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们学校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部分班级的任课老师像走马灯般来了走、走了来,捣腾了好几茬。就拿我所任教的三年级来说吧,一学年来,光英语老师就已换了三茬:第一任英语老师是个代课的,后来考上了编制调走了;第二任英语老师是个未毕业的大学生,教了几个月因临近毕业需要论文答辩又走了;第三任英语老师是个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她能教几天谁也不知道!同样的现象在五年级二班也正在上演,这个班的语文老师也已经换了三茬!
众所周知,频繁地更换老师对一个班级的管理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一位老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没有个把月的时间是熟悉不过来的;同样,一群学生要与老师形成默契,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需要时间的。过于频繁地更换老师,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新任的老师也由于时间仓促而无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类似的现象不止在我们学校,在农村地区的很多学校都存在,有些甚至更严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根本原因就是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已到了青黄不接的程度!造成师资力量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县(区)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紧缩财政不愿招聘新教师。对于基层学校缺教师的状况,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是不知道,但他们为什么不招聘新教师呢?原来,要招进一个新教师,一个月的工资至少要2000元,一年就是24000元;而那些退休的教师赋闲在家后仍然要发给他们工资,甚至比在岗时的工资还要高(4000到5000元)。也就是说如果既招聘新教师又让老教师按正常年龄55岁退休的话,相当于支出了双份的工资。两相权衡,领导们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少招甚至不招新教师,同时将老教师的退休年龄由55岁延长到60岁!这样一来,不仅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压力,更重要的是为领导们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销!此种方法实为饮鸩止渴、逃避问题,虽然短期内奏效,但从长远来看问题将更加严重。因为这部分被推迟退休的教师五年后终究要退休,到时问题又来了,上级部门不可能将退休年龄再推迟五年吧?难不成教学工作还要搞“终身制”、彻底牺牲在讲台上?
拿我们乡镇来说,自2000年以来每年新分配的教师高峰时只有5人,多数年份零零星星地只分一到两人,有时一个也不分。但十多年来却有大量的老师退休,进少出多——经过此番“新陈代谢”之后,致使我镇的师资越来越紧张,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现在,全镇小学年龄在30岁以下的在编年轻教师不超过5人,个别偏远学校已俨然成了“敬老院”。
2、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农村地区大量年轻老师流失。“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学生中有“择校热”,疏不知教师中也有“择校热”。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异,使得很多年轻教师托关系、走门路调到区直或城里的学校任教,或是通过考公务员转行到更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从2000年至今,我镇已有20多名年轻教师通过这些方式流失。
3、县(区)人事部门监管不利,致使“停薪留职”大行其道,更进一步加剧了师资的紧缺。所谓“停薪留职”,就是在停发工资但保留编制的前提下,去从事第二职业。这部分人最可恶,因为他们“占着摊子不干事”,占用着教师的编制却去从事第二职业,教学上本该由他们来干的工作只能由别的老师分摊代劳,加重了其他老师的工作负担,待他们在外面赚得盆满钵满后再回到教育岗位继续拿工资,这种脚踏两只船的做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他们虽然被停了薪,但上级人事部门在统计教师编制时是将他们计算在内的,这也是部分乡镇表面上教师岗位超编,而实际上却严重缺编的重要原因。虽然人事部门每年都会到各个乡镇核对人数,但他们哪里斗得过那些狡猾的“停薪留职者”?往往是风声紧时,这部分人就匆匆回到教学岗位上,装模作样地上课、批改作业,等风声过后他们立马又跑。他们中一些人的成功和“逍遥法外”,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原本踏实苦干、乐于奉献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对清贫而平淡的教学工作心灰意冷,“大彻大悟”后最终也加入了“停薪留职”的行列,这对师资力量的紧缺无异于雪上加霜!
4、教育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就了大批的“太上皇”。部分领导干部卸任后,由于他们“功名利禄”都已具备,便利用手中的特权把自己安排到当地的成教等“养老机构”喝茶、看报,无所事事,更有甚者干脆不去上班、赋闲在家白拿工资,昔日的教学骨干变成了养尊处优的“太上皇”。
以上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学校为了弥补空缺的岗位,不得不从社会上大量雇用代课教师。此举虽然暂时缓解了紧张的师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还带来很多弊端。因为代课教师其实就是毫无保障的临时工,他们没有编制,工资收入低,各种医疗保障及保险、公积金等福利都与他们无缘。因此很多代课教师都没有长期从教的打算,为了改善生存条件,他们都在拼命地奋斗,要么考编制调走,要么跳槽到其他高收入的行业。这样就造成了代课教师的频繁流动,出现开头的那一幕也就不足为怪了。
加载中,请稍候......