在古代女性处在相对弱势的形势下,女人们尚对贞操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大肆弘扬“守身如玉”的道德观点,推崇“从一而终”的婚姻理念,筑造“贞节牌坊”的行为丰碑!这就足以说明,玉石文化的魅力,在中国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中,对当时婚恋中的婚恋观、贞操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于“乱性”的伦理道德起到了相对的约束力。这在过去人人爱玉如声,视玉立身的时代,社会风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守身如玉”的旌旗,可以扼杀一些欲有“红杏出墙”的伪善女们邪恶的念头。

 

    如今,再不同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婚恋观。在当代社会节奏急速加快,广大人民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导致现代婚恋中的贞操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贞操观在整体上逐渐趋向于开放和包容。许多人对贞操和婚恋的信念有所动摇,以至于很多未成年的孩子在未婚前就已失身,并以“非处”为耻不容,随意“失身”于人,视情感为晨间雨露,见光即逝,视责任为过耳风言,弹指不闻,视颜面为粉黛,浮于表层,毫无羞愧之念,道德教育一度下滑,实属令人担忧不已!

 

    在贞操问题已经越来越淡化的今天,武汉38岁的女硕士涂世友,在互联网上创办了一个名为“雅品贞操网”的网站。在网上,她名叫“贞操女神”。涂世友认为,社会转型的嬗变期,部分价值观的扭曲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的性观念,她觉得有必要创办一个网站,告诉青少年坚守贞操就可以心无旁骛地追逐梦想,也可以避免婚前不当性行为带来的伤害。同时,她也表示,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和情感的萌动,也需要家长和爱心人士施以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交能力来引导。青少年轻率混乱的性经历造成的悲剧越来越多。她想通过“雅品贞操网”分享守贞心得,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观念,遏制道德沦丧性关系的强势蔓延,净化社会风气

 

    近日,就此热议事件,新浪网《央视夜线》微博,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情感类直播互动节目中专门做了一期【夜线征集:贞操网我们需要吗?】的活动。网友纷纷活动留言。由此可以看出,贞操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个热点话题,到底是什么导致婚前男女轻易“失身”于人呢?我想有以下三点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监管疏忽,导致了孩子对“性教育”的好奇心:

孩子早熟,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在性发育初期正面认识这个问题,是家长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权利和义务,有些家长自身对待性行为都表述不明,含糊不清,不敢正面回答孩子提出的生理问题,只是一味的让孩子自己从有限的书籍和不健康的网路中寻求答案,无疑,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家长应该多与自己的孩子讲解关于“性”方面的知识,不要有意躲避,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性”老师!

 

2、市面上出版的青少年“性”教育的书籍缺少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性”的教育是绝对不可逾越的一个科目,如何把中国人“谈性色变”这一尴尬的现状改变,首先还得从自身做起,学校,社会,家庭三管齐下,不仅要教会孩子不怕谈性,敢于说性,还要让孩子懂得对“性行为”过失,犯错,是一种耻辱,是一种犯罪,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性犯罪”是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

 

3、文化熏陶教育失偏,人性荒漠化日益加重:

目前,应试教育下,学而不食,食而不化,未能正确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精神和气质,学以致用,有文而无化,这个化,是变化,既然不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想和品性,才会导致人性冷漠,丧失良知,不能用道德的标尺来约束“随性”的行为,才会造成青少年恶意追捧错误的“破处”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